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32

第32章 亲迎的前奏——催妆礼

催妆礼,即男家托媒人带上帖匣子到女家去告知亲迎时辰。这是亲迎的信号,去时还要带着布帛衣料、金银首饰等礼物。女家得到信号,便送嫁妆到男家。

男女双方的婚嫁事宜准备妥当,婚礼举行进入倒计时,很多地方都会有男方给女方送催妆礼的习俗,或称“下催妆”,其意为催促女方抓紧时间做好出嫁的准备,同时也顺便了解一下女方婚礼当日要来的宾客数目,以便婚礼当日提前做好准备。

古代的催妆礼据说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根据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的记载,这道程序最早是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到中原的习俗,具体流程为:新娘子先在自家门前临时的青布幔帐篷内打扮化妆,然后新郎家带领一群人簇拥着车子赶来,一起在帐篷外大声呼喊:“新娘子,催出来!新娘子,催出来!”一直喊道新娘子从帐篷中走出登上彩车为止。后来,这个并没有存在于“六礼”中的少数民族风俗被汉族婚俗吸收了。

虽然行催妆礼的日期和内容各地不尽相同,但是催妆日期一般都在正式迎娶前三天或者前一天的早晨。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记载,当时的催妆礼:“先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五男二女花扇、花粉、洗项、画彩钱果之类。”山东地区的催妆礼一般在结婚前一两天进行,青州的催妆物品就比较有代表性,物品一般用食盒盛放,里面有四层,由下向上,第一层放置新娘的棉裤和棉袄;第二层放两块肉和两条嘴里夹着红线的鱼;第三层放一些用红纸包着的干粉,四斤点心,这些就是所谓的两湿一干礼;第四层放置一些栗子、枣、面、花生、八双假筷子和新娘的脂粉,还有一对带子、红盖头、一把红绳、一对枕套、两个顶针、一副耳环、两双袜子、一副耳坠、一对葱和一对蒿艾、十张大红纸;再剪一点新郎的头发,用红纸包好,另外再用红纸包上二十块钱。食盒装好之后,两面分别用大红喜字和红封条封好,红封条上面要写好具体的日期“吉期喜盒”的字样。食盒外面还要挂一对活的大红公鸡,这样就可以送到女方家里了。女方收到催妆,也需要回赠,通常是回赠男、女皮鞋各一双,并且派人带着衣物、红绳、火烧、小麦和现金去男家“添柜”。

催妆时,衣服是必不可少的礼物。民间很多催妆礼中都会包含红棉袄、红棉裤、红裙子等衣物,很多地方的红棉袄和红棉裤讲究越厚越好,越厚越能表达深情厚谊。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只是这些衣物已经简化为了只有红棉袄和红棉裤而已。有些地方为了表达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祈愿,还在催妆衣中加入了带子、袜子之类的物品,取挖(带)子之吉祥含意。

一般的催妆都是男方送礼物给新娘,但是有些地方的送催妆却有所不同。一些女方亲戚在临近婚期的时候赠送的衣服、点心等礼物,也被叫做“催妆”。催妆礼在两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道分开运作的独立程序,其一是催女家赶快发送嫁妆的催妆,也是本文着重介绍的,后者是催新娘子赶快上妆登轿的催妆,后者应该属于婚礼进行时的习俗。催妆礼是男女婚礼举行“良辰吉日”进入倒计时的标志,这也预示了男女双方的婚嫁事宜基本准备好了。

延伸阅读

晚清民国时期的催妆礼

晚清民国时期的催妆礼一般都比较讲究,除了给新娘子上装的脂花粉之外,还有成套做工精美的食盒,里面装有干面切面、年糕点心、猪肉羊肉、干鲜果品,富裕的家庭还会放活鸡、活鸭、鲜鱼、鲜肉等。家庭条件稍微逊色一些的家庭,会送的少一些,但是也会把糕点果品各四种颜色配全。也有的地方催妆礼的风俗是必须带一只公鹅,称之为“催妆鹅”。女方收下后再配一只母鹅,在出嫁时一起带往男家,这对鹅要被一直喂养到死,不能宰杀。鹅一身洁白,预示着新婚夫妇白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