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唤醒大我:挖掘你最深的潜能
14791000000020

第20章 从“全人心理学”看“神人二重性”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耶稣具有“神”、“人”二重性。从全人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理解这种二重性呢?

耶稣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真实的人。如果我们相信《圣经》关于“无孕受胎”,即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先天就具有神性的说法,这并不与我们把耶稣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矛盾。耶稣在出生之后,也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参见本书中我对韩德力神甫的采访)。正如我们在《圣经》里看到的,即使是在耶稣30岁以后已经开始传道的成熟时期,他也经常祷告上帝,通过与上帝的交流调整自己。根据耶稣祷告的事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想:耶稣也有一个修炼的过程,他是通过这种修炼逐渐接近上帝的。当接近上帝的时候,他就具有一些凡人所没有的特殊的功能,这都是他的神性的组成部分。也许,自从有了人之后,他是神性最大的一个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位可以完美地称为既是人也是神的人。

耶稣既是神也是人的含义,我们可以用“全人”这一词语来表述。耶稣是迄今最完整的一位“全人”。所谓“全人”,也可以理解为具有神人二重性的人。

后人本心理学认为,可以把宇宙间所有的实存都看成是“全子”。所有的“全子”都既是部分,又是全体。既是实存(Existence),又是存在(Being)。肯·威尔伯用“部分/全体”来表达全子。

任何实存都是有限的。人也是一种实存,人所体验到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人大概是所有的全子中唯一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全子的生物。

全子具有深度与广度两个特征。所谓深度,是指精神性、意识丰富的程度。所谓广度,是指数量。深度越深,广度越小。宇宙中最多的物质是无机物,无机物的深度最浅,广度最大。

地球是宇宙中罕见的有生命的星球。地球上的植物是最多的生物,植物的深度很浅,广度很大。地球上的动物要多一些,但是数量比植物少。动物的深度要比植物深一些,但是广度比植物小。动物中的高等动物又比低等动物少一些,深度比其他低等动物深一些,但是广度比低等动物小。而人在高等动物中较少,深度比其他高等动物深一些,但是广度比高等动物小。

耶稣也是一个全子,但他是迄今深度最深、广度最小的全子。耶稣具有神人二重性,他的神性不仅是一种潜能,而且是一种现实性。这意味着,耶稣从根本上解决了“存在”与“实存”的矛盾。神学家蒂里希称耶稣为“新存在”(new being),这有十分深邃的含义。“基督教就是有关以耶稣面貌出现的新事物、新存在、新实在的信息,耶稣正是因此才被叫做基督的。”我非常欣赏蒂里希关于基督教的这种解释。“在旧造物之中有一个新造物,这个新造物体现在被叫做基督的耶稣身上。”我认为,如果把“旧造物”理解为只体现了物性、兽性和人性的人的话,“新造物”就是进一步把神性也开发出来了的“全人”。人类存在的最根本的意义也就是向“全人”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向“新造物”、“新存在”、“新人类”的方向发展。

其实,不光是耶稣,按照后人本心理学的思想,所有的人都具有神人二重性。但是,一般人的神性(“神性”也就是“灵性”,对于一般人,我更愿意用“灵性”这个词语。但这里为了行文方便,还是用“神性”)仅仅是作为一种潜能,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不光是耶稣,任何已经开发了神性并且经常保持神性的人都可以说具有现实的神人二重性。例如,我认为佛陀也是这样。

其实,如果我们肯定耶稣的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人都可以向耶稣学习,我们也肯定了人人都可以具有现实的神人二重性。

有一位印度哲人的话使我很受启发。他说:“存在就是做上帝。那么你和耶稣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不在于你的存在。区别只在于你的知晓、认识、觉知。耶稣知道他是上帝的儿子,你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唯一的区别。你随时都可以认识到。认识到的一刹那就是质变。”

乍一看,这似乎是疯话。其实,只要你有体验,你就会觉得是肺腑之言、灵魂之言。这实际上是把耶稣理解为潜能终极开发的典范。

是不是“上帝的儿子”,这并不是我们与耶稣的根本的区别。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子,只不过耶稣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已。也就是说,耶稣真切地认识到了自己与那个伟大力量的关系。

耶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的牺牲。他通过被钉上十字架,通过死亡获得再生。一个人要赢得上帝,必须舍弃一切。

十字架的代价是什么呢?十字架的代价就是彻底地抛弃、超越自我,把自己完全地投身出去。(这与佛教所讲的放下一切、“舍得”、没有“舍”,就没有“得”等意思很接近。)

其实,既然耶稣也是一个人,所以耶稣也会犹豫、迟疑、困惑。

耶稣在被逮捕之前,曾经在客西马尼祷告。他已经预知自己将遇害:

“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耶稣祷告的时候,“汗如大血滴,滴在地上。”后来被钉上十字架后,他更是大声呼喊:

“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Jesus cried with a loud voice:“My God,My God,Why have you forsaken me?”)

在这个时候,耶稣是神,还是人呢?作为神,他会有这样的呼喊吗?耶稣在这个时候,只应该是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与这个时候的耶稣共情,理解他的痛苦。

但是,耶稣战胜了自己作为人的软弱,他实现了一个飞跃。这个飞跃就像树的种子变成了树一样,他完成了彻底的质变,变成了一个新的人。这是彻底的大我实现:

“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到你的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耶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上帝”的儿子的,耶稣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关于耶稣也是人,也有一个成长过程的思想,目前宗教界也有不少人抱有这种看法。2004年4月24日,我在宣武门饭店采访了韩德力神甫。他的开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韩德力是南怀仁基金会负责人,天主教神甫,今年已经70多岁。他在采访中详细地谈了自己的经历。他说自己从小生活在天主教的家庭,在比利时,90%以上的家庭都信仰天主教。他自己18岁就决定做神甫。1957年去台湾传教,直到现在。他非常重视比利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为此,他发起成立了“南怀仁基金会”。在这里,我只录下了与本书的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本文未经韩德力神甫审阅。)

许金声:我想问一个看《圣经》时感到困惑的问题。一次耶稣看到无花果树,他想吃那个果子,但是那个时候不是无花果结果子的时候,耶稣就诅咒这棵树,树就干枯了。

韩德力:对。

许金声:这个我理解不了,第一,那个时候不是长果子的时候;第二,用中国话来说是“一棍子打死”,没有给人机会。罗素也曾经对此提出质疑。这个怎么解释呢?

韩德力:没有什么确定的解释,说实在的。在《圣经》中还有好几处类似的,我们不能准确地解释。应该怎么样去看《圣经》?它用了许多例子,用来说道理。关于无花果树这一段怎么解释?我自己也不好解释,说实在的。因为关于耶稣的记载,是耶稣死后几十年才开始写出来的,……耶稣原来怎么说的也搞不清楚。……我个人也觉得这个事情不好说。因为《圣经》是神通过人写的,但最终是人写的。

许金声:这是人记录的。

韩德力:是的,是的。

许金声:我感觉到,佛教对大自然、植物等很喜欢,佛陀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他对植物等非常爱护,在《圣经》里面好像也有这方面的,但不是那么多。有人说,佛教为生态的平衡提供更多的资源。

韩德力:你说得很对,在《圣经》里面没有太多直接说环保的,也有,但没有佛教那么多。天主创造了人,创造了宇宙,用爱创造了这个世界,包括了人和整个宇宙。人有责任做到环保,环保是天主给予我们的一个责任。

许金声:我现在有一种看法,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有的说是49天,最后一天早上,他看到天边有一颗启明星,就一下开悟了,这可不可以理解为圣神给他的启示呢?现在我感觉到,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先知,包括佛陀在内,都是受到了同一个上帝、天主的启示。只不过佛陀没有说自己是神,而耶稣说自己是神的儿子。

韩德力:我个人相信佛陀也收到了天主的启示。佛陀,还有老子等很多人,世界上许多了不起的人,我相信他们跟天主很接近,这有利他们祈祷、反省……

许金声:像你这样相信佛陀也受了天主启示的人,在天主教里大概占什么样的比例?

韩德力:大概什么样的比例,我不敢说。

许金声:啊?

韩德力:有的人是不同意的。保守的人会不会有一半?

许金声:一半?

韩德力:我不敢说。如果你一定要问,我相信一半以上都同意我的看法。

许金声:对。看来天主教还是开放的。有一种传说,但是没有确切的根据,耶稣在30岁以前曾经到过印度或者有佛教流传的地方,受到过佛教的启示。你知道这样的说法吗?你认为耶稣一生下来是一个人,是通过个人努力,最后成为神的呢,还是他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神?

韩德力:耶稣既是人,又是天主,是天主派下来的,但他一定是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才有成熟的智慧,30岁再去传教。《圣经》里有一句话,耶稣说,“我的时间还没有到。”所以他一定有一个这样的成长过程。有的人认为,像你所说,他在30岁之前,到过什么地方受到启示……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耶稣是人与天主,就有一个人的成长、成熟的时期,天主的智慧才能够显现出来。有一些故事,《圣经》有记载说,耶稣小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他有相当的智慧,人们感到很惊讶,但他也是要成长的……

许金声:能不能说耶稣在被钉在十字架上后,他仍然继续在成长?因为他曾对天主产生了怀疑,他说:“天主,你为什么抛弃我?”

韩德力:这就是他的人性,他也是一个人。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这种寂寞,是不是天主离开了他?当时他有了这种人的感觉。

许金声:也就是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还在不断地成长?

韩德力:对。他受的这个痛苦,跟一个人受的痛苦是一样的。哎呀!你能够有这样的思想……

许金声:你当时在高中一年级时就想传教吗?

韩德力:对。

许金声:你这个情况跟中国的一些情况不太一样。在中国,有的人出家当和尚,是因为在生活中遭受了一些挫折。

韩德力:这个倒跟我没有联系的,从小就想过,这个是一个梦,一个梦,在那个时候,有了这个心理决定,我们高兴地准备,后来来到中国,很高兴。去台湾的时候也不怕什么,例如,不能适应台湾的生活,学不会中国话,中国吃的是什么样,我们绝对视作理所当然的,应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从来就没有这方面的大问题,当然语言不是一个大的阻碍,那好吧,我来了,到现在47年了,也没有后悔,从来没有后悔。

许金声:没有后悔?

韩德力:没有后悔。生活……

许金声:利玛窦也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决定当传教士的。

韩德力:对,对。

许金声: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世俗的生活,包括结婚生活?

韩德力:这个我们是绝对的。在教会有这个规定,要求做神甫就不能结婚,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有的教友有时对我们说:“哎呀,神甫,很了不起呀!”他们很佩服神甫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要离开自己的国家,也不结婚。关于不结婚,我觉得也可以说是牺牲,但这个难处怎么看?结婚,过一个好的家庭婚姻也难。它们不是一个比一个难,也不是一个比一个有功劳,我觉得都难。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我认识不少的朋友、弟兄姐妹,他们要过好的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也是不简单的。他们有自己的喜乐,也有苦楚。单独过自己的生活,也有喜乐,有痛苦。但是你就应该学习,应该超越。有没有危机?当然有危机,不可能没有危机,婚姻生活也一定会有危机,我们看到,有的婚姻因为危机而失败了。而在神甫中也有失败的,也有的做不动,后来就走了,结婚的也有。我想生活的哪一个环境都一样,都有挑战,都需要奋斗,都需要超越。

许金声:我还想知道你对“天主”的感觉,我知道这种感觉很难说清楚,“天主到底是什么”,这很难用语言来说清楚,但现在如果非要你用语言来说,你会怎么说呢?

韩德力:天主是一个“人”,我想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知识,所以天主就是爱,奉献爱的神,他临在我们中间,临在我身上,我是从他来的,我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他。我能实现爱,那我就达到了我人生的目的。每一次,我在语言上、行为上,做到了爱,就少做了我自己做的事,就等于是是天主做了,那么对天主的看法就是,他的爱对我如同父亲关心我一样。我谈到爱,在他手中茁壮成长,那在天主教中经常把这个叫信任,一种信任,能够把我自己的生活,放在天主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