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14768000000043

第43章 李觏的重农思想

李觏是北宋时期具有重农思想的伟大思想家,其经济思想以重农为核心,为此提出了“均田”、“薄税”、“强本”、“平籴”等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经济管理思想,内容之丰富,论点之超前,堪称经济管理思想史上一颗明珠。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入不敷出。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改革派,要求革除弊端,进行改革。李觏与当时的社会改革派、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建立了密切关系,在思想上政治上受到改革派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了真知灼见的经济改革策略,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思想。

实行限田

李觏从民食和国税这两个方面强调了土地的作用。土地的作用虽然如此之大,可是在宋代土地自由占有的政策下,到宋真宗、仁宗年间暴露出来了土地占有不均的问题,所谓“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贫者日削,虽有耒耜,谷不可得而食也”。因此,李觏从这一社会现实出发,指出“平土之法”是自古以来的“王政”之始,成周时代的井田制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方案,即使不能实行井田制,对土地的占有也要给以适当的限制。他指出,在现有土地占有的情况下,“贫无立锥之地,而富者田联阡陌”, 只有实施井田制,即使不能恢复井田制也要实行限田,才能够“均无贫”。这样,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既能解决人们的衣食问题,也能解决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租税问题。

重本抑末

宋代商品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而发展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特别是商品生产发达地区的农民,同市场的联系便日益密切起来了。李觏敏锐地观察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谷贱则伤农,贵亦伤农,贱则利末,贵亦利末”的新见解、新认识,从而突破了前此“谷甚贱则伤农,贵则伤末”的传统认识。李觏坚持维护重本抑末的思想,要求把开阖敛散之权从商贾手中夺归政府。他指出,商人们具有“买贱卖贵”、囤积居奇的本性,称他们善于“乘人之急”封建国家对此既不应坐视,更不能附和商贾而去欺罔农民,所以李觏从有利于国计民生出发,要求政府加强对商业、市场的管理和控制。

去恶钱、用良币

在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李觏对当时的货币制度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货币的重大作用,因而对社会上私铸的劣币即“恶钱”是持有否定态度的。他提出去恶钱、用良币的见解,也就是主张以良币作为权衡物价的尺度,把讲财利、富国摆在首位。李觏认为礼、政、爱、威只有建立在“财用”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所成功,他对国家沉重的赋役提出了批评。所以,在他的富国思想中又包含了调整封建国家与劳动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减轻国家赋役的负担,以巩固封建统治这一内容。

综合起来看,李觏提出复行井田制,在宋以下地主阶级改革中虽然不能实现,但它却反映了现实土地关系的矛盾所在;特别是关于他的发展生产、富国富民的思想具有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他所提出的谷贱伤农、谷贵伤农的新见解新观点,是经得住历史实际检验的,因而也是值得注意的。

总之,李觏的经济思想,大体上是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因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李觏的这些思想观点又是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出发的,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既有其明显的时代特点,又有其深刻的阶级烙印。

延伸阅读

盱江先生李觏

李(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住县城北街睦坊。北宋儒家学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李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那年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他为“李直讲”,李家于江边,创办了江书院,故又称“李江”,学者称江先生。

李著书立说,大胆创新,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认识上,承认主观来自客观。成为宋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学派的先导,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独树一帜的,为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哲学理论上的准备。他的弟子邓润甫等人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李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编《退居类稿》12卷,《皇续稿》8卷。现存有《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江先生全集》)3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