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14768000000085

第85章 中国茶叶百科全书《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总结了中唐及唐以前茶树起源、栽培、制造、名品、茶具、煮饮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果;将儒、道、佛思想融入饮茶艺术,首次创立了中国茶道,并提出了“俭”的茶道精神。

陆羽(733~804),字鸿渐,号东岗子、桑苎翁,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种茶经验和自己的体会,包括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药用价值等。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之具”记采茶所用的器物;“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四之器”记茶叶加工时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记述茶叶的饮用方法;“六之饮”介绍了饮茶方法,列举了(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饼茶(砖茶);“七之事”中掇拾古书中有关茶的文字,叙述了茶的历史,这部分所占的篇幅较长;“八之出”叙述茶的产地,并按上、次、下三个等级评价各地茶叶的优劣;“九之略”讲述野外茶叶加工的有关事宜;“十之图”即将上述九个方面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茶经》系统地记载了中国古代有关茶事活动的历史,从而说明中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茶经》还从植物学和古农学的角度,记录了茶树的植物形态、命名、生态环境、种植方法,以及自古以来种茶的加工制作和饮方法等,表明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经》对饮茶功的探讨,为茶叶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茶经》总结推广了古代到唐代中期中国先进的造茶工艺。把造茶法归结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并提出了制茶质量的鉴别方法,使得造茶有个完整的概念和统一的规范,便于推广。《茶经》记载了一整套茶的煮饮法,总结出了被后人概括称为的“煎茶法”的煮饮法。陆羽的煎茶法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茶法至今仍然保留在闽越一带的功夫茶和日本的茶道之中。

《茶经》的问世对推动茶叶生产与茶文化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与周边民族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往。此书对推动茶叶生产与茶文化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茶经》被奉为茶人之圣经,陆羽被尊为茶圣。

延伸阅读

陆羽闭门写《茶经》

天宝十一年(752),陆羽与被贬为竟陵司马崔国辅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肃宗乾元三年(760),陆羽从南京栖霞山麓来到浙江湖州溪,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其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尽兴,大哭而归,当时不知其性格者误称他“楚狂接与”。陆羽在唐代宗时曾封为“太子文学”等多种官职,但均未到职。他一生鄙夷权势,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正体现他的个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