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14768000000089

第89章 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农桑辑要》是元代专管农桑、水利的中央机构“大司农”组织编写的一部为生产者提供重要技术知识、指导生产者进行生产的教科书,它的颁行对元朝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元世祖灭金后,尚未并宋。正值黄河流域多年战乱、生产凋敝之际,元世祖考虑到粮食短缺等原因,十分重视农桑,要求朝廷专管农桑、水利的部门“司农司”编纂农桑方面的书籍,用于指导地方官员和百姓发展农业生产。至元十年(1273年),《农桑辑要》刻颁,全书共有六万五千多字,分作七卷。该书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被颁发到各级劝农官,以指导农业生产。

《农桑辑要》主要总结了元代以前北方农业生产经验,农耕与蚕桑并重。卷一典训,讲述农桑起源及其经史中关于重农的言论和事迹,相当于全书的绪论;卷二耕垦、播种,讲述整地、选种总论及大田作物的栽培。卷三栽桑,卷四养蚕,讲述种桑养蚕,篇幅大,内容丰富而精细,远超以前的农书,显示了其农桑并重的特点;卷五瓜菜、果实,讲的是园艺作物,但和以前的农书一样,不包括观赏植物方面的内容;卷六竹木、药草,记载多种林木和药用植物,兼及水生植物和甘蔗;卷七孳畜、禽鱼、蜜蜂,讲动物饲养,牲畜极重医疗,但不采相马、相牛之类的内容,取舍较以前的农书不同。从全书的整个布局来看,《农桑辑要》基本上继承了《齐民要术》的内容,据粗略的统计,《农桑辑要》所引《齐民要术》的内容,大约有两万多字,约占全书的31%,在所引书的第一位,但是《农桑辑要》和《齐民要术》等书相比,也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第一,《农桑辑要》增加一些新的资料。如苎麻、木棉、西瓜、胡萝卜、同蒿、人苋、莙荙、甘蔗、养蜂等,都注明了“新添”。尽管新添的内容不多,但这些添加的内容显然是总结当时的经验写出的第一手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农桑辑要》迈出了《齐民要术》原有的范围,大大丰富了古代农书的内容。

第二,《农桑辑要》的最大的发展主要在于,它第一次将蚕桑和棉花等衣着原料的生产放在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当时栽桑养蚕的成就,还“新添”了苎麻和木棉,以及作者之一的孟祺所作的“论九谷风土及种莳时月”和“论苎麻、木棉”等项内容,从理论上和技术上阐述向北方推广木棉和苎麻的可能性。

第三,《农桑辑要》提出一种全新的风土观念。它指出环境条件对于作物生长是有影响的,亦即是有风土论,但在一定条件下,作物又是可以引种的,不能唯风土论。引种的失败不能完全归罪于风土,有的是没有好好地种,有的是好好种了但方法不得当。这种看法,不仅为当时棉花的传播,也为后来的番薯、玉米、花生、烟草等作物的引进和传播在思想上铺平了道路。这种把人的因素引进了旧有的风土观念之中,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聪明才智,成为农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四,《农桑辑要》除了辑录了《齐民要术》和新添许多新的内容以外,还辑录了《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四时类要》、《博闻录》、《韩氏直说》、《农桑要旨》和《种莳直说》等农书,由于这些农书的大多数现已失传,而只有通过《农桑辑要》的辑录,才能部分地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因此本书在客观上取到了保留和传播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

总之,《农桑辑要》体现了元朝中央政府制定贯彻农业政策的具体措施,以及农业技术知识和经验的推广,客观上推动了元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延伸阅读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官修农书《授时通考》

《农桑辑要》成书后大约五百年,清代的乾隆皇帝命鄂尔泰、张廷玉奉旨率词臣40余人编写了一本《授时通考》,这本书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部,也是最后的一部官修农书。这本书收集、辑录前人有关农事的文献记载,历时5年。书名中的“授时”出自《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表示由朝廷“敬授民时”的意思。全书共78卷,计98万字,内容以大田生产为中心,兼及林牧副渔各业,分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和蚕桑8门。《授时通考》除辑录历代农书外,还征引了经、史、子、集中有关农事的记载达427种、插图512幅,其中有不少材料十分珍贵。成书时除朝廷印制外,各省还奉旨复刻,故出版数量多,流传广。后来又有石印本以及近年的排印本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