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品读
14787700000031

第31章 随机应变,机灵做人

○译文

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就像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够依据敌情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以夺取胜利的将帅,可以说用兵如神。

§§军争篇 以迂为直,争利争胜

慈禧太后

弦高

§§九变篇 趋利避害巧变通

军争篇

以迂为直,争利争胜

《孙子兵法》品读

军争篇

以迂为直,争利争胜

《孙子兵法》品读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所著的《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指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地的最短途径。所谓间接路线,即避开敌人所期待的进攻路线或目标,在攻击发起之前,首先使人丧失平衡。这一论点,可谓是对“以迂为直”所作的注解。

孙子议论迂直问题时,指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意思是,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为有利。所以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了。

孙子不仅揭示了“军争”、“以迂为直”的谋略,而且指出运用“以迂为直”谋略的方法是“迂其途而诱之以利”,结果是“后人发,先人至”,达到“军争”的积极效果。

在实践中,敌我双方必然是坚固正面防御,千方百计阻止对方正面进攻。因此,任何军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常须作迂回运动,在敌人的思维判断中造成“折射”幻觉,而不能直来直去地行动,使对方一眼察觉你的虚实企图。目标在东而先向西,欲要进而先退,这是“以迂为直”在空间上的表现。为尽快击败来攻的强敌而采取持久战略,欲取先予,欲得先失,这是“以迂为直”在时间上的表现。敌方的“腰部”和“臀部”,是最敏感的。无论进攻或防御,用威胁敌人的侧翼和后方的办法,迫敌退却,比用正面冲击的办法把敌人赶出已占领的阵地要容易得多。迂回其侧后,也就成了军事统帅选择目标和路线的着眼点。

总而言之,战争机器的链条是互相协同而又互相制约的,精明的将领善于从广泛的联系中寻求制胜之策。换言之,将领要在战场上创造奇迹,其决策思维切忌“直线运动”和“惯性运动”,不能只从当前的战利考虑对策,而要善于从相反中求相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这些难题能否顺利解决的关键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是否正确。有时候这些难题让人头疼,进退两难,但是,解决这类问题并不是没有办法,首先要分清对象,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绕道而行的策略,力求用巧妙的方式圆满解决。

迂,是曲折、绕弯的意思,它与直的意义相对。迂与直、患与利、退与进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在两军相争的战场上,迂——绕远,这意味着花费的时间多;直——近,这意味着花费的时间要少。但是,军事对抗的双方都在绞尽脑汁地破坏对方计划的实现,如果一味地求“直”图“快”,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在某种情况下,表面上看来,走的是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实际上却为更直接、更有效、更迅速地获取成功创造了条件。

战例

魏景元三年、蜀汉景耀五年(262)冬,早就想篡位的司马昭为树立威望,欲在人心归向之下,使自己达到禅代的目的。因此,他急于建功于国外,首先想攻打内政不修、边防不严的蜀汉。当时魏廷众臣皆以为不可,唯独司隶校尉钟会赞成伐蜀,并提出名为伐吴实为伐蜀的“声东击西”之策。司马昭大喜,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统率12万大军,自斜谷、骆谷、子午谷三道并进,分头进入汉中,同时命征西将军邓艾进攻沓中(今甘肃舟曲县以西岷县以南),命雍州刺史诸葛绪进攻武街(今甘肃武都县西南)与阴平(今甘肃文县),作为助攻。

魏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263)八月,钟会所率的魏军主力从洛阳出发,司马昭亲自送行,并誓师灭蜀。九月,钟会军行至长安,然后分兵自子午谷、骆谷、斜谷南进汉中。诸葛绪和邓艾两军,亦按原计划进行。

蜀汉后主刘禅得知魏军来攻,急忙派廖化率军往沓中接应姜维,派张翼、董厥率军加强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的防御,命汉中蜀军凭险固守。九月,邓艾自狄道南进,派天水太守王颀率10000人直趋沓中进攻姜维,命陇西太守牵弘和金城太守杨欣各率5000人助攻,自己则率主力继后。姜维在沓中见邓艾军到来,又听说钟会进军汉中,立刻引兵东撤,在泓川口(今甘肃西固县西)遭到邓艾军追击。这时,诸葛绪所率魏军自祁山攻占武都等地,已趋逼阴平,截断姜维的归路。姜维被迫从孔函谷(今甘肃武都县孔函水入白龙江处)前往武街,以吸引诸葛绪军队,然后又回师阴平。姜维在此遇到前来增援的廖化,方知刘禅已另遣张翼和董厥驰援阳平关,于是命廖化在阴平抵御诸葛绪和邓艾的进攻,自率主力往阳平关迎击钟会。

钟会的大军进入汉中后,正在猛攻乐城、汉城和阳平关三处。鉴于蜀军皆坚守城池不战,乃命前将军李辅率10000人攻乐城,将军荀恺率万人攻汉城,自率诸军越过二城猛攻阳平关。蜀汉阳平关守将蒋舒在强敌面前动摇叛变,引导魏军前锋胡烈部袭陷阳平关,使钟会获得这里的大量库藏积谷。姜维正自阴平来援,忽闻阳平关失守,张翼、董厥之军自朝天岭南退,与廖化同退白水关(今四川昭化县北),并收拢张翼和董厥的部队,然后前往剑阁布防。钟会赶至剑阁,发布魏帝讨蜀檄文,企图招降姜维,姜维拒不肯降,而且守险以待。因此,魏蜀双方主力,遂在剑阁形成对峙。

当钟会率军到达时,姜维已坚守关口,凭其险阻堵住十余万魏军的前进,钟会数次强攻均未奏效,形成两军对峙。一个月后,魏粮草不继,钟会深恐发生不测,准备撤军。在阴平的邓艾得知钟会准备退军,急忙向司马昭上书:敌军已遭挫折,我们应乘胜进军,并提出偷渡阴平,出奇制胜的方案。邓艾在书建议,可秘遣一支精锐从阴平小道直趋涪县(今四川绵阳东),那里距成都仅300余里,可出奇兵袭击腹心,出其不意。驻在剑阁的姜维军必定回救涪县,则钟会军可与我并肩前进了。

这年十月,邓艾命儿子邓忠率一支精兵为先头部队,提前出发。邓忠率先头部队,一律轻装,不穿铁甲,各执斧凿,进入阴平小道,爬山越岭,披荆斩棘,在前面开路。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随后,邓艾率本部人马,各带干粮绳索,穿行在悬崖峻谷之中。部队行进十分困难,每日只能前行二三十里。邓艾率魏军在阴平小道中艰难地行走了20余日,行程700余里。山路陡峭,马匹无法前进,邓艾遂弃马步行上岭。上岭后,邓艾命令大家先把军械用绳索吊上崖去。然后,邓艾用毡毯裹着身子,带头从陡壁上滚下山去。众将士有毡毯的也学着裹身子滚下崖去,没有毡毯的将士,有的用绳索束在腰上,有的攀着树木藤条,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地攀下崖去。

江油的守将马邈,见魏兵从天而降,惊恐不已,竟不战而降。从江油到成都,只有涪县和绵竹两个关口。蜀后主刘禅闻邓艾率魏军抄小路夺取江油城,十分吃惊,急忙诏令先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从成都出发阻击魏军。蜀军前锋进驻涪县后,诸葛瞻下令停止前进,准备紧守涪县。部将黄崇几次向诸葛瞻建议:“我军应迅速前进,占领有利地形,据险防守,如果让魏军到达平原地区,我们就无险可守了。”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准备在平原地区与邓艾决战。魏军在江油集结后,迅速向涪县挺进,在涪县击败了蜀军的前锋部队,占领了涪县。诸葛瞻只得退守绵竹。邓艾派人送信劝诸葛瞻投降。诸葛瞻大怒,杀了魏军信使,在绵竹城外列阵等待魏军决战。邓艾派儿子邓忠从右,部将师纂从左,从两翼向蜀军发起攻击。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率军分头迎击,打退了魏军的进攻。邓忠、师纂败下阵后向邓艾说:“蜀军不可战胜!”邓艾大怒斥责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为什么说不能战胜!”邓艾下令将二人斩首,诸部将求情他二人才得以幸免。邓艾令其再战,二人重又率军向蜀军发起攻击,邓艾亦率军参战。蜀军败阵,被杀伤无数,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黄崇均战死,蜀军余部弃城而逃。邓艾占领了绵竹,闻姜维已从剑阁南下救援,便令迅速向成都进军。

蜀军从绵竹败下阵来,已溃不成军,向成都逃去,老百姓听说魏军已进入平原,纷纷向山野躲藏。蜀后主刘禅闻报诸葛瞻战死,魏军已占领绵竹,惊慌不已,忙召集群臣商议。众臣意见不一,刘禅犹豫再三,最终决定降魏,遣侍中张绍等人捧着皇帝的玉玺去向邓艾求降,并派太仆蒋显传诏,令姜维向魏军投降。魏景元四年(263)十一月,刘禅带领太子和群臣60余人,到成都北门外的邓艾大营投降。至此,存在了43年的蜀汉灭亡。

⊙原文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孙子兵法·军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