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36

第36章 必备物品寄祝福——女方备嫁妆

嫁妆是女方家为女儿婚前准备的物品,嫁妆的数量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是,里面包含的富有祝福意味的物品则必不可少。嫁妆里包含了娘家人对新娘的美好祝愿。

喜日确定以后,女方家的工作主要是备嫁妆。关于嫁妆的种类、数量,各地都有着不同的习俗,但其所表达的对出嫁女子的美好祝福是相同的。从文献上记载来看,嫁女陪送嫁妆在春秋时代已经盛行了。曾经帮助秦穆公建立霸业的秦国政治家百里奚,就是作为晋国公主的陪嫁奴隶进入秦国的。到了南北朝开始,陪嫁风潮盛行,甚至出现了很多的庶族女方为了达到抬高自家身价,攀附权贵的目的,不惜陪付巨额财礼嫁女的现象。发展到后来,女方的父母出于感情上的考虑和女方嫁入男家后的地位考虑,都会尽全力为女儿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过去,北京凡是嫁女之家都要送嫁妆,《燕市积弊》就曾记载:“凡聘姑娘的主儿,不论大家小户,贫富不等,但有一线之路,都是陪送点嫁妆。”嫁妆包含着日常生活用品和新娘出嫁当天所穿的嫁衣。嫁妆的多寡取决与女方的家庭经济条件,女方家一般都会把嫁妆、嫁衣做得体面些。女方备嫁妆所需资金,大多以男方送来的聘礼为主,自家在此基础上再添置一些。过去穷人家没有经济实力购置嫁妆,有的会主动要求男方买或者给女方送钱帮助买陪嫁物品。也有的贫困家庭,为了办嫁妆,不得不在女儿出生以后就早早地开始准备嫁妆。

不可缺少的“喜被子”和嫁衣

除了嫁妆和新房,男女双方家长都要为新人准备被子。制作喜被还有一套独特的习俗,辽宁一些地方套被子用的是婚前男方送来的“押婚布”和棉花,被面、褥面则由女方家准备。河南一些地区,在婚礼日期确定好以后准备嫁妆,女家缝制新被子,会选择在双月做新被,还必须是九个“全人”(有女婿或儿女双全的妇女)来缝制四到六条喜被。人们在做被子时,还会在被子里缝进大米、花生等有吉祥寓意的物品。除了喜被子之外,娘家人还要为女儿准备嫁衣。富裕的人家可以为出嫁女儿定做品种繁多,款式各异、材料考究的服装。穷人家的女儿,其嫁衣就比较简单了,有的甚至只穿婆家下催装礼时送来的衣服。

嫁妆的多寡可以依据家庭经济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有些嫁妆虽然价格不高,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东西不在乎奢华,更注重的是吉利的象征意义。如南方女儿出嫁,家里一定会准备马桶、洗澡盆、灯等几样东西。这些东西都预示着吉祥和祝福:马桶俗称“子孙桶”;澡盆俗称为“祖先盆”;“灯”和“丁”谐音,预示着早生贵子、人丁兴旺之意。

女方亲朋的“添箱”礼俗

由于嫁妆的多寡已经成为了衡量嫁女之家地位和财富的标准,所以为了彰显家族的“体面”,那些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亲朋好友就会前来在嫁妆的筹办上面赞助一下。嫁妆就由自家积蓄和采办的(“攒妆”)以及另一部分来自亲朋好友的赠送(“添箱”、“添妆”)一起组合而成。新娘的至亲,如姑妈、姨妈、舅舅、叔伯等人赠送的礼物要稍微贵重一些,通常会包含一定的钱币,有的还会赠送布料等日常用品。女方的父母、姐姐还要给“压柜钱”,也称“压腰钱”。亲友送来礼物以后,装箱、摆盒子的工作就往往交由嫁女和自己的嫂子一起进行。嫂子一边装箱一边向快要嫁做他人妇的小姑子传授婚姻大事的种种知识。

虽然陪嫁的物品都包含着喜庆祝福的寓意,但是旧时的婚礼耗费对男女双方还都是一项经济负担,俗语道:“陪不尽的闺女,办不尽的年”,又谓“娶媳妇满堂红,嫁女儿一家空。”即使是贫苦人家嫁女儿,也要想进办法为女儿准备拿得出手的嫁妆。

延伸阅读

宋代女子嫁妆趣谈

1264年,一位17岁的小姐结婚时,她的嫁妆不仅有丰厚的地产“租五百亩”,还有“

具一十万贯,缔姻五千贯”及新婚夫妇用的各种昂贵的纺织品,如“开合销金红一匹,开书利市彩一匹,官绿公服锣一匹,画眉天孙锦一匹”,纺织品里还包括两种样式不同的“籍用官绿纱条”、“籍用紫纱”,两对扎顶的带子,15件刺绣品,30套红绸衣服。还在“双金鱼袋”里“纳本侧礼书三缄”。司法案例的记录表明,虽然有郑氏这么多地产的妻子并不多,但是用土地做嫁妆并非少见。称为“田”或“随嫁田”的陪嫁田面积上大小不等。嫁妆的多少经常用值多少“贯”来表示(每贯等于1000铜钱),毫无疑问,嫁妆的内容往往是现金。据报道秦的妻子声称她的嫁妆价值20万贯。一个小官的妻子去世后,他用她的嫁资买了一个,所剩之余仍达1000贯。有些女人的妆

里有时竟有金子。极罕见的一例是一个姑娘的嫁妆里有一座二尺高、白玉琢成的狮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