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文坛巨匠
14782700000009

第9章 嵇康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才华出众,与魏宗室通婚,宫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不满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坚决不予合作,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以“言论放荡、害时乱教”之罪杀害。他是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诗文俱佳,散文成就尤高,具有思想新颖、笔锋犀利、善于论争、清俊通脱的特色。嵇康像诗长于四言,《幽愤诗》较有名,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传世。

嵇康早年丧父,有奇才,志趣高远,落落不群。身长七尺八寸,言谈优雅,气度不凡,然而他却把自己相貌看得像土木一样,任其自然,不加修饰。人们认为他神采非凡,天质自然。性格淡然安静,清心寡欲,宽厚简阔,气量极大,能包容一切。学问不是靠老师传授,而是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年长以后喜好《老子》、《庄子》。与魏国宗室联姻,封为中散大夫。经常研修养身长寿、服食丹药的事,弹琴吟诗,心满意足。认为神仙是自然的禀赋,而不是靠积学所能达到的。至于调养得当,那么像安期生、彭祖之类仙人的长寿也可达到,于是著《养生论》。他又认为,君子是无私的。他的观点是:“真正的君子,心中不存有是非的标准,而行止却不违背‘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心平气静、意念虚清的人,不想着出人头地;风格高亮、心胸豁达的人,感情不被欲望所牵制。心中没有出人头地的想法,所以能超脱名利而任其自然,感情不被欲望牵制,所以能审悉贵贱,并且通达人情物理,人情物理随顺通达,所以能不违背‘大道’。超脱名利,听凭自然,所以心中不存在着是非之争。所以说君子是以不问是非为根本,以通达万物运作的道理为美德;说到小人,他们的错误是隐匿真情,违反‘道’。为什么呢?隐匿真情,夸耀争名,是小人最大的恶行;而意念虚清,与世无争是君子行为的准则。所以老子谈到大道,就说:‘到了无我的地步,我还忧患什么呢?’不以生命为贵的人,是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由此而言,圣人的用心,原来是心中无存是非了。所以说:‘君子行道,忘其自身’,这话很对。君子推行贤德,不先审查这贤德是否符合法度而后实行;任凭心性,没有邪念,不先讨论什么是善而后去正身;显露真情,心中无所矜持,不先讨论什么是正确而后去做,所以能傲然处之忘记了贤德,而贤德又每每符合法度。忽然听任本心,而心又与善相交;无心于是是非非,但做的事总是正确的。”《释私论》的内容大意如此,表达了他心中的寄托。因为志趣高远、情投意合的人难以得到,嵇康常常思求知心的朋友。能与他推心置腹有神交者只有陈留人阮籍、河内人山涛,同属一流的还有河内人向秀、沛国人刘伶,阮籍的侄子阮咸,琅邪人王戎、遂作竹林之游,世人所称“竹林七贤。”就是他们。王戎自称与嵇康在山阳共同居住了20年,从未见他脸上流露过喜怒之色。

嵇康曾经游历山丘河泽,采集药材,碰上他得意,稍不经意就会忘记回家。时常有樵夫遇见他,都说他是神仙。嵇康在汲郡山中遇到了孙登,便从他交游。孙登沉默自守,不说什么话。嵇康临走时,孙登说:“您的性格刚正而有奇才,能免于灾祸吗?”嵇康又遇到王烈,一起进山。王烈曾经拣到一块甘甜稀软如饴般的软石髓,当即自己吃掉一半,另一半给了嵇康。但一会儿石髓凝固成石头。王烈又在石室中看见一卷绢书,急忙召呼嵇康去取,但绢书即刻又不见了。王烈于是感叹地说:“叔夜志趣非凡但就是不能如愿以偿,这是命啊!”嵇康一心从道,有所感应,如此幽隐飘逸。

山涛将要提升官职,推举嵇康代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嵇康便给山涛写了一封信与之绝交,信中说:

听说你打算推举我代替您的职位,虽然事情未成,但我由此得知您原来并不了解我。恐怕您独自做司马氏的官感到羞惭,要拉我当助手,有如厨师羞于一个人独自屠宰,而拉上祭师去搭伙一样。所以我给您详细谈谈我不能作官的理由。

老子、庄子是我尊敬的人,他们都曾经做过卑贱的吏职;柳下惠、东方朔是显达之人,也都安于低下的职位。我怎敢对他们妄加评说。还有孔子为了兼爱,不以执鞭赶车为羞耻,子文没有想当相的愿望,可是三次担任令尹的高官。这才是君子想救世济人的心意,是所谓“达则兼善天下”而始终不渝,“穷则独善其身”而自得无忧。由此看来,才能懂得以前唐尧、虞舜为君于世,许由隐居山林,张良辅佐刘邦统一天下,接舆行歌讽劝孔子归隐,都是同出一理。仰瞻以上君子,可谓是能够实现自己志向的人了。所以君子的各种行为表现、所走的道路极不相同,但所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顺其本性行事,各得其所,因此就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各任其性,各安其所的说法。吴公子季札认为子臧逃避立自己为国君的风格是高尚的,司马相如仰慕蔺相如的气节,从中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同样不可强行改变。

我每次读《尚子平传》、《台孝威传》时,都感慨万分,仰慕这些隐士的为人。因少时丧父,体质瘦弱,被母亲和兄长所娇宠,不读经书。以后又读《老子》、《庄子》,更加放纵,所以使得求官上进之心日益减弱,放纵任性的情意愈加强烈。阮籍口不言别人过失,我每每想学他,但未能赶上。他纯真的天性超过常人,待人接物,绝无伤害之意。只是饮酒过度,最被维护礼法的人憎恨如仇,受人弹劾。幸赖有大将军司马昭的保护。我不如阮籍贤能,而只有傲慢懒散的缺点,又不懂得人情事理,不会随机应变;没有石奋的恭谨,而有好发议论,直言尽情、不知避讳的毛病,待人接物时间一长,自己的毛病和过失会日渐增多,虽然想不出现灾祸,难道能做得到吗?

又听道士说过,服食白术和黄精,可以使人长寿,我特别相信这些。游山水,观鱼鸟,心里十分高兴。一去当官,这些乐事便会作罢。怎么能舍弃我所乐意做的事,而去从事我所惧怕的事情呢?

况且人与人相知,贵在了解对方的本性,随顺其天性而成全他。大禹不逼迫成子高作诸侯,成全他躬耕田野的志向,孔丘不向卜商借伞,是为了不暴露他的缺点,近有诸葛亮不强迫徐庶入蜀的美谈,华歆不强迫管宁作卿相的故事,这可以说是能自始至终相知,是真正相互了解了。我自己已经认真考虑好,如若路尽途穷也就罢了,请您不要强迫委屈我,使我处于绝境。

我最近死了母亲和兄长,失去了他们的疼爱,心境常常凄凉悲切。女儿才13岁,儿子才8岁,尚未成人,何况又多病;看到这些就感到悲伤,还能说什么呢?如今只希望守在陋街小巷,教养子孙,不时与亲朋旧友叙说离别之情和平生往事,饮一杯酒,弹一曲琴,心愿就满足了,怎么可以看见宦官还说什么贞洁与否呢?你若强迫我共踏仕途,希望把我拉到官场,时常共作欢乐,一旦强迫我,必引发狂病。若不是有深仇大恨,不至于这样做。已然向您解释清楚,并以此作为绝交。

此信一公开,为官者便知道嵇康不可能用官位来管束了。

嵇康天赋极其灵巧并且喜好打铁,家中有一棵柳树,枝叶茂盛,于是在柳树周围挖沟蓄水,每到夏天,在树下打铁。东平人吕安佩服嵇康的高远情致,每每想念,便从千里之外驾车前来,嵇康对他极其友善。后来,吕安被他哥哥冤枉牵连,因事入狱。嵇康为吕安辨白,也遭诬陷,逮捕入狱。嵇康平生言行谨慎,却一旦被捕入狱……

当初,嵇康家境贫寒,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为生,自食其力。颍川人钟会,是一个贵族公子,精明干练并且有善辩之才,特意前往拜访嵇康。嵇康不以礼节接待,继续锻打不停止。钟会等了好一会儿离去,嵇康说“听到什么而来了,见到什么而走了?”钟会说“听到了所听到的而来了,看见了所见到的而去了。”钟会由此怨恨他。嵇康入狱后,钟会对文帝司马昭说:“嵇康如一条卧龙,不可起用,您对天下事没什么可忧虑的,看来只有嵇康让人忧虑。”并诬陷说:“嵇康想帮助毋丘俭反叛,多亏山涛不听,他才没有行动。从前,齐国杀华士,鲁国诛少正卯,实在是因为他们危害天下,扰乱礼教,所以圣贤杀掉他们。嵇康,吕安等人言论放肆,诋毁礼仪法典。帝王不应容忍他们,应该借机除掉他们,以使风俗淳正。”司马昭宠信钟会,于是将嵇康、吕安一起杀掉。

嵇康将要在东市行刑,太学生三千人请求拜嵇康为师,赦免嵇康,司马昭不准。嵇康回头看看日影,要了一把琴弹奏起来,说:“从前,袁孝尼曾经想跟我学《广陵散》,我每每吝惜,不肯教授,《广陵散》从今要断绝了。”当时嵇康才四十岁。海内之士,无不为他感到痛惜。司马昭不久醒悟,感到遗憾。嵇康曾经在洛阳西游览,夜晚露宿华阳亭,抚琴而弹。半夜时分,忽然有客来到,自称是古人,与嵇康一起谈论音律,言辞至为清楚动人,并抚琴弹奏起《广陵散》,声调绝伦。于是把《广陵散》传授给嵇康,并让嵇康发誓不传别人,也没说出自己的姓名。

嵇康善于谈理,又能撰写文章,他的高远情趣率真而玄妙深远,撰上古以来名家学士所作的传赞,想使这些人在千年之后,如知心朋友一样展现在世人面前。又撰作《太师箴》,也足以用来彰明帝王的治国之道。又作《声无哀乐论》,极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