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的提醒
14775500000027

第27章 有敬畏心,少犯过错

原文: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译文: 对于德高望重的人不可不敬畏,因为敬畏德高望重的人就不会有放纵安逸的想法;对于平民百姓也不可不抱敬畏态度,因为敬畏平民百姓,就不会有欺压百姓和豪强蛮横的恶名。

有一句说:“无知者无畏。”因为不知道,所以不害怕。这是形容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因为年轻,所以无畏。”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座右铭。

人应该有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人类就不可能进步。我欣赏“勇者无畏”,不赞成“无知者无畏。”无知无畏是一种莽勇,除了侥幸之外,大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经常见到有些人为自己的无知无畏洋洋得意,岂不知隐藏的危险正在靠临。[A73]

当年瑕邱子游说秦王,回来后满脸得意之色,他告诉慎子说:“人们都说秦王像老虎一样不可接触,今天我已经摸了他的须,拍了他的肩了。”慎子说:“好啊!先生是天下超群出众、独一无二的人。然而我曾经听到赤城山上有一座石梁高五仞,小路狭窄并且光滑得像龟背,下面是千丈深谷,悬泉浇灌着它,潮湿的苔藓在上面,没有藤萝用来攀援。有个山野里的人背着柴能越过它,不停肢的走过去,看见的人都赞叹。有的人对他说:‘这座石梁人们都不能通过,只有你能越过它,莫非你有仙骨吗?’让他回去时再越过一次。那个人站着而斜视石梁,却摇动着脚不能抬起,转过头,不敢看。今天你劝说了秦王,这是因为没有目睹石梁的艰险的原因啊。所以过瞿塘峡而不发抖的人,是因为他未曾经历过江水惊险的原因。见监狱而不心慌的人,是因为他未曾经历过违法的原因!倘使先生一而再,再而三游说秦王,那么你也就没有话对我说了。”

慎子就是慎到,他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在这里,慎子对瑕邱子说的一番话,是在告诫瑕邱子要有敬畏心。人不知敬畏,就会招致危险。因为敬畏而有相应的自我约束,人才会原离祸端。中国的传统历来是讲敬畏的,文雅如孔子说“君子有三畏”,俗语说“头上三尺有神灵”,都是告诫人不可恣意妄为,强调由内而外的自律。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长者多虑,年轻无畏。”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做事就会考虑的很多,危险的事情常常因为事先有预见而避免,年青人常常因为经历的事情少而胆大做事不计后果。没有经历过你也许不知道事情有多严重,当你经历过了才会知道什么是害怕、什么是后怕。

一个人内心深处总得有所敬畏。那种对任何事物、任何规则都“无知无畏”乃至“大无畏”的轻狂心态,将是非常可怕的。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有畏惧才知自省,知谦虚。曾国藩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检讨。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是吾每日三省吾身。可以说,谦虚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A74]

一个人有敬畏心,他是谦虚的,自律的,你看不到他的狂妄。所以,做人要有谦德,做到谦,遇事就通达,就有好的结果,如果骄傲起来必会招来祸害。轻狂是一种可怕的不幸,自负是一种对人的毁灭。现实中总有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骄傲使人变得无知,让真正有识之士看了发笑,而自己往往也被碰得焦头烂额。

宋朝名将狄青任枢密使的时候,自恃有功,十分骄横傲慢,得罪了一些人。当时文彦博执掌国事,建议皇上调狄青出京作两镇节度使。狄青不服,向皇上陈述自己的想法说:“我没功,怎么能接受节度使的任命?我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把我调离京城呢?”宋仁宗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就没有再怎么样,而且称赞狄青是个忠臣。

文彦博对仁宗说:“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太祖得了军心,就有了陈桥兵变。”仁宗听了这番话,嘴上什么也没说,但同意了文彦博的意见。狄青对此毫无所知,就又到吕书省去为自己辩解,仗着自己的军功还是不想去当节度使。可文彦博则对他说:“让你出去当节度使没有别的原因,是朝廷怀疑你了。”狄青一听此话后退数步,惊恐不安,只好出京。朝廷每月两次派使者去慰顺他,只要一听说朝廷派人来了,狄青就恐惧不已,不到半年,就发病身亡了。狄青自恃有功,于是骄傲起来,结果是什么呢?是积压损身。[A75]

过分狂傲,不会内敛锋芒的人,常给自己添麻烦,甚至引来杀身之祸。杨修就因恃才傲物,不遵军纪,乱说军事机秘而掉了脑袋。祢衡,年纪轻轻,不仅不服人,还公然擂鼓大骂曹操,曹操也不是省油的灯,一气之下,摆平了祢衡。因此,做人要有谦谦君子的心态,也就是说,要以低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

人要有一个敬畏心,因为敬畏,才会有所为而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