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94

第94章 绝世情缘表恩爱——鸳鸯成双

在嫁妆的手巾、被套、枕套之上处处可见鸳鸯的影子,其自古以来就被看作男女生死相依相伴、忠贞不渝的象征。

鸳鸯是雌雄合称的,雄为鸳,雌为鸯,这种鸟一旦结为夫妻后,便终生偶居,是偶鸟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古人又将其称为“匹鸟”。鸳鸯忠贞不渝、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两情相依的特质,让人感佩不已。

关于鸳鸯,还有个动人的传说。《搜神记》记载:先秦时代宋国有个叫韩凭的人,娶了何氏为妻,夫妻婚后非常恩爱,生活美满。宋国的国君宋康王垂涎何氏的美貌,想霸占何氏,于是便捏造了一个罪名将韩凭关进了监狱,之后以查抄家产的名义把何氏抢劫进宫,韩凭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无罪选择了自杀,何氏听到了这个消息也跳楼身亡,并且留下遗言要与韩凭合葬一穴。宋康王非常生气,下令让他们分葬两墓。孰料一夜之后,两座坟墓边各长出一棵梓树。十多天之后,两棵树奇迹般的枝叶交错长在了一起。之后,又从墓里面各飞出一只鸳鸯,合成雌雄一对,双宿双栖,不离不弃,交颈鸣唱。宋国的百姓非常感动,此后称梓树为“相思树”。这个故事带有悲剧色彩,但是这个故事中的鸳鸯形象则表达了人们对夫妻之间至死不渝的感情的赞美与歌颂。

历史上的鸳鸯

在我国的历史资料中,不乏对鸳鸯的描写。在《诗经》当中就出现了“鸳鸯于飞,毕之罗之”的赞美性描写。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云:“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曾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也。”南朝的徐陵为了表达对汉代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之举的赞叹,还用鸳鸯比喻这对恋人,作有《鸳鸯赋》,道:“特讶鸳鸯鸟,长情真可念。许处胜人多,何时肯相厌?闻道鸳鸯一鸟名,教人如有逐春情。不见临邛卓家女,只为琴中作许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云:“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衿寒谁与共?”可见,我国历史上的文人纷纷借鸳鸯来表达对两情相依、不离不弃的爱情的赞美之情,这种鸟也就成了象征夫妇忠贞厮守的夫妻鸟。

婚俗当中的鸳鸯

鸳鸯的这些特性和象征意义使得其成为了我国人民眼中的爱情吉祥鸟。其形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的用于婚礼之中,在新婚夫妇的用品之中,鸳鸯被、鸳鸯褥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甚至连新房的家具什物上也都雕刻和装饰着鸳鸯图案。五代时期,后唐的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中就曾记载:汉绣有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古诗十九首》云:“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由此可见,我国婚俗文化中借鸳鸯表祝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鸳鸯的形象逐步完善和丰富,其经常与蕴含祝福意味的植物相搭配,出现在人们视线里。鸳鸯同游荷花前“荷花鸳鸯”,以“荷”谐音“和”,祝福夫妻婚后和睦;鸳鸯共卧于莲叶之上代表着“鸳鸯同心”,以连通的藕心比喻夫妻连心,同甘共苦。一对鸳鸯同游在芙蓉花和芦苇之下,“芙”与“福”同音,“芦”与“禄”同音,象征了夫妻的和睦甜蜜、幸福富裕。

延伸阅读

孟、梁举案齐眉传千古

在陪嫁的物品上,经常会看到一对

带鸟双栖双飞在梅花或竹枝间,人们以“梅”谐音“眉”,以竹谐音“祝”,以谐音“寿”,表达对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恩爱和睦的祝愿。关于这个习俗,我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典故。

东汉时,平陵有个叫梁鸿的学者,他家境贫寒,但是志向远大、品行高尚,因此闻名乡里。同县有个叫孟光的姑娘,多次谢绝了父母托媒人为她介绍的对象,年至三十依然未婚待嫁。她的家人十分焦急,质问她到底想找什么样的如意郎君,孟光说:“要我嫁人,我就嫁像梁鸿一样的人。”她的父母尊重她的选择,托人传话给梁鸿,梁鸿十分高兴,遂托媒人前去求亲,果然二人结成了夫妇。婚后夫妻二人恩爱和睦,相敬如宾。后来,梁鸿为了摆脱朝廷征其做官的纠缠,带着孟光到南方隐居,他们借住在人家的偏屋内,依靠为别人谷为生。每次梁鸿回家,孟光就会把刚刚做好的饭放到食盘里,并且举到眉前献与丈夫。佳话流传开,“举案齐眉”就成了夫妻间恩爱和睦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