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14768000000038

第38章 孔子的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是其理论学说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指导原则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具体构成内容为先富后教、崇俭黜奢、轻徭薄赋及着眼于政治的分工论、均贫富等。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历史实际需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经济思想源于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急剧变化——由封建领主制经济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转化的历史过程。所以,其经济思想具有两个时代性的特点,既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经济思想也包含有某些反映春秋时代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特点的新思想。

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认为,一般人都有追求财富的强烈欲望。《论语 里仁》里,孔子中对弟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主张,追求财富要有正当的手段去获得。《论语 述而》中他有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君子与小人在内的一切人的求富欲望,只要他们求富有道,不违背“义”的道德规范,追求财富就是合理的经济行为。《论语 述而》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的义利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对获不义之财者的蔑视。

《论语 阳货》中,孔子提出了“义”,“君子义以为上”。即在义利关系上应当遵循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原则。在义与礼的关系上,孔子把礼看作是“义”的制度化,是实现“义”的标准,将三者统一起来,总结义、利、礼三者的关系,孔子提出“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的观点。孔子的义利观是他的传统思想在经济思想中的集中反映。

孔子的生产观

孔子不提倡士人、君子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认为生产劳动是小人的事。《论语 里仁》中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另一方面,孔子又极其重视发展生产,提出先富后教的富民观点。

如何才能实现富民的目的呢?孔子认为,首先要保证和鼓励直接生产者发展生产,《论语 学而》中孔子主张“使民以时”,要求统治者不滥用民力,及时保证农时的需要,不影响生产。这种主张是以统治阶级为出发点的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其次是减轻统治阶级的剥削,采取节用薄敛等惠民措施。孔子曾经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这反映出孔子主张薄敛的态度。富民思想是孔子经济思想中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也是他的仁政思想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孔子的分配观

在生产资料的分配上,《论语 季氏》中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要求按等级地位占有土地,臣民各安其分,不相侵夺,以保证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谐。这种分配思想并非主张平均主义,但为后世儒家引伸为分配关系上的均等主张。孔子的“均无贫”思想,为后世要求改变贫富悬殊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论语 颜渊》中,孔子还提出了“足食”、“所重民食丧祭”的观点,认为百姓富足,乃是国家富足、政权稳定的前提。同时,孔子极力主张轻赋薄敛的政策,“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西周时代的劳动地租。孔子极力倡导统治阶级要“敛从其薄”、“济众”,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孔子还倾向于自由通商政策,反对鲁大夫臧文仲置六关以征税的方法,主张开禁利民。

孔子的经济思想,历经后继者们的不断发展和改造,成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理论的重要源流,对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延伸阅读

儒商文化

孔子言利,在义、利之间加入了价值判断。“孔门十哲”之一的端木赐,字子贡,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经商的第一人,被后世人尊奉为了“儒商鼻祖”,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作用。以后的商人在商业的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把儒家伦理、精神文化同商品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儒商文化。

儒商特征:为商以德,诚信为本,谋利有度,竞争有义,利泽长流,以仁待客,宽厚圆融,精于核算。儒商精神: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得之社会,用于社会,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以文兴业,以儒兴商。儒商人格:仁爱立人,以儒会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利思义,重守诚信,生财有道,乐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