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33

第33章 护送陪嫁到夫家——送嫁妆

新娘家长在准备好给新娘的陪嫁之后,要按照一定的日期和规矩把嫁妆送到新郎家。这也是婚礼正式举行前的一项重要礼俗。

在收到新郎送来的催妆礼以后,女方开始送嫁妆,有句俗话叫“早聘礼晚嫁妆”,这说明了催妆与送嫁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嫁妆准备好之后,由女方雇人抬着往男家送。这天,女家还要设筵席款待“添箱”的亲友。对于嫁妆丰厚且家世显赫的人家来说,送嫁妆时要请鼓乐队烘托气氛,有的甚至派专人举着书写着吉祥语的牌子作为先导,吹吹打打、欢天喜地送嫁妆,非常隆重,场面一点也不比男家给女家过大礼逊色。有些地方的习俗是把嫁妆分装在箱子里和食盒子里面。有的为了炫耀,把贵重的嫁妆放在桌子上或者木架上。如果两家距离较近,就会有意绕道而行,让人观看。这些被北方人称作“嫁妆托子”的桌子一般都是从喜轿铺子租来的,这是一种特制的长方形金漆雕花桌子,四周都有围栏,放在桌子上的箱柜匣盒、古董摆设等其他装饰什物都用红线绳系在栏杆上。桌子下面,都用大红布围住,两侧穿上抬杆,由抬夫用肩膀或者双手抬起行进,如同抬轿子一般。一桌嫁妆被称为“一抬”,嫁妆有多少就按照“抬”来计算。有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不等,都要凑成双数,如果有大件家具不能放在桌子上,就按件为“抬”由抬夫抬行。抬嫁妆有两个忌讳,一是所有的嫁妆不能用车拉,只能用人抬;另一个是抬嫁妆要在上午。各件嫁妆上面都贴有红色喜字,陪嫁的器皿也都不能空着,里面要放一些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石榴、荔枝等寓意吉祥的果实。有些地方还会放上大葱、艾、盐、麸子,取其聪明伶俐活泼、恩爱贤惠和有福气之吉祥含义。嫁妆送到男家后,男家要以鼓乐相迎,名曰“迎嫁妆”。男家还要设宴款待送嫁妆者,筵席结束,稍做休息之后,这些人返回女家,送嫁仪式就算圆满完成了。

不能抬的子孙桶

嫁妆之中有一件东西是不能抬的,就是子孙桶。大多数地方的习俗是,在桶里放些有着美好祝福意味的干果,如枣、花生、桂圆、瓜子、云片糕和半生不熟的红鸡蛋等物品。桶盖上都贴着大红喜字,用红线扎牢或者用大红布包裹住,请一个长相俊俏的小男孩背在身上,而不能抬,跟随着送嫁妆的队伍一起走。到了新郎家,依不同地区的习俗对待子孙桶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有些地方在成亲之夜,喜娘一边往外面倒桶内物品一边念“口彩”:“子孙桶,滴溜圆,子孙代代做状元”;有些地方男家收下桶以后,请一女厨用烧沸腾的肉汁来涮洗,称之为“白子汤”,人们认为这样做会多子多福,烫完桶后,男家还要给烫桶人喜钱;有的地方男家请来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掀开马桶盖子,取出桶里的“彩头”,然后朝里面撒尿,有祝福新婚夫妇第一胎就生男孩之意。

报妆帖

等到嫁妆送到了男方家,男方会派遣亲友到外面“迎妆”。迎妆时也要鼓乐齐鸣,并且引导送妆人群来到男家门前。接着就该“安妆”了,仪式一般都是女家的亲戚手里拿着嫁妆清单,把具体的嫁妆逐一念出。每念完一项,男家请来的人就往家里抬一样。一般人家的报妆都有口彩:如果硬木家具在前,就喊“先升柜子”,寓意“先生贵子”的吉祥兆头。如果细软在前,就喊“挂账为先,婚事大吉”等。报单结束以后,报单人将清单和家具钥匙一同交给新郎,并向他道喜。

男家接收嫁妆以后,按照惯例“谢妆”,即设宴款待护送嫁妆而来的女方亲朋好友。还要“放赏”,即给男女双方雇佣来的劳动力赏钱。

延伸阅读

“喜鸡”的故事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少年时父母双亡,与妹妹相依为命。妹妹和邻村的一个小伙子相爱了,可是男家穷的连聘礼也拿不出,贫寒的陈胜也没有能力给妹妹置办嫁妆。陈胜为了避免妹妹的婚姻因没有嫁妆和聘礼遭到众人的笑话而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赶集那天,他让妹妹抱一只花母鸡,在母鸡腿上系上一根绳子,到集市上换点油盐。妹妹来到一棵老榆树下面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心上人也抱着一只腿上拴着绳子的大公鸡站在那里。众人齐夸他们是天生一对。原来小伙子也是按照陈胜的吩咐行事的。看时机成熟,一位暗中受陈胜托付的老婆婆出来为他们做媒,大公鸡成了男家的聘礼,花母鸡成了女家的嫁妆。老婆婆解释说:鸡就是“吉”的意思。穷人们纷纷效仿这种形式,逐渐成为了婚礼习俗。按规矩,这对鸡要被精心喂养,不能宰杀,要把这两只鸡葬到一起,寓意为新婚夫妇生死相依,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