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文坛巨匠
14782700000036

第36章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宋代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7岁能写文章,有人以神童推荐,朝廷召至京师考试,赐同进士出身,当时年仅14岁。在真宗朝,官至翰林学士。仁宗时,历任枢密使、三司使。庆历二年(1042)任宰相兼枢密使,起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一班贤材。后因建议不合太后意,被罢官,出外为宣州知州,后调到应天府。在任期间,复兴学校,聘请范仲淹任教。后被召还京师,为御史中丞,升参知政事。复出外任亳州、陈州知州。又还朝,再为御史中丞、三司使。庆历四年(1044),因谏官批评被罢官,再次出外为知州。因病回京师治疗,随后去世。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文字美丽,闲静文雅又富思想感情。著作主要有《珠玉词》、《晏同叔先生集》等。

景德初年,张知白任江南安抚使,以神童把晏殊推荐给朝廷。皇帝召他与进士一千多人在一起考试,他神态自若,执笔迅速成文。皇帝对他的文才很是称赞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殊是江南人。”皇帝看着他说:“张九龄不也是江南人吗?”两天以后,又考试诗、赋、论,看到题目,晏殊说:“臣曾经私下学习过这篇赋,请考试别的题目。”皇帝喜爱他诚实,赋既成,几次称赞写得好。拔擢为秘书省正字,在皇家图书馆读书。皇帝还命令直史馆陈彭年了解与他往来的是哪些人。提起他来,每每加以称许。

第二年,召至中书省考试,升太常寺奉礼郎。因立皇太子施恩臣子,升光禄寺丞,为集贤院校理。他的父亲去世,回到家乡,守丧未满期,朝廷就起用了他,命他随皇帝祭祀太清宫。又命他修纂《宝训》,在太常礼院兼职。母亲去世,他请求守丧期满后出来做官,不许。又升太常寺丞,再提拔为左正言、直史馆,任升王府记室参军。一年之内,升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接着任知制诰兼职集贤院。过了一段时间,任翰林学士,升左庶子。皇帝每次询问事情,他大都用一寸见方的小纸片写满小字,回答完,常常连稿子都封好送上,皇帝很看重他的缜密作风。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遵照遗命暂时处理国家政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单独见太后谈公事,没人敢于肯定这个要求对还是错,晏殊说:“群臣向太后报告事情的,应当垂帘听取,都不能面见。”议论遂即确定。晏殊升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说他是太子东宫的旧臣,给他的恩典与功绩不相称,因而加任给事中。他参与纂修《真宗实录》,升为礼部侍郎,任枢密副使。晏殊上书评论张耆不应该任枢密使,违反了太后的旨意。又因随皇帝去玉清昭应宫的侍从拿笏板迟到,晏殊很生气,用笏板撞折侍从的牙齿,御史上书检举,遂被罢官,令他出任宣州知州。

过了几个月,晏殊改任应天府知府。他请范仲淹教府学学生。自唐末五代以来,全国学校废除,恢复兴办学校是从晏殊开始的。皇帝召他至京师任御史中丞,又改任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再任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任三司使,再为枢密副使,还未到任,又改为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建议应穿着皇帝礼服,太后问晏殊该穿什么,他根据《周官》规定回答说,应着皇后服装。太后死后,他被罢参知政事,以礼部尚书出任亳州知州,调转到陈州,后回京师升刑部尚书,并以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再为三司使。

陕西正用兵打仗,晏殊请求停用宦官监军,不要把预先绘制的作战阵形图交给领兵诸将,以便他们根据敌人情势决定攻守;同时召募弓箭手加以教练,以备战斗。又请求拿出宫中剩余物资补助边防费用,凡是别的部门有主管财物的,全部罢除交还度支部门。他的这些建议得到全部施行。康定初年,晏殊主持枢密院事务,遂任为枢密使。又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1042~1048)年间,升为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殊平日喜爱贤而有德的人,当代知名人士,如范仲淹、孔道辅都是由他扶植成长起来的。到担任宰相时,更加致力于引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都得到任用,至于尚书省内,大多是当时的贤德者。皇帝也很振奋,打算使用这众多的才德之士改革政事,而小人、权臣和侥幸得官的都甚感不便。晏殊令欧阳修出任河北都转运使,谏官向皇帝上书请将欧阳修留在京中,皇帝不许。孙甫、蔡襄上书说:“宸妃生下圣上为天下之主,而晏殊曾经接受皇帝命令为宸妃撰写墓志,对这一点他却不提一字。”他们又向皇帝上书说,晏殊役使官兵修建客舍以图利。由于以上所谓罪行,晏殊被降职为工部尚书,出京任颍州知州。可事实是因为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所以晏殊在墓志中不敢明言宸妃诞育仁宗的事实;而他役使官兵,那是根据宰相的先例,以朝廷的命令借用的,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并不是他的罪过。

晏殊后来转任陈州知州,又调往许州,稍后恢复礼部、刑部尚书。参与祭祀明堂,升任户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执掌永兴军,后转任河南府知府,升任兵部尚书。晏殊因病请求回京治疗。病愈之后,又请求出京为地方官员,皇帝特别留下他侍奉自己研读经史,并命他参与五天一次向皇帝请安的礼仪,他的仪仗和侍从与宰相一样。过了一年,病逐渐加重。皇帝打算亲自去看望他,他迅即向皇帝上书说:“我这是老病,将要痊愈了,不值得陛下如此担忧。”过了不久就病故了。皇帝虽然亲自祭奠他,仍然因为没有去探视他的病而感到遗憾。特别为此罢朝二日,以示哀悼,赠他司空兼侍中官衔,谥“元献”,并亲自书写“旧学之碑”四字刻在他的碑额上。

晏殊性情刚直,生活俭朴。多次掌管州郡,官吏和百姓颇惧怕他急躁。他也善于了解人,富弼、杨察都是他的女婿。他为宰相兼枢密使,而富弼任副使,为避嫌疑,他要辞去所兼枢密使职务,皇帝不许,可见对他的信任和恩遇竞是如此之深。他的文章内容充实,用词优美,运用自如。晏殊尤其善于诗作。他的诗闲静文雅而富有情思。晚年仍然好学不倦。他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还有删定编排南朝梁、陈以后名臣著作,名为《集选》一百卷。

儿子晏知止,官任朝请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