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位于关中平原,洛阳位于伊洛两河的下游。长安为隋唐两代的都城,洛阳为其陪都。洛阳虽为陪都,但隋炀帝、唐高宗和武则天却都曾久居。唐时陪都不止一处,洛阳却较为特殊。
唐代都城为长安、洛阳,合称“两京”。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都城为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他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他来到洛阳,在此处理国家大事,以洛阳为东都。实际上唐朝的都城已从长安迁至洛阳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阳10年。后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帝(昭宗)迁都洛阳,唐亡。此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唐朝时期,东西并重,洛阳与长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阳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后30余年。
唐朝以隋朝都城大兴城为首都,改名长安。大兴城的面积达到813平方公里,唐朝在此基础上又作了一些局部修建和扩充。这座从西周始建的古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在唐朝前期达到了最辉煌的巅峰。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位于郭城北部中央,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皇城接宫城之南,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各坊分布于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位于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座城市规划整齐,布局严密,规模宏大,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也是当时世界上范围最大、人口最多、设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长安不仅是唐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的重要中心。文献记载长安的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各国的使节、随员、留学生、游客、移民,国内和藩属国的各族文武官员、士兵、各界人士,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教寺。长安作为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最重要的枢纽,不仅通过陆路连接西域、南亚各地,也由陆路和海路通往东亚各国。
唐显庆二年(684年)以洛阳为东都,武则天时一度改称神都。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复称东都,成为唐朝最重要的陪都。经过隋、唐的兴建,洛阳城内建有宫城、南北二市和百余座坊,规模与长安相仿,其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也不亚于长安。
长安、洛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盛唐的轴心。长安地处关中,便于控制,但八百里秦川出产的粮食和物资满足不了首都的需要,必须从关东和江淮调运。由黄河、渭河溯流而上,运输困难。而洛阳有运河沟通南北,水运便利,是输送长安的主要中转站。一旦关中农业歉收,长安的供应更加紧张,自隋朝以来,一般都由皇帝率领臣民往洛阳“就食”。唐朝前期皇帝常驻洛阳,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就近解决粮食和物资的供应,同时也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经济发达地区。
安史之乱后,长安和洛阳都受到巨大创伤。唐朝后期,长安曾多次被外族或农民起义军占领及受战乱的破坏,丝绸之路也经常被隔断。关中和北方的战乱使长安越来越依赖于江淮的供应,一旦中断就无法维持。天佑元年(904年),朱温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城内的宫殿民居拆毁殆尽,木材顺流运往洛阳,居民也大多东迁。从此长安丧失首都地位,再未恢复。而三年后,洛阳也为更靠近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水运条件更便利的开封所取代,结束了建都的历史。
延伸阅读
洛阳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官方所立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美誉。相传东汉永平七年元宵佳节夜里,汉明帝梦见一个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飞绕殿庭。第二天,他遍访诸大臣,出生洛阳的博士傅毅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汉明帝便派大臣蔡等十八人赴天
求佛取经。汉使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叶摩腾、
法兰二人,并得到佛经和释牟尼像。永平十年,两位高僧和东汉使者一道以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同返洛阳。第二年,汉明帝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北修僧院,并专门安排两位高僧居寺内,译经传教。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特命名为“白马寺”。唐代时白马寺已规模宏伟,香火隆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