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妙地排解孩子心中的烦恼
14772900000008

第8章 携孩子之手,走出“偏科”的误区

所谓偏科,指的是学生由于对课程所持的兴趣不同,对喜欢的学科学得好,而对讨厌的学科学得差,造成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程度极度不平衡的状态。

偏科的学生一般表现为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甚至讨厌不感兴趣的学科。他们对自己喜欢的学科往往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学习成绩优秀;对不喜欢的学科敷衍塞责,复习时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它放到最后,但常常一会儿就困倦了。眼看着越落越多,自己往往更不知该如何下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甚至发展到对自己讨厌的学科弃之不学。

北京某小学的张林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在六年级期中考试中,他的语文、历史等科都考了全班前5名,但数学只考了30分,对此,张林的数学老师很是无奈:他与其他同学差得太远了,现在上课他几乎全在干别的事,因为即使听他也听不懂。

像这样个别学科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在中小学生中为数不少,属典型的偏科现象。某市的一份调查显示,有偏科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4.93%,足见偏科现象在中小学生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那么,偏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可能是孩子的各科学习基础厚薄不同所导致。

最初学生学习时,有的学科学得明白清楚就比较喜欢;而对学得糊涂不求甚解的学科则不喜欢甚至讨厌。时间长了以后,就导致了学科之间不平衡现象。

其次,可能是孩子为直接兴趣所左右。

学生对好玩、有意思的学科则认真学,认为枯燥无聊的学科则不认真听,没有持续的动力,便难以在这门课上分配和维持足够的精力。最终产生知识之间的断层,想要再补就难了。

再次,可能是孩子爱屋及乌的情感投射。

孩子对某任课老师有好感,常受到老师表扬而产生积极情感,想讨老师欢心而努力学习这门课,往往这门课的学习成绩就会特别优异;相反,学生对某老师不满,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弃学。学生的思想比较幼稚,常受到老师的讽刺,对老师产生积怨,就会拿自己的学习来跟老师赌气,干脆不学这门学科。长期从事智能教育研究的北京汇易通感知潜能教育研究所所长曲池认为,“偏科生”的成因比较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疏远、不信任或不喜欢有关。有一位女学生不喜欢语文,问其原因,她说语文老师是班主任,总是批评她,没半句好话,因此她讨厌班主任,也讨厌班主任讲的课。

最后,可能是某一学科不好学,难学的原因。

由于某一学科不好学,难学,最后索性弃之。一个五年级女生说,她以前就不爱学数学,因为难学,每次考试都得分很低,以后也懒得去学。这个女生认为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其他感兴趣的学科上比较划得来。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改善“偏科”现象的关键,是要识别出孩子的智力强项与弱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培养和教育措施。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改变偏科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可以为孩子才能的发挥和发展提供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通过赞扬、鼓励等方式肯定孩子的特殊才能;可以围绕孩子的智力强项领域组织家庭活动;为孩子潜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

(2)突显孩子的才能

父母可以让孩子所在的学校和老师意识到孩子的才能。在孩子步入新的学校时,家长应该把自己对孩子的观察情况向学校反映,让学校老师能很快意识到孩子的智慧强项,同时,家长可以和学校配合,共同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才能发展的课程和教育。

(3)尽力为孩子提供开发潜能的学习机会

孩子所在的学校如果难以满足孩子才能发展的学习需要,家长可以为孩子在社会上寻找额外的学习机会,如让孩子参加特殊才能培训班;鼓励孩子参加比赛,展示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天赋等。

(4)帮助孩子攻破弱项,全面发展

在强调要承认孩子的智力具有特殊性的同时,家长并不能忽视孩子的弱项和缺点,更不能放弃对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培养。一般来说,孩子并不一定会自发地将自己的智力强项的学习与智力弱项的学习联系起来,并自觉地将智力强项的思维特点“迁移”到智力弱项领域中。因此,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