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2岁前,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14776900000054

第54章 习惯“问题也可以这样解决。”——思维灵活、不僵化家教摄像头

10岁的思思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总喜欢“钻牛角尖”,总认为一是一,二是二,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死心眼儿”。

一天,妈妈在杂志上看到了拿破仑立鸡蛋的故事,她想考一考思思。于是,妈妈对正在看电视的思思说:“思思,我给你出一道题,你肯定解决不了。”思思“哼”了一声,说:“妈妈,你别小瞧我,我的智商不是一般的高。”妈妈说:“那咱们试试?”思思接受挑战:“试就试,我才不怕呢。”妈妈走到厨房里拿出来一个鸡蛋,往思思眼前晃了晃,并说:“思思,你能把这个鸡蛋立起来,也不让它倒下吗?”思思拿过鸡蛋,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这样立,那样立,可是,好大一会儿,她都没能把鸡蛋立起来。思思不耐烦了,说:“妈妈,这个问题是不是根本就没有解决的方法?”妈妈说:“它有解决的方法,只是你还没想到。别死心眼儿,不要用你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想想别的途径才能解决它。”思思继续在桌子上立啊立,但是仍旧不能做到。最后,她服输了:“好妈妈,告诉我怎样才能把鸡蛋立起来吧。”

妈妈笑了,她拿起鸡蛋,把它的一端轻轻一磕,鸡蛋壳稍破,成为一个小平面,安安稳稳地立在了思思面前的桌子上。思思惊呼:“原来是这样,问题也可以这样解决。”妈妈说:“告诉你不要死心眼儿,还不服。”

专家如是说

思维灵活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这种品质具体到学习上来讲,就是不仅仅满足于获得解题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的改变,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问题。孩子思维灵活,就能根据新的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也能使孩子的思维得到更好、更迅速的发展,使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当中,照葫芦画瓢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培养孩子灵活性的思维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好习惯培养

1.让孩子知道所有的事物和问题都是相对的

培养孩子灵活的思维习惯,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所有的事物和问题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爸爸是他的爸爸,是姑姑的哥哥,也是奶奶的儿子;遇到外国人时,在他眼中,对方是外国人,而在对方眼中,他是外国人;他和同桌并排而坐,对于他来说,同桌坐在他的右边,而对于他的同桌来说,他坐在同桌的右边,等等。这些都足以使孩子领悟到,所有的事物和问题都具有相对性。

2.让孩子知道所有的事物和问题都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孩子灵活的思维习惯,父母还要让孩子知道所有的事物和问题都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孩子看到毛毛虫,会感到既害怕又厌恶,父母要告诉他,美丽的蝴蝶就是由丑陋的毛毛虫蜕变而成的;当孩子趴在鱼缸边欣赏金鱼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条金鱼以前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等等。总之,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时过境迁,物转星移,固有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环境,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不能固执、呆板,必须学得灵活一点,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思维的灵活性。这样,在时间、地点发生变化时,孩子就不会死抱着原有的看法不变,就会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增强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尽可能让孩子听取不同的意见

生活中,许多孩子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肯定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或者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长此下来,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单一、僵化,看待问题的眼光就会变得狭隘,甚至会让孩子养成独断的习惯。因此,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尽可能让孩子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告诉孩子,做事情不能太固执,不能一意孤行。比如,孩子说邻居家的小朋友是“笨蛋”时,就要让孩子去问问其他人对那个小朋友的评价,使孩子看到自己未曾想到过的某些方面,并让孩子想一想,哪些评价对那位小朋友来说才是正确、合理的。此外,让孩子留意新闻、广播等对同一事实的种种不同见解和分析,对提高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也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