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84

第84章 掌管姻缘的牵线老人——媒神月老

中国民间诸神数以百计,三百六十行,几乎都有自己的神祗和祖师。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滋生出的媒人这种特殊职业里,也有着自己的行业神,即“月老”。

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传说他是专门掌管男女婚姻的红喜神,又称“月下老人”或“月下老”。有关月老的形象,清代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薄,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月老为媒的典故出自于唐代李复的传奇《续幽怪录定婚店》。相传,唐朝有个叫韦固的男子,年少未娶妻。一天他来到商丘一带并留宿在城南的店中。夜晚他遇到了一位倚布袋子而坐,在月光下读书的老人。他上前与老人交谈,得知老人所读的书是“天下之婚牍”,记载着天下婚约,布袋子里装的是牵千里姻缘的红线。韦固询问自己的婚事,老人告诉他,卖菜瞎老太太的女儿将是他的妻子。韦固便前去探访,发现瞎老太的女儿两岁左右,长得很难看。韦固很不高兴,就派人前去刺杀小女孩。慌乱之中,小女孩并没丢掉性命,只是眉心被刺破流了血。十四年后,韦固从军并且在战斗中立功,一位刺史把女儿嫁给他。洞房之夜,他看到妻子眉间粘着贴花没有取下,一再追问,才知道新娘原是卖菜瞎老太的女儿,后被刺史抚养。韦固听后恍然大悟,将行刺一事说出,两人认为缘分前定,于是更加恩爱。这则故事充满了宿命论的色彩,韦固在冥冥之中等待了当年的孩童十四年,似乎是上天的旨意,夫妻恩爱是对这则传说最好的诠释。从此,人们就将“月老”看作是主管婚姻的神灵并加以崇拜。

著名的月老阁

为了纪念月老这位伟大的媒神,清光绪年间(1876-1909),著名藏书家丁松先生还在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的白云庵为其建立了一座颇具苏州园林风格的月老阁,它位于西隐禅寺的西南边,天井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月老阁大厅中有一座玉雕的月下老人像,其造型为月老正在月下看婚书配姻缘,左右两边分别为麒麟送子和麒麟献宝,左右厢房可以供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化妆使用,正房五间是举行婚礼庆典仪式的地方。月老阁里还有一幅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身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来这里旅游观光的青年男女、新婚夫妇都会拜一拜月老,祈求婚姻美满幸福。在月老阁举行婚礼,让月老证婚,寓意姻缘天定,双方白头偕老,象征着天长地久。清代刘鹗《老残游记》的第十七回里就提到:“我与妻能够爱好也只是偶然,迷信一点说全凭西湖白云庵那月下老人。”可见,民间供奉和崇拜月老的习俗很普遍。

月老崇拜的实质

月老之所以成为媒神,也与我国古代婚姻观念之中主张遵循父母之命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中国封建阶级社会,婚姻要服从家族利益和传宗接代的需要,那些所谓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只是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美好表象,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对婚姻宿命论的普遍认同。明代的冯梦龙在《警示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开篇中写到:“自古姻缘天定,不人力求。有缘千里相投,对面无缘不偶。”古时的很多年轻人都相信月老的传说,希望月老能够带给他们幸福美满的姻缘。

虽然中国古代男女婚姻决定权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月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姻缘和婚姻的向往与追求,承载着人们的浪漫情怀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

延伸阅读

梁红玉、韩世忠“千里姻缘一线牵”

明代张四维《双烈记》传奇剧,描写了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和南宋民族英雄韩世忠的爱情故事。妓女出身的梁红玉路遇韩世忠,见他“言辞豪爽,转双睛流电光,虎头燕额封侯相”,便认为自己和这位仪表堂堂的人能成为夫妇,自己的后半生能够托付于他。回家后,她向母亲梁氏诉说了此事,谁知梁氏认为韩世忠不过是一员没有前途的武将,不赞成这门婚事。这时,旁人奉劝梁氏说:“婚姻男女本由天,岂不闻月老一事乎?千里姻缘一线牵。”最终,韩世忠和梁红玉结为,并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婚姻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