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文坛巨匠
14782700000027

第27章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昌黎(今河南省南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三岁而孤,由嫂抚养。贞元年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因劝谏触怒德宗,被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去世后皇帝赠礼部尚书职,并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亦称“韩昌黎”。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仁政”,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学创作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体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继承先秦、西汉古文之所长,尽加以创新,体现出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文字流畅明快的特色。代表作有《原道》、《原性》、《师说》、《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等。其诗力求新颖别致,但有时流于险怪。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三岁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被本家一位哥哥收养。韩愈自以为孤儿,从小就刻苦攻读儒学,无须别人督促。大历、贞元年间,文章多推崇古学,仿效扬雄、董仲舒的文风,而独孤及、梁肃以知识渊博深奥而为儒林文士所推重。韩愈追随他们至各处周游,锐意进取,钻研文章字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自成一派。于是他潜心投考进士,投文于达官显贵之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大力为他扩大声誉,因此韩愈在当时很有知名度。

不久韩愈考中进士。宰相董晋出朝去镇守大梁时,征召他为巡官。董晋死后,徐州府张建封又聘请他作自己的宾佐。韩愈出言坦诚直率,无所畏惧和回避,操行刚正不阿,不擅长于人情世故。因此他被调任四门博士,后又任命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朝政松弛,宰相无法控制和处理军政大事,宦官到民市强行买卖,负责谏议的官员上书谏阻,而德宗却置之不理。韩愈曾呈上数千言的奏折,极力指出这一弊政的危害,德宗拒不采纳,还发怒将他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后遇赦移任江陵府掾曹。元和初年他被召回京中任国子博士,又升任都官员外郎。此时华州刺史阎济美因公事停止了华阴县令柳涧的县令职务,让他代理掾曹。过了几个月,阎济美被免去刺史官职,到公馆闲住。柳涧就暗中鼓动百姓在途中拦截阎济美,索要前年为过往军队劳役的工值。后来,刺史赵昌巡视时得知柳涧的罪过,上报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因事路过华阴,听说了这件事,以为是刺史相互勾结,便上疏朝廷为柳涧辩解。德宗扣下他的奏折,诏令监察御史李宗奭进行审核,查清了柳涧的贪赃事实,将他再贬为封溪县尉。德宗以随便议论朝政的罪过,将韩愈再度贬为国子博士。韩愈自恃才高,但却屡被朝廷贬职,便写了《劝学解》借以自喻。

朝中掌权者看了这篇文章十分怜惜他,因韩愈有史学才华,被改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过了一年,转任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又任中书舍人。

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收集他的旧事,说韩愈以前曾因犯错被降为江陵掾曹,当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十分热情,裴均之子斐锷是个不学无术的鄙俗小人,近期裴锷回来探望父亲,韩愈专门作文为其饯别,并以其字相称以示尊敬。这种说法在朝中广为传播,韩愈因此被改任为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朝廷仍旧赐予他紫金鱼袋。淮西、蔡州平定后,十二月他随裴度还朝,皇帝因功授以他刑部侍郎,并诏令韩愈撰写《平淮西碑》。韩愈所撰碑辞中多是记叙裴度出使的情节。当时,先入蔡州擒住吴元济,李的功劳最大,因此李愤愤不平。李的妻子出入皇宫,上诉碑辞不实,皇上下诏磨去韩愈撰写的碑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刻于石碑上。

凤翔法门寺有个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释迦文佛手指骨一节。寺中书本说道,塔门30年开一次,开时必定五谷丰登,百姓康泰。元和十四年(819)正月,皇上令太监杜英奇督率宫女30人,手持香烛花朵,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宫中,将佛骨留在内宫三天,又送到各个寺院。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东奔西走忙于施舍,唯恐落在后面。老百姓中有人不惜倾家荡产、烧伤头顶、灼伤臂膀而求能供养佛骨。韩愈素来不喜欢佛,便给皇帝写了奏书加以谏阻。

奏书呈进以后,宪宗十分气恼。隔一日,将韩愈的奏书给宰相看,并要对他处以极刑。裴度、崔群上奏道:“韩愈违反皇上的意愿,的确应治罪;然而不是心怀对朝廷的忠诚,不惧怕被罢官和敢冒受指责风险的人,怎能这样做?恳求圣上稍赐宽容,以求今后能有更多的劝谏者。”宪宗道:“韩愈说我奉佛之举办得过分,我尚能原谅他。至于他说东汉信佛以后,造成很多帝王过早去世,怎能说这种奇谈怪论?韩愈身为朝臣,敢于如此狂妄,所以不可赦免。”众臣听后心惊,暗为韩愈惋惜。直到许多国戚和显贵也都认为仅以此事对韩愈处以极刑的确太重,都为他辩护,才改为贬任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州上任后,给皇帝递了一份奏章。

宪宗看罢奏章,对宰相说:“昨天我收到韩愈到潮州后写来的奏章,使我想到他所劝谏佛骨一事,其动机是爱护我,我岂能不知?但韩愈身为朝臣,不应当说皇上事奉佛就会缩短寿命。我是因此才厌恶他随便妄言的。”皇上这样说其用意是想重新起用韩愈,故先提出个话头,再观宰相的奏对。但皇甫博讨厌韩愈为人急躁直率,害怕他被重新起用,便首先答道:“韩愈说到底还是太狂妄疏忽,但可酌情将他移任另一郡。”于是,韩愈被授予袁州刺史。

当初,韩愈到潮阳,接受公务以后,就询问当地官吏和百姓的生活疾苦。

袁州的习俗,不论男女,凡人身隶属于别人,如违反了成约就要被出钱人家没收为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回没收的男女,归还其父母。还改变这种习俗,不允许有奴隶。

元和十五年(820),韩愈被调回京城任命为国子祭酒,后转任兵部侍郎。时值镇州杀了田弘正,任命王廷湊之际,朝廷令韩愈前往镇州宣读皇上旨谕。韩愈一到,便集合当地军民,宣讲归顺朝廷的道理,其言辞情真意切,王廷湊对韩愈既害怕又十分尊重。后朝廷改任他为吏部侍郎,又转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但因他不参拜台臣,被御史中丞李绅攻劾。韩愈不服,反说如获赦免仍不参拜台臣。李绅、韩愈心胸狭小性格急躁,二人移书往来,纷争不断,朝廷只好把李绅调出京城,任命为浙西观察使,韩愈也被罢免京兆尹,任命为兵部侍郎。待李绅面辞皇上准备前往浙西赴任时,声泪俱下陈述缘由,穆宗于心不忍,就改任李绅为兵部侍郎,韩愈再度任命为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韩愈去世,时年57岁。皇上追赠他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之子韩昶,也考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