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14768000000042

第42章 刘晏的经济管理思想

刘晏在国家极端困难条件下,临危受命,办漕运,改革盐政,解决了当时京师粮食供应奇缺和国家财经匮乏的问题,为唐朝转危为安并由衰到兴奠定了物质基础。他的经济思想,有许多闪光之处,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刘晏(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刘固堆人。他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理财家。刘晏在任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使唐代财政逐步好转。

改革漕运

唐代宗时期,漕运废弛阻塞,造成关中粮食困难,缺粮上百万石,饥荒四伏,粮价暴涨。刘晏提出疏浚河道,南粮北调的宏伟计划。他上任后,首先组织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师的河道,打造了2000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他沿用过去的办法,改直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提高了运粮效率。为此他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漕运改革后,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解决了粮荒还有所储备。

改革盐政

唐初开放盐禁,不收盐税。安史之乱以后,唐中央财政吃紧,便实行食盐由国家专卖的制度。盐官卖盐只收现钱或绢帛,农民一时拿不出钱帛;有些农户居住分散,供应很困难;各级盐业人员利用职权敲榨勒索等。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

针对以上弊端,刘晏以户部尚书的身份着手改革盐政。他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

调节粮价

刘晏把平抑粮价、防止粮价飞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他的平抑手段是十分高明的:粮食丰收的年份,粮价下降,刘晏就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把这些余粮储存起来,以备荒年之用;粮食歉收的年份,粮价必定上涨,刘晏又把丰年储存的余粮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这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

刘晏还在商业中建立驿站信息。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士人作知院官,管理诸巡院,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刘晏所在处又召募善走的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由于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

经济改革

刘晏进行的另一项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是“均输”,即国家把每年的赋税收入折合成现钱,在各地收购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转运京师供使用和调节市场,国家从中增加收入和平抑市场之利。有的时候,关中地区粮食丰收,长安便不需要再漕运大量粮食。这时,刘晏就在东南地区采购一些土特产品运往长安,像绫绢、瓷器、漆器、茶叶等等。减运粮食,增运所谓“轻货”,可以大量节省运费,又扩大了东南地区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销路。同时,也刺激和发展了东南地区的生产。

刘晏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整顿,恢复工作,唐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总收入增加到过去年份的3倍多,全国人口也大大增加,使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的20年中,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养息。

延伸阅读

刘晏名留青史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功高犯忌,廉洁遭妒,正直的人常常被冤屈而死,刘没有逃脱这一封建痈疽造成的灾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唐德宗即位。唐德宗是一位性情急躁、猜忌无情、轻举妄动,刚自用的人物。他任用奸相元载的余党杨炎为宰相,杨炎发现唐代宗杀元载,刘曾参与密议,便于780年挟刘之私仇,进谗言,极尽挑拨之能将刘贬出京师,并伙同荆南节度庚准,擅造刘造反,使昏庸的唐德宗完全听信了杨炎等人谗言,于780年7月下赐刘自尽,其属流放江南。忠心耿耿为唐王朝理财,功勋卓著的大经济改革家刘就这样含冤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