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14768000000037

第37章 明清纺织业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最兴盛的时期,当时棉布已十分普及,棉织物十分丰富,其品种、规格则与元代相仿。明代棉布产量较多,除自足之外尚可出口。清代后期“松江大布”、“南京紫花布”等名噪一时,成为棉布中的精品。

明代是中国民众衣用原料采用棉纺织品的转折时期,伴随着这一历史转折,在北方黄河中下游五省,棉纺织业作为一种新的手工业应运而起,由南向北,逐渐扩展;入清之后,持续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些自产的棉纺织品,广销于北方各地城乡市场,满足了当地民众生活的需求,使得元、明以来北棉南运、南布北运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棉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

棉纺织业的兴起是在明代。当时,明朝灭元后,那时江南的棉纺织业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明初以朱元璋为首的统治集团,看到棉纺织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命令各地种植棉花或是以棉布代替粮食纳税。因而,北方各地适宜种植棉花地区的农户,在明初便开始学习纺棉和织布。棉纺织在明代已是许多地方十分普及的农民家庭副业,尤其在南直隶的苏、松等府,更其发达,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当时北方各地政府所采取的一些积极倡导和支持的措施,为各地发展棉纺织业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加快了各地棉纺织业发展的步伐。因而,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后,尤其是北方五省的棉纺织业得到了显著发展。

随着各地棉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在开封、临清等城市里,出现有专门从事棉花纺织品的作坊和加工的店铺;而且,在一些州县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棉花纺织业专业户。这些为着出售而专事生产棉纺织品的人户的出现,是棉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清时期,凭借在全国商贸交通网的中心地位,对“青蓝布”的高超加工技术,以及地近全国棉布生产中心的松江府地区,清代苏州城也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棉布加工与贩售中心;即使连产布最多的松江地区,由清初到乾隆年间,也愈来愈以苏州城为销售中心,形成“布店在松,发卖在苏”的主要产销格局。

染坊的兴起与兴盛

明万历时,棉花大面积种植在山东、河南地区已渐普及,而且北方棉花已经向南方倾销。南北棉花产量的激增,直接促使棉纺业的发展。松江府上海县生产的“标布”,销路甚好,苏州的木棉布也很著名。浙江嘉善县棉纱、棉布生产发达。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

随着棉纺业的发展,染坊和踹坊也兴盛起来,芜湖是南方棉布染织业的中心。踹坊亦称“踹布坊”、“踹布房”,是进行棉布整理加工的作坊。染坊专业染布,踹坊专业用大元宝石压平布匹。从事两业的工人甚多,产品销行南北各地。

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适应了当时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推动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延伸阅读

明清朱泾棉纺织业的兴衰

明代,朱 曾是松江府纺织业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之一,辉煌一时。当时,松江府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号称“衣被天下”,而朱 地区是松江府棉纺织业重点地区之一。在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镇,使得朱 镇更显繁华。

清康熙时,朱的纺织业开始下滑。原因之一是,北方将南方的纺织技术与当地原有的纺织技术相结合,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些棉纺织业中心,动摇了松江府棉纺织业的中心地位。原因之二是,鸦片战争后,外国机制棉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棉纺织业受到致命冲击,松江府首当其冲。“商贾不行,生计路细”,至此,朱 镇的纺织业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