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73

第73章 从象征到实践——各地“下厨房”习俗

自古以来,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新娘下厨房习俗。由于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各地的习俗又都有着差异,有些地方新娘下厨则带有动真格的味道,有些地方则仅仅将其当作象征性的仪式。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就自然而然地对风俗习惯产生了影响。虽然很多风俗习惯包含的深刻意义并没有改变,但是其具体的外部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新婚之后新媳妇下厨风俗就是其中之一。有些地方的新娘下厨是轻松和有趣味性的象征行为,有些地方则给新媳妇安排了很多项严肃认真的考核。

象征性的“下厨房”习俗

自古以来在浙江温州一带,新娘于婚后第四天下厨就带有象征性的表演色彩。新娘来到厨房之前,婆家人早就在厨房中准备好了一切,新娘下厨仅是拿起菜刀对着一个大方糕做一个切的姿势就可以,然后再拿起吹火简对着灶门象征性地吹几口口气,下厨仪式就算结束了。

在福建同安,婚后第二天早上,新娘要先到井边打一桶水,然后才下厨,用甘甜的井水调煮出美味的甜茶款待亲友。除此以外,她还要搅一搅锅里煮的“豆面”,并且要摸摸筷子,表示自己已下厨承担家务了。湖北一些地方,新娘是在婚后三日下厨房,俗称“试厨”或者“参厨礼”,当地的此习俗也是象征性地做几个煮饭的动作。

在福建泉州一带,自古以来的新娘子下厨就带有象征性的喜剧色彩。前来观看仪式的亲友,尤其是新娘的小叔和小姑等人,会偷偷地将箸笼挂在高处,使得新娘摸不到箸笼,只得求新郎搬个凳子来垫脚,围观的人这时就会让新郎搀扶着新娘踩上凳子,致使新娘羞得抬不起头来。这样,在人们的哄堂大笑中,新娘被逼着进行了一个又一个节目,从而使这里的下厨习俗显得诙谐风趣且充满了喜庆色彩。

带有实践意义的严肃“考核”

广东潮阳一带则是实实在在对新娘的厨艺进行考察。新媳妇过门后的第二天就要下厨,做一桌以甜豆干、甜猪肝为主菜,以黑鱼为陪菜的佳肴款待男方家族成员。在这桌饭菜之中必须要有一碗甜饭,其中的糖要从女家带来。当地民间普遍认为,吃下这桌甜饭会让新娘和全家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日子越过越甜蜜。

西北地区汉族的新娘面临的考验就更多了,新娘一般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下厨,厨房门上会事先放着笤帚、扁担之类的东西,做饭之前还要把门上乱放的东西收拾好。进入厨房之后,新媳妇先要行“拜灶”礼,用火棍捅几下灶火,在灶火里面放一把柴火,并且磕头祭拜。之后,新娘还要“试刀面”,拿起刀切几下案板上事先擀好的面。最后,还要把倒下的油瓶放好。之所以有这么多讲究,目的就是检测一下新媳妇是否真正勤劳能干、干净利落、思维敏捷。

婚后新媳妇第一次下厨房这件事情,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家长虽然没有男性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但是却要对小到是非口舌大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等族内事物进行处理和调节,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新媳妇被夫家接受之时也就意味着要帮助婆婆分担这些责任。俗语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婆婆对儿媳妇而言就是尊长,新媳妇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减轻了婆婆的负担,所以媳妇必须手勤眼快、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尊敬长辈,这样才能获得婆婆的肯定。“下厨房”就是对新媳妇的婚后“第一试”,如果在第一次考验之时就给夫家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很可能就会影响新媳妇将来在婆家的生活。

延伸阅读

河南北部的新娘“下刀”风俗

在河南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新娘于婚后第三天下厨的风俗,民间俗称“试刀”,所试的项目为切面条。新娘所切的面条俗称“喜面”,不仅要求切得又细又长,而且要干净利落,和面、饼、切条,手光、盆光、面板光,刀在案板上沙沙作响,一气呵成。对于这种带有考试性质的下厨,新娘会使出浑身的解数,尽最大努力将喜面得又细又长。但小姑往往参与捣乱,不是在面里掺上米,就是在好的面皮中藏根筷子,引来阵阵欢声笑语。新娘所的喜面,头锅面要敬公婆,祝福二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二锅面敬兄嫂,祝愿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三锅面敬丈夫,祝愿夫妻绵绵情长,白头老。之后所煮的面条,由新郎端给族内各家,俗谓“吃喜面”,寓意全家族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