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的提醒
14775500000026

第26章 舍毋处疑,恩不图报

原文: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无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译文: 做自我牺牲时,千万不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临机计较,最后尽管做出了牺牲,其志节也会蒙羞;施恩于人,不要希图得到回报,若惦记着让人家回报,那施恩济人的心意就是假的了。

舍己是紧要关头的自我牺牲;施人行善则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自愿奉献。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表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对舍己而言,如果没有理想追求,没有平日的修省做基础,那么在舍己的关头就很可能退却。从古至今无数的先贤、英雄,因为他们志向远大,品质高尚,所以在生命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舍生成仁,青史永垂。

假如一个人在关键时刻需要做自我牺牲,就不应存有计较利害得失的观念,有了这种观念就会对自己要做的这种牺牲感到犹疑不决,那就会使你的牺牲气节蒙羞。

三国名人当中,吕布肯定不是最坏的,但却肯定是最叫人不 放心的。《三国志·吕布传》评曰:“吕布 有枭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而不夷灭也”。

在当时那个翻云覆雨的乱世,审时度势、改投明主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瑕疵,张辽、马超、甘宁、太史慈都曾投效过好几位主公,世人却并不因此而笑他们不义;但吕布的特殊性在于,第一,他变节易虑的频率未免太过急促,第二,他变节后出尔反尔的手段未免太过狠毒。

综计吕布短促的一生,他起码投靠过七位主人:丁原、董卓、王允、袁术、袁绍、张杨、刘备。他和这七位主子的关系大体上都经过了三个阶段:起初是一见倾心、如胶似漆;不久便嫌隙从生、各怀鬼胎;最终是反目成仇甚至相互火拼,一世枭雄终于落了个被缢杀的下场。[A70]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名将之中,单论武勇,无一人能和他吕布抗衡。可是如此一位天下无双的悍将,在做人的原则方面竟是那样的幼稚愚蠢,空有盖世武艺,怎奈毫无信义,一生朝秦暮楚,最后众叛亲离,实在令后人感叹不已。

救人于危难倒悬,不但得到了人缘、信誉及声望,你的形象实际上为你日后创大业赚大钱埋下了伏笔。不仅是积善积德,更是留下了人情,你日后所得势必要超过你的付出。那一天,你为他人雪中送炭;有一天,他人就会给你雨中送伞。

另外,如果能在做人情的过程中,把他人的利益放在明处,将自己的实利落在暗处,不但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可以名利双收,“甘蔗可以两头甜”。

三国时,周瑜曾因缺粮而为难,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问他借。[A71]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日后必成大器,他想与周瑜深交,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俩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A72]

一个人想施恩于人时,心中一定是快乐的。施比受更有福。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善良的,在自己条件允许时,谁都愿意赠人玫瑰,让那余香在手中回味悠长。

施恩者以快乐而付出,感恩者以真诚而报答,我想这应该是最完美的结局。但现实却往往没有这般完美。因为施恩者常常是怀有感恩期待的。如果没有得到回报,常常会感到失落,怨恨,觉得付出不值得。这种心情,必然会影响到他下次施恩。很可能,下次他就不再做赠予这种“傻”事了。因为他的感恩期待没有结果,甚至最后的结果会把恩人变成仇人了。

施恩不望报的人,是拥有一颗真正从容淡泊的心的,本来回报恩情,是不受法律约束的行为,实在不可强求。再想想一个施恩的人,如果你希图报答,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报答,那你施的就不是恩,而是交易。而受恩者,你也不是在报恩,而是在偿还。施恩于人,不望报答,说声感谢是必然的,那又何须定一个日子,限定方式如数清还呢?

我们要常常告诫自己,没有哪一种给予是应该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他的不好,感恩之心常有。所以,我想,感恩不应该是在嘴上,而是应该在心里和行动上。更重要是如何尽你的能力再施恩予人,而不求回报。这才是恩情循环的最高境界吧。

因为感恩而施恩,感恩就是一个流动的行为,生生不息,当这种行为变成整个社会公众意识时,才是最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