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古代水军
14782200000012

第12章 水军战船及兵器

唐宋水军的战船种类齐全,配套发展。在保持传统船种(如楼船、艨冲、斗舰等)的同时,注意研制新的船种(如海鳅、铁壁铧嘴船等);在制造内河船的同时,努力发展海洋战船;在生产帆桨船的同时,发展以轮代桨的车船。在武备方面,虽仍以冷兵器为主,但随着火药的发明,火器已开始出现,并逐步装备战船。这对水军的发展和水战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船

唐代的战船,据李靖《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和李筌《太白阴经·水战具篇》记载有楼船、艨冲、斗舰、走舸、游艇、海鹘6种。前4种前代就有,但以前的史籍无详细记载,上述两本书则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并附有画图,后两种则是在唐代才开始出现。现分别介绍如下。

艨冲“以犀革蒙覆其背,两相开掣棹孔,前后左右开弩窗矛穴,敌不能近,矢石不能败”。这种船形体不大,狭而长,速度快,用于“乘艨冲斗舰人之不备”,(《武经总要·前集》)“以冲突敌船”。(《释名·释船》)

楼船这种船前面已经说过,“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针汁,就如城垒”。

斗舰“船舷上设中墙半身,墙下开掣棹孔,舷五尺又建棚,为女墙,重列战格,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舡也”。

走舸也是一种轻捷战船,“舷上安重墙。棹卒多,战卒少,皆猛勇及精锐者充,往返如飞。乘人之不及,兼非常救急之用”。

走舸游艇游艇是一种用于侦察的小船。“无女墙,舷上桨床,左右随艇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可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飞”。

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翅,其船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战船之制”。这种战船的外形如同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后小,便于越浪,“浮板”能在风浪中增加水的阻力,起减轻摇摆的作用,避免倾覆之虞。显然,这是一种能适应风浪的海洋战船。另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上记载,秦世辅在池州造的一种平面海鹊战船,长10丈,宽1丈8尺,深8尺5寸,底窄,仅宽4尺,两舷设橹及轮,航行快捷,可载士卒108人,需船工42人。

海鹘宋代的战船,除上述6种以外,还有以下几种:

车船车船又叫车轮舟,是在船的两侧装上可以划水的转轮,用人力踏动转轮,推动船舶进退。车船的出现,是船舶进入机械推动的第一步。车船的推进,受风向和流向的影响较小,与划桨相比,变间歇推进为连续推进,在船舶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前面已经说过,南齐祖冲之发明了“不因风水,施机自运”的“千里船”,有人称之为车船的始祖。随后徐世谱也制造了“水车”船,但这两种船都未得到推广使用。到了唐代,曾任江西、荆南节度使、江陵尹的李皋,“尝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踏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旧唐书·李皋传》)

车船宋以后,车船的制造技术有了进步。北宋下三层,挟以车轮,鼓蹈而进”。(《梁豁文集》卷二九)

南宋时期,车船得到迅速发展,并已装备南宋水军。南宋造船工匠高宣,曾任都水监都料匠。绍兴元年(1131年),鼎州(今湖南常德)知州程昌寓攻剿杨么起义军时,高宣奉命打造8车战船,用人力踏车行驶,船旁设护车板,船行甚速,不见轮桨,“但见船行如龙,观者以为神奇”。后来,又造了20车、23车战船,能载兵二三百人。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湖南洞庭湖地区爆发了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杨么起义军在与宋官军的战斗中,夺得8车战船,并俘获了高宣。从此,起义军在高宣的帮助下也大造车船,仅2个月内,就建大小车船10多种,共29艘。其中“大德山”、“小德山”、“望三洲”、“混江龙”等,高达10余丈,起楼2~3层,少者载战士二三百人,多者可达千余人。杨么的坐舰“和州载”号,树楼5层,装车轮24个,长30余丈,“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陆游:《老学庵笔记》)小型的车船有4车、6车、8车;大型的有10车、20车、32车不等。武备有拍竿、弩子、鱼叉、“木老鸦”等。“弩子、鱼叉以竹竿为柄,长二、三丈,短兵所不能敌”。南宋官军为了镇压杨么起义军,“亦仿贼舰车船而增大,有长三十六丈,广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未及用”,(同上)起义军就被南宋军镇压下去了。

在抗金战争中,南宋各地都兴造车船。如绍兴二年(1132年),无为军守臣王彦恢造4轮8楫战船,“四人旋干,日行千里”,号称“飞虎”。(《龙江船厂志》卷八)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两浙转运副使打造5车、9车、13车战舰42艘。乾道八年(1172年),建康水军造1车12桨四百料战船。淳熙八年(1181年),荆鄂都统岳寿健造5车、6车、7车、8车战船10艘。翌年,建康府统制官陈镗造车船等90艘。

西方有人认为,以人力蹈水的轮船始于15世纪,而中国水军早在8世纪就装备了两轮车船,到12世纪,车船已成为中国水军主要船种之一,而且在质量数量上都居世界的前列。中国是轮船的诞生地。

多桨船乾道四年(1169年)由南宋水军统制冯湛创制。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这种船是“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通长八丈三尺,阔二丈,并淮尺,计八百料(一料即一石,一石为92.5斤),用桨四十二支,江海淮河无往不可。载甲军二百人,往来极轻便”,是一种平底快速江海两用的战船。

鱼刀鱼船亦名钓槽,原为浙江的海上渔船,后改装成战船。长5丈,宽1丈2尺,头方而小,尾阔,面敞,底尖。“头方小,俗谓荡浪斗,尾阔可分水,面敞可容人兵,底狭尖如刀刃状,可破浪”。(《宋会要辑稿·食货》)可见鱼刀鱼船是一种小型的海上战船。

海鸥船海鸥船有400料和1000料两种。400料船长1.5丈,设有4橹。1000料船长10丈,有11舱,梁头阔1.8丈,中舱深8.5尺,船底板阔4尺,舵1具,橹5支,是一种尖底海船。船两舷设阔3.5尺的小板棚,装1尺高护膝板,上安高2.4尺的女墙。可载水兵108人,水手42人。(《宋会要辑稿·食货》)

海鱼酋(鳅)船这是一种江河战船,轻捷而坚固,船首尖硬,利于高速撞击敌船。宋·杨万里《诚斋集》有《海鱼酋赋》云:“采石战舰曰朦冲,大而雄;曰海鱼酋,小而驶”。在采石水战中,宋军虽用海鱼酋撞沉过许多敌船。杨么起义军也在洞庭湖水战中使用过海鱼酋。

铁壁铧嘴船这是一种江河战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上记载,这种船是由秦世辅在池州主持设计制造的,载重量400料,两舷各设3桨2车;船长9.2丈,宽1.5丈,深5尺,座宽8.5尺;结构坚固,底板厚6寸,纵通龙骨厚9寸。船首舷部装有防护铁板,甲板两舷设有女墙。船首水线下装有犀利的铁制“铧嘴”,用以在战斗中冲犁敌船。后来,秦世辅又创制了“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船”,长10丈,宽1.8丈,深8.5尺。两舷各有橹5支,能载士兵108人,水手42人,共150人。

马船淳熙六年(1179年),马定远在江西造马船100艘,船上按作战要求安装了女墙、轮桨,既可用以运马,又可进行水战,平时还可作渡船用。

无底战船咸淳八年(1272年),张贵制造“无底战船”百余艘,用于襄阳之役。这是一种当中无底,两舷有站板的特殊战船。中间树旗帜,并加以伪装,军士立于两舷,引诱敌人跳帮,进入船中溺死。

海船宋代有一种专门适用于东海和南海海域的战船,称为“海船”,分大、中、小三型。大型的面阔2.4丈以上,面阔而底尖,面宽与底宽之比约为10:1.船上配置有望斗、箭隔、铁撞、硬弹、石炮、火炮、火箭等。

兵器

除上面列举的以外,宋朝水军还有名为水哨马、得胜、十棹、大飞、旗捷、防沙、水飞马等多种战船。

唐代水军的兵器,同前代一样,仍然是刀、枪、剑、戟、弓、弩、长斧、长钩矛、拍竿等冷兵器。

从北宋开始,我国兵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标志,是火药应用于军事以及火器的创制与发展。从此,我国水军的兵器也随着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不再是清一色的冷兵器,而是冷兵器和火器并存并用。咸平五年(1000年),宋真宗神卫水师队长唐福献火箭、火球、火蒺藜,这说明我国水军已经装备火器。到宋仁宗时(1023年~1063年),北宋的火器已有火箭、火炮、火药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嘴火鹞、竹火鹞、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等10余种。(《武经总要》)这些火器,就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来看,大都是水陆通用的。

到了南宋,水军装备的火器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火箭这是一种用弓弩发射的火箭。用纸把火药包装成球状或卷筒形,缚在靠近箭镞的箭杆上,用时先点火,然后射向目标,引起燃烧。这种火箭在宋金陈家岛海战中曾大量使用,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火球火球的种类甚多,包括有声的、有毒的,火炮、火桶和火砖也属此类。在水战中,可用抛石机抛射;顺风时,亦可居高临下,用人力投射。有一种火炮叫“万火飞沙神炮”。其制作方法是用烧酒、炒石灰末、砒霜、硇砂、皂角等14种药料,制成飞砂药,并配以火药盛于磁罐内。水战中,点燃引信后,居高临下顺风将磁罐投到敌船,火发罐破,烟雾迷漫,遮障和毒害敌人。

毒药烟球球重5斤,用硝石、硫磺、狼毒、砒霜等13种药料捣碎混合制成一个圆球,再用旧纸、麻皮、沥青等六种材料捣碎混合涂在外面。水战中,用炭火烧红的铁锥将球钻透发火,顺风抛向敌船,使敌人中毒,口鼻流血。

万火飞沙神炮

毒药烟球火球类火器形制虽多种多样,但性质和作用并无多大差别,无非是燃烧、放毒气、杀伤、迷盲、烟幕等。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元两军在崖山(今广东省新会以南)海战中,都使用过这类火器。

霹雳炮这是一种爆炸火器。据宋代杨万里《诚斋集·海鱼酋赋》记载,这种炮是用纸筒装生石灰和硫磺制成的,点着后升入空中,降落水内,硫磺石灰得水而火发,再从水内跳出,纸筒裂开,石灰烟雾四散,迷盲敌人。这种霹雳炮曾在采石矶水战中使用过。

现代科学家冯家升认为,单是石灰和硫磺,点着后不会升入空中,很可能是筒子有两节,下节装火药,上节装石灰、硫磺,因而点着后,霹雳一声,升上天空;降落下来,又霹雳一声,纸筒碎裂,烟雾石灰四散。这种推论是合乎科学的。

突火枪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创制了“突火枪”。这种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宋史·兵志》)这种“子窠”,据考证可能是瓷片、碎铁子、碎石子之类的东西。这种竹制管形火器尽管射程近、威力小、管身容易烧毁炸裂,但却是以后使用弹丸的金属管形火器的先河。

宋代突火枪宋代火器虽然有很大发展,并在战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水军作战仍以冷兵器为主,而且火器还要用冷兵器来发射,所以冷兵器,尤其是抛射冷兵器,还有所发展。例如在长兵器的前端缚上内装火药的纸筒或竹筒,战斗时先烧后刺,增强了战斗效能。又如北宋制造的床弩,射程可达千步,有的一次可发射几十支箭。抛石机的性能也有提高,最大的抛石机可抛射100斤重的石弹和火器。

金国军队对火器也有重要发展,最著名的是铁火炮——震天雷。绍定四年(1231年),金军将领板讹可在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被蒙军击败后,率3000余人乘船逃走,途中用震天雷炸毁了拦截的蒙军战船,才得以逃至潼关。(《金史》卷一百十一)这是震天雷用于实战的第一次记录。震天雷是用铁容器内装火药,点燃通出容器口外的捻子后引起爆炸。“声如雷震”,“铁甲皆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