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妙地排解孩子心中的烦恼
14772900000036

第36章 让孩子摆脱自卑的烦恼

孩子在考试之前,主动向父母保证过他能考多少分吗?他热衷于参加各种比赛吗?当父母给他机会让他完成他以前没干过的事情,比如去找一位修理工修一下家里的电视机,孩子是爽快地答应了呢,还是找借口不去?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或者是后者,那么这样的孩子就有可能有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适度的自卑能激励人发奋努力,取得成就。然而,过度的自卑,会在人际交往、事业和婚恋等方面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相貌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表现出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过度地关注自己的生理缺陷和能力的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对他人常产生猜疑、忌妒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因为自卑,本可以成为某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却看不到自己的特长,不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人竞争。自卑,就像是一座陷阱,使人难以进取。

那么自卑是怎样产生的呢?以下介绍几种原因。

认知方式错误,常常拿自己的缺点与他人的优点做比较,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更加消极的自我暗示;

缺乏成功的体验,经常遭受挫折或失败的人,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我评价的偏颇,不能把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自我统一起来,主体自我标准过高,因而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而又特别关注他人怎样评价自己,常把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参照点,过度放大他人的评价;

缺乏客观合理的期望,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并提出绝对化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一旦达不到就会感到痛苦,自怨自艾;

不良的早期经验,如离异子女缺少父爱或母爱,幼年时期接受不良的家庭教育等,也是造成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

自卑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克服,将使人难以得到发展。自卑心理的克服,不但要求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同时,还要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象”,即对自己心理和行为形象的设想。我们每个人都在心里把自己想象为一种固定的形象——自信的或自卑的;乐观的或忧郁的;勇敢的或胆怯的等,而一个人的行为与这种自我想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为自己确立一个积极的“自我意象”,并一步一步在实践中完成这一“意象”,就能告别自卑,成为自信自强的人。如果你的孩子也存在着自卑带来的烦恼,那么,请你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摆脱这些烦恼吧。

(1)引导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按照能力水平确定发展目标

自卑的本质是自我评价过低,为此,克服自卑的前提是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缩短“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距离。应该允许和接受自己存在的局限,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给自身创造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渐地消除自卑,树立起自信心。

(2)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

打破过去“因为我不行——所以我不去做——因此,我就是不行”的不合理的恶性循环的思维方式,建立起合理的积极的思维模式:“因为我不行,所以我要努力去做——即使失败了,我还要再努力,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的——结果定会有进步”;只要能够正确而理智地认识自己,并用坚强的毅力来解决面临的问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增强信心。

(3)鼓励孩子打破自我意识的束缚,增加人际交往

强烈的自我意识,往往容易诱发自卑感,从而导致过度关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采取消极暗示。如果适当地进行人际交往,分散过度关注自我的意识,就会在交往中发现他人也有自己同样的缺点和不足,以缓解内心的压力;通过交往还可以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并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到关于自己的真正价值的潜能的看法,以增强自信心。在交往中,即使发现自己某方面确实不如他人,也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别人行,我也行”,增强改变自己现状的信心。

(4)要求孩子适当地表现自己

自卑心理强的孩子,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害怕受到别人的哄笑,常常放弃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个人凡事只愿独自思考,而不实际去做,那么,其能力水平就很难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对某个问题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就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自己的见解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是错了,也不要气馁,下次继续努力。要坚信人的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经过锻炼逐渐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