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乃国家之根本。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无不依赖于教育,所以振兴中华有以“教育为奠基”之说。
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及所培育人才的素质。我国古代先哲就对教育极为重视。春秋时的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等著名教育思想,以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学要求和方法。所有这些都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中医教育更是如此,然而却晚了一步。我国传统医学教育,自古以来,设馆办学的甚少,家传师授的居多,而以校、院形式规范化教育者寥若晨星。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医教育才有了良好的开端,至今仍在探索前进。作为促使陕西中医教育走向“党对中医正确政策”道路的实施执行者之一,郭谦亨教授按照以上认识主导着自己的言行,热忱始终、矢志不移、竭尽心力、躬身实践,在中医教育的更新、规范、充实与完善诸方面,至诚求精,贡献卓著。其所历经验的总结,保留着历史的原貌。陕西省卫生厅老厅长李经纶同志评价说:“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陕西中医教育事业的真实轨迹,必然会对未来的中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关于中医教育规范化问题
良好的医德、医风,决定着中医的生命,同样影响着中医办校的方向。郭谦亨教授特别重视对学员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培养。他认为,唐代孙思邈精诚之论,是培育“苍生大医”全面、系统的典章,是育医、医人的道德规范及高层标准。他曾对其内涵作了详细的剖析,明确指出:精与诚是对医术、医德的高度概括。精是为医条件,诚是思想本质。无精不能执其业,无诚难以尽其责。孙思邈就是集精诚于一身的典范,他在具有精湛医术的条件下,更重视赤诚济世以救贫贱之厄的思想品格的修养与实践。倡导精诚,对现代院校的医德、医风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郭谦亨教授主持陕西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创建文明单位自订条件时作出具体要求,主要有:精神文明应该成为经常性的行为准则,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学生的表率,忠诚于党的中医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严格执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研究生培养要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具体内容,从政治思想到专业培养,都要紧抓各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活跃学术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在正确、准确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当引用有效实例和当前在本学科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以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医学、巩固专业思想的热情。有机地贯穿医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学生确立心向病患、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观念。加强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一代大学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于办学方向,郭谦亨教授认为中医学是由实践升华为理论,转而指导实践的一门科学,其理论体系系统而完整,内容广泛,经验丰富,著作浩瀚。对这个宝藏的发掘和研究,现有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处于“后继乏人”、“乏术”的现状。就中西医结合、创造新医学来说,当前仅仅是迈开了步伐,因为中西医是两种理论体系的科学,其观念、认识、诊治手段亦各不相同,要使两者真正结合,首先在观念上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这一基础,既是学术上的,也是思想上的。郭谦亨教授诚恳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医学院的办院方向,只有以中为主,才能符合现状,适应对祖国医学继承整理、发扬提高的要求,适应时代对医疗人才的需要。这不仅无碍于中西医结合,而且会促进这种结合。
如何迅速提高中医院校的教学质量,尽快地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是摆在中医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郭谦亨教授根据自己长期从事中医教学的经验体会,提出了“中医教学工作的七项基本要求”,各项要求又列明了具体细则,无疑是规范的标准。七项基本要求分别为: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讲义);认真备好课;努力搞好课堂教学;重视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抓紧自习和复习;组织实验和实习。如第二项“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讲义)”,其细则中重点要求系列有七:一曰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二曰应广泛普查,占有与本科有关的资料,摘精选粹;三曰体例应按大纲的规定,结合本科特点,深入浅出地阐述;四曰应本着认真继承、大胆革新、去粗取精的原则;五曰内容必须是准确可靠,经研究实践后有了定论的;六曰必须纲目清楚,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科学性;七曰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要达到精、博、专。并指出要注意教材的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统一名词术语,反复研究修改审定。其阅历之深、谋虑之熟、治学之精、实践之勤劳,由此即可窥其一斑。
二、对中医教学计划方面的建树
由郭谦亨教授主持、起草、制定的中医教学计划,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分别有:1958年5月15日“创办西医学习中医短期班的初步意义”;1958年3月9日“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教学计划的说明”;1980年3月草拟的“全国温病高级师资班教学计划(草案)”;1978年7月初稿、1982年10月第一次修订、1986年6月第二次修订的“温病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草案)”;1985年11月28日上报申请前草拟的“温病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预拟稿)”等等,相继跨越几个年代,保留着历史的发展轨迹。在这些计划中,对学员的条件、师资力量、教材取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方向和年限的确定、学时的分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换、教学进度、科研任务的完成、实践的实施、学位论文要求、成绩考核、医德修养、身体健康、学员的管理和指导、时代的适应等均做了详细的论述,细至办班的名称、学生来源、组织领导、各方协调、措施落实、行政人员、实习基地、图书设备等情况,无不精思。各年代的计划,虽然有所不同,但一个老中医教育家“育医育人、因才施教”的思想却清晰可鉴。无论是创业时期,还是在不断发展改进阶段,郭谦亨教授都在教学计划中贯穿了对祖国医学的深厚情感和对中医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他那高度的责任感、渊博的学识、谦逊和蔼的态度、清虚宽阔的胸怀、求实的作风、全身心的投入、小自我大集体、重事业的风范、缜密纤细的思维、广泛全面的谋虑、具体可行的措施、标准明确的方向、规范的条款制度、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他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激励和鞭策,而且也是真正的表率和风范。
1.创业时期,最为困难的是教材和师资《创办西医学习中医短期班的初步意见》提出了解决困难的措施,有关教材当以省中医进修学校自编的讲义为基础,由各科教研组在讲授中充实;师资力量,除中医政策及政治课由厅领导及省委讲师团成员分别担任外,其他业务技术课以三种办法完成:①按科别成立6个教研组,每组设讲师3人,集体备课,专人主讲。除中医进修学校现有的6人外,所缺人员由卫生厅抽调补充;②6个教研组成员由省中研所、市中医院、省中医进修学校等单位业务人员担任,中研所任两门,中医院任一门,学校任三门;③由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分担全部课程,不设教研组,但所缺4人,由卫生厅抽调。无论选择以上哪种方法,均应广泛吸收各地经验,每门技术课应配备专职辅导员一人,随堂听课、帮助组织讨论、随时解答讨论中的疑难问题,仍有疑问,应及时反映给主讲教师以求解答,同学们对有关教学方面的意见,也应立即反映,以便修正,专题报告应聘请具有丰富经验或有特殊专长的老中医分别讲授。
2.郭谦亨教授在《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教学计划的说明》中,特别强调衡量学习效果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纠正与考试、考查提出具体措施为采取普遍考查、重点考试,一般在学期中间或学期终了时,根据具体的要求决定。郭谦亨教授在说明中强调:该计划的编制,是集中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和群众的智慧所制定的,深入浅出,从理论到临床系统学习,紧密地结合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与体会,要求讲授、自学、讨论、临床实践相结合,并答疑解难以期彻底学懂、学好。因此,特别要求各科教师克服困难,认真钻研课程内容,提高讲授质量,既做到“系统全面、重点突出、明白晓畅、实事求是、古文今译、浅显易懂”,又做到有分析、有比较、有归纳的上下关联,前呼后应。同时,还应避免以经解经、死背条文,或漫无边际地在文字上兜圈子;也应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结合西医学术。他要求教师深入同学,了解指导,保质保量管教学。与此同时,也要求学员们务必政治挂帅,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掀起学习热潮,暂时放开已掌握的现代医学理论知识,不要勿忙对照比较,“先入为主”地随便否定,以防影响学习兴趣,应当树立为创造中西医合流而先学好中医的坚定信念,自觉地肃清思想上可能存在的民族虚无主义,克服骄傲自满、动摇不定和畏难情绪,要以“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针为学习的主导思想,防止只解大意、不求甚解及只钻本科、忽视其他各科的偏向。要有虚心、耐心、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把每门课程都学精、学深、学到手,成为既有理论,又能进行临床、教学、研究的全面人才。郭谦亨教授的上述观点,迄至今日,依然是那样亲切、实际,给人以启发,令人深思。
3.《全国温病高级师资班教学计划》本着“解决中医后继乏人,尤其是乏术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提高本学科师资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更好地为《温病学》课程的教学服务为目的,特意在学制和时间安排、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诸项确定之后,把教学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安排计划。
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基础理论,以学习掌握温病学说的基本理论为主,从而达到探本求源、知源识流的目的。
第二阶段以认真学习、钻研六部温病原著为主,兼及有关著作的部分内容,以真正掌握明、清温病学家对温病的论述和诊治理法精华,为进一步研究、探讨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为教学活动基本训练。首先学习专业教学各项具体要求;进行集体备课,以统一教材为主,结合《温病述评》及其他资料,要求既本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把其中矛盾问题尽可能改正);试讲、教学实践、分析讨论。为了搞好本班教学工作,由中医系、温病教研室选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具体承担教学工作,并由教研室主任担任指导教师。此外,为了促进学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还邀请几位兄弟院校的有名望的学者来校作专题报告。
4.《温病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草案)对所订条款均提出了具体标准要求,既全面系统又规范清楚培养目标除强调政治思想、医德与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外,还对如何掌握温病学系统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指出了必须确保学员的身体健康。
研究方向有二:①温病理论与临床诊治的研究;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在温病中的应用。学习年限为三年,要求课程学习和论文并重,并提出了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温病专业课、科学研究工作各占三分之一的要求。
课程设置: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的学时为80,要求学生坚定地树立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的自然观,更好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学习、研究本专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外国语为日语、英语(任选一门),学时为160,要求达到较顺利地阅读和笔译与专业有关的资料。医古文课的学时为80,要求提高阅读、注释和翻译、整理古典医著的能力。医学统计学的学时为80,列出重点,提出要求,为进行调查、科研设计和处理数据及开展医疗、科研统计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专业基础理论课中必修课总学时为800,选修课总学时为350,同时在计划中列出各课的重点内容、具体课时和目的要求。专业课中除提出对本科的目的要求,还将参考书目一一列出。另外增设了专题讲座计90学时,内容包括中医学辨证方法论、计算机原理应用、系统理论、信息理论等有关问题。要求了解这些问题在基本理论知识、应用方法以及与本专业研究上的意义和价值。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郭谦亨教授发展的目光与超前的意识。
阶段考核:在各学年中根据学习内容,要求以笔试为主,结合学习心得,开展学术讨论。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学习心得占40%。毕业成绩以学位论文作为主要依据,并结合阶段考核,全面评定。
另外还附列了进度计划表。这个教学计划是在郭谦亨教授主持下完成的温病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不仅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郭谦亨教授的思想和集体的智慧,同时集中反映了郭谦亨教授丰富的学识和经验。
5.《温病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预拟稿)对高级专门学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制定了培养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他在培养安排中明文规定:博士生考试分别由有关的三位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主持考试,其方式采取笔试加口试进行。一般按四级计分以评定成绩。考试不及格者一般不再补考,经院长批准后取消学籍。各门考查课由指导教师和有关主管答疑的教师进行考查,按四级评分。同时,要求充分发挥导师和博士生的各自特长,以便取得创造性成果。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在课题研究完成的基础上撰写,突出展示某些独创性成果。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要求在答辩前三个月送到国内有关单位(或刊发于学术刊物),广泛听取意见。同时聘请2~3位责任心强的、在这一科学领域造诣较深、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有成绩并发表有学术论文的专家评阅论文,其中至少请一位外单位的专家。评阅人要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提供答辩委员会参考。
博士生在攻读学位的三年中,其研究除学位论文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鼓励协助导师研究探讨本专业学术理论,写出专著,争取出版。博士生的管理和指导由教研室负责,成立以博士生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本专业副教授以上2~5人),共同搞好博士生的培养工作。
三、有关教学大纲的制定
教学计划的实施、规范,主要以各学科教学大纲为标准来体现。由郭谦亨教授主持制订的教学大纲,一个是1959年7月初稿、1962年6月修订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另一个是1981年1月12日制定的《温病学教学大纲》(草案)。
1.《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是根据本校(四年制)专科教学计划的要求而编写的首先,从目的要求、学习本学科的基础和依据、讲授原则和方法几个方面作了郑重说明,还特别指出:中医诊断学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结晶。在这一丰富浩瀚的宝贵经验中,其四诊、八纲则是本科理论的主要依据。诊断学是为临床工作服务的,为了培养同学们在临床上的整体观念,防止见树遗林的片面性,首先应以整体和辨证等观念、方法为依据。特别加强理论与实践示教结合,启发学生动用已获得的理论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及尽量利用直观方法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贯彻“四诊”合参的原则,以祖国医学之“整体观念”为理论。讲授形式,一般采用“混合课”,并根据本科特点适当而灵活运用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系统全面、条理井然,又要概念正确、重点突出、阐明观点,有分析、有归纳。要采取由浅入深、从深出浅的方法,以诱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尽量结合经验和临证实例,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内容由绪论、各论、使用说明组成。目的明确,教学规范,注重历史,着眼发展,充分反映了建校初期的实际状况,为以后的补充、完善奠定了坚实的良好基础。
2.《温病学师资班教学大纲》(草案)是根据本院半年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师《温病学》进修班教学计划”拟定的供该班教学使用。在目的要求上,郭谦亨教授特别强调: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提高温病师资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为温病课教学服务,因此,通过对温病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要求在原有学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较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温病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原著的精神实质,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及当前动态;研究温病的教学方法,为发掘、整理、提高温病理论及辨治规律,搞好温病课教学奠定基础。
教材选用《温病学》、《温病条辨》,按照郭谦亨教授《温病述评》的内容次序进行,并以之为主要参考。《温疫论》采用浙江评论本进行教学。共计234学时。教学应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温病学是基础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对师资进修学员来说,关键是如何系统、全面地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达到理论上探本求源,实践上学以致用。温病学中有些理论问题历来争议很多,各家原著论说不一,错漏纰缪之处亦不鲜见,因此,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要鼓励学员在学习掌握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各抒己见,进行充分讨论,开展争鸣。至于有些精华、糟粕虽然讨论仍难以肯定的,则可存疑待研。
教学方法总的以采取课堂重点讲授、解释疑难与个人自学、集体交流、讨论争鸣、互教互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方面,当以课堂讲授、组织讨论、辅导答疑为主,开展讨论,结合对所分担试讲的温病专题,进行较详细的教案编写,要求做到目的明确、重点清楚、深广适宜、详略恰当、紧扣各个教学环节,作出相应的具体安排。
本科内容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温病学说基本理论讲座(82学时);第二阶段以六个温病原著中有辨治大法及有疑义的条文为主授内容,包括叶天士《温热论》、《温病条辨》(20学时)、陈平伯《风温论》类评(6学时)、薛生白《温热条辨》类评(18学时)、余师愚《疫病篇》类评(16学时)、吴鞠通《温病条辨》类评(60学时)、吴又可《瘟疫论》分题节选综述(30学时)。总之,《温病学教学大纲》(草案)是针对师资进修教学拟定的,充分体现了郭谦亨教授因材而施、因人而教、高基础、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教学风范,灌注着他的心血,凝集着他的经验,为中医教育事业,为培养温病学高强水准师资力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有关中医教育的革命
中医教育的革命,本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郭谦亨教授自从到陕西中医学院任教之后,就一直做着这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在他负责教务工作后,一直负责对教育革命的动员、安排和总结工作。1960年5月4日的《深入开展教育革命的动员报告》和《深入开展教育革命的具体安排》,同1960年6月8日《陕西中医学院深入教育革命段落简况》三个文件,对这个时期的这个运动在陕西中医教学史上做了实际的记录。其中对郭谦亨教授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做人准则同样也是一个记录。郭谦亨教授的党性原则、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尽在其中。
在《动员报告》中,郭谦亨教授认为大胆地、合理地、有计划地革新教学内容,的确是教育革命的一个重大任务。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办法,他们的初步意见如下:①检查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课时分配、政治与业务、教学与劳动,科研、理论与实践等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实际。②教学大纲是否符合计划要求,三基是否突出而符合实用要求,重复内容是否必要。③现用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是否符合大纲的原则要求与范围,是否突出了本科特点。④教师的备课情况和方法,如何执行既发挥集体智慧经验,又有主导负责的独创精神和个人临床经验。
此外,要大搞理论研究,就必须认真读书,反复实践,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师生们在掌握科学技术上要深钻苦学,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鼓足干劲、立大志、下决心,把攻尖端、攀高峰、创立祖国新医药学派、新医药体系的光荣责任承担起来。只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坚持走群众路线,听从党和毛主席的教导,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步步前进,是会大见成效的。
五、有关教育教学方法
郭谦亨教授在教学方面的经历是匆匆任教、自编讲义、制定教学计划、草拟教学大纲,面对的是程度差异很大的各类学员,走的是试编、试讲,边编、边讲,不断探索和追求创新的路子。创业伊始,时间紧迫,资料不足,人员少,任务重,在极其简陋的环境和条件下,还要达到考必有据,论必精当,证必切合实际、方必实用有效诸项目标。其教学总结是多方面的,教学经验难能可贵。然其不畏艰难,勤奋刻苦,任劳任怨,勇于登攀的精神,当是为人师表之灵魂。
郭谦亨教授在《温病学教学工作总结》中谈到了在讲义的编撰中要选材精当、立证确切;对祖国医学的精华与糟粕应正确认识,提高学员钻研中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员的思维活动情况,结合临床经验,对讲义内容,逐条讲述,重点详解,综合分析。要求备课充分,讲解正确精当,熟练生动,并注意方式和方法。
《中医诊断学教学小结》提出:①把握“少而精”,熟练掌握观察病情、识别病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辨证原则。②采用课堂预习、提出问题、现场讲解的方法。③提高完成复习思考题的要求,启发学生回顾、掌握所学知识的熟悉程度。④制定见习的目的要求和内容。⑤使同学懂得诊察判断疾病必须客观、全面地按照病变规律,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剖析、辨证。⑥注重“救死扶伤”之天职,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学习与研究“温病学”的几个问题和方法》紧扣《温病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学科之特点,首先提出了学习、研究《温病学》必须明确和了解的几个问题:①了解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②明确学习研究的目的;③端正学习研究的态度;④弄通名词概念;⑤熟悉学术特点。为此,郭谦亨教授特别强调学习、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提出在学习中要抓住重点,对比异同、互相参研、识别错漏、研究验证,还应注意文法上的倒叙、插叙、省文,突出主证或举宾略主。
《在培养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是郭谦亨教授对培养“温病”专业硕士生的经验总括。郭谦亨教授的个人体会有三:其一,重视选材、严加考查。录取中医专业硕士生,不仅要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有正规的临床实践训练经历(2~5年)。其二,加强基础、广深结合。硕士生重在加宽加深基础理论;博士生重在研究创新。郭谦亨教授在制定硕士培养方案时做了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①用两年时间来加宽、加深理论基础知识,达到广深并重、眼界开阔、知识全面,从而为立题研究打下基础;②以学为主,学导结合,鼓励学生自己求索、探讨、分析、论证,导师从中启发引导,教学相长;其三,专题研究、定向把关。郭谦亨教授提出,让学生运用理论独立进行实际的专题研究,应在勤帮严导、定向把关上下功夫。先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长拟题,导师予以审查、定向,使选题具有科学性和应用价值。要对专业理论有一定的发扬和创新,并有一定的先进性。在题目确定后,要求学员写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又符合科研规范的研究设计(中医)及临床、实验观察的内容、程序、方法,甚至每一观察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所需的具体表格),导师都要认真地加以指导,严加审改,在研究过程中指路子、定方向、把关口,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研究和解决,学生撰写出学位论文后导师要详加评阅和修改。
郭谦亨教授在论及培养温病专业研究生的实践体会时,常常用“继承、发扬、创新”给予概括:继承即文献研究;发扬乃应用研究;创新则是实验研究。具体执行时首先应注意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结合导师研究项目选好论文题目,提出论文题目的选择依据,最好有一定的连续性,一定要注意结合临床。指导研究生研究温病学的文献、临床、实验三步骤,既是继承、发扬、创新的三个层次,也是使研究生水平逐步升华的必由之路。
对研究生的选定,严于素质考查。郭谦亨教授在1980年度温病专业(研究生)招生命题思路方面重点谈及四点:命题对象为中医学院五年制本科毕业生成绩优异者;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运用的灵活性;考查阅读、理解历代医学典籍的能力。
六、有关教学工作计划
由郭谦亨教授主持拟定的教学工作计划,在《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学委员会1957年(第6期)、1958年(第7期)教学工作计划》中,如实记录了创业初期教学工作的艰难。充分发挥学科委员的作用,工作中心是教材的编写,各主讲教师写适应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掌握课程进度,加强辅导工作,注意授课质量,指导实习工作,严格考试。并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组织学员进行经验交流,审阅所交流的秘验方,指导和协助实验室、图书室的基础建设。在教学工作中完善教材的编修和教学大纲的修改工作。
1959~1960学年的教学工作计划重点强调:第一,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加强中、西医之间的团结;积极加强提高师资,不断充实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
《中医临床教研室1963~196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医临床教研室1964~196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安排意见》、《开展四好运动的具体措施》与《中医临床教研室1966~1968年三年工作规划》、《关于临床教研室与医院科室合并的意见》及《临床教研室师资培养五年规划(1963~1968年)》等报告,均如实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教学状况。回顾史实,坚定了改革的决心;放眼未来,加强了对祖国医药学的教学和科研力度,使之发扬发光大,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将是对新一代从事中医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的激励。
七、中医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
首先,接受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教学工作的目的和方向,认真执行党对教育工作和对中医教学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走社会主义教育之路。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对党员干部(含学员)的培养,并起到先锋队的表率作用。
热爱中医教育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求导师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尽职敬业,艰苦朴素,勤奋上进,任劳任怨,具备实事求是、认真负责、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注重医德教育,倡导精神文明,教人先做人,树立良好的导师形象,儒医风雅,为人师表,立做苍生大医。要求学生尊敬师长,且有远大的理想,树雄心、立大志,为中医药事业而奋发学习,学好本领,勇攀高峰。对于研究生则重选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身体。加强院校正规化、科学化管理,制定适宜的规章制度,并重在实施,严格执行。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有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精选、课程、实践、实习、总结、改进、完善、提高,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大家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医教学,首先在教材的深度、广度上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经典著作一定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治学观点,实事求是地研究,既不得过分夸张,也不能妄自菲薄。如对古人的某些理论还无法理解、解释,必须加以适当而正确的说明或存疑待研;对精当部分,则应作准确而充分的阐发,并妥当地引用例子予以验证。这样就能使祖国医学更加显示出其实用价值,且在取舍论证上,既不违背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又符合科学原则。
课堂是理论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因此,授课方式、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个中医教师在备课、讲课中,应尽力做到正确、准确、简练明白,按计划而生动活泼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纵横联系,分析归纳,以加深理解记忆,巩固所学知识。除了温故知新,举例启发、归纳总结之外,尚须合理运用讲问结合的方法,笔答和问答混合的形式进行讲授。在讲授过程中,要求恰当地、自然地贯穿政治性、思想性与科学性。另外,要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科研项目与教学的密切联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
对于如何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启发学生向前探索,主动消化,深入钻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讨论争辩,辅导复习,培养探索能力。
为适应师资高素质的要求,除了集中办公,还要优选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示教,并给以充分的时间,组织起来共同研究备课,进行必要的试讲。对于临床实习老师,则要求医德医风高尚,有殷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学员实习,宜前期在门诊上多见病种,后期在住院部多系统观察。
对于西学中学员,由于他们具备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头脑中不是一张白纸,学习中医知识利弊均有:利因临床经验多,对实际问题较易领会;弊因先入为主的成见,对于中西医理论不同的学说,容易产生疑虑,情绪不稳。对此应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引起兴趣,诱导深入。对于古医籍上有些显然不实际的或推论有误的内容宁可不讲,也不要为古人自圆其说,以利于引导学员对中医的科学性有更为正确的认识,觉得愈学愈有滋味,以增强其钻研祖国医学的自觉性,强化其搞好中西医结合的决心和信心。
函授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其关键而言,郭谦亨教授认为:应依靠当地党政,发挥群众潜力,这是办好函授教育的惟一环节;加强函授部的领导,扩充专职干部,定期到基层检查,督促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发挥老中医的作用,帮助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党的领导,政府的重视,各级领导的负责,社会制度的优越,国家的安定,各方的协调、团结,群众的支持和配合,都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切实保证。
§§中篇 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