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唤醒大我:挖掘你最深的潜能
14791000000026

第26章 人人需要心理咨询

一、热爱生活未必就能珍惜生命

2005年4月10日,著名画家和企业家陈逸飞先生在上海华山医院逝世。得知这一消息。我感到有一些意外。陈逸飞先生是我喜爱和尊敬的一位画家,在我的印象中,他还年轻。果然,据媒体报道,他才59岁。在我家的客厅,从1994年起就一直挂着他的一幅油画。画中是一位典雅的西方美女在吹奏长笛,她的姿态非常优美,表情散发出一种宁静。这幅画是一个缘分,提醒我为他写上几句。

陈逸飞先生走了,留下了正在发展中的逸飞集团;留下了至少一亿元的财产;留下了一部正在拍摄中的影片《理发师》;留下了两套还来不及居住的豪华别墅;留下了比自己小20多岁的模特妻子;留下了年方5岁的小儿子……看看他留下的这些人和物,无可非议,他是多么热爱生活!

但是,热爱生活的人未必就能珍惜生命。追究陈逸飞先生的死因,可以说,他是累死的。陈逸飞患有肝硬化。大家知道,肝病最忌讳的就是劳累。但他却长期超负荷运转,最后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大出血。

陈逸飞先生去世前,正在拍摄电影《理发师》。据陈逸飞先生的秘书江慧芬说,由于劳累导致肝病复发,陈逸飞先生在一个月中曾数次住院。每次还未痊愈,他又飞也似的“逃”回拍摄现场,“玩命地干活”。另据陈逸飞先生的妻子说:陈逸飞在工作中“经常半夜起来修改剧本”,“一双演员的鞋也要亲自过问几次”。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陈逸飞先生不光是忙电影,他同时还要做很多事情。有人说:他的两只手是右手画画,左手一根指头做一件事,即广告、杂志、模特、环境艺术、网络共5个产业。陈逸飞先生和一些同样忙的人常常说:“等我忙完现在手头的事,我就会去休息了。”可是,手头的事情永远忙不完,人也告辞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的把握已经到了这种完全失控的地步,那他显然需要心理咨询,至少有焦虑的情绪需要处理。

陈逸飞先生需要心理咨询。他去世前有一亿元财产。其实,他最多把这些财产拿出一万分之一来,用一万元来做心理咨询,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了。心理咨询可以减少他的压力感,减少他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可以使他正确地对待疾病。这样,他的逸飞集团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了;电影《理发师》早就上映了;两套豪华别墅也不至人去楼空了;还可以和年轻的妻子及幼小的儿子共享天伦之乐……可是,正如目前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没有心理咨询的习惯一样,陈逸飞先生也如此。

陈逸飞先生在心理方面可能有什么样的问题?他已去世,许多问题只能够是猜想。在媒体上看见,有人猜测他具有“恋母杀父情结”。他的父亲是一位化学工程师,对他管教很严格。这使他从小就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习惯以不断的追求和拼搏来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他所做的事情范围过广,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陈逸飞所有的努力其实都为了向父亲证明:我能干,我聪明,我比你强,我超过你了,我打败你了!有评价说,陈逸飞先生是“美术界最优秀的企业家;企业界最优秀的美术家”。这句话从褒义来看是肯定了他取得的成就,从贬义来看却可能言中了他的病根。是否正是由于无论在美术界还是企业界都拿不到第一,他就全面开花,希望总分第一呢?

不管陈逸飞先生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他有强烈的负面情绪需要处理却是实实在在的。其负面情绪最突出之一就是焦虑。

二、北极熊的故事

有一个关于爱斯基摩人与北极熊的故事很值得仔细咀嚼和深思。据说,爱斯基摩人为了捕获强壮的北极熊,他们在雪地上立起一根根棍子,棍子的上端有一把极其锋利的双刃刀。在双刃刀的周围,冻上一层层动物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血冰棍”。北极熊闻到“血冰棍”的气味,就会被吸引过来,会用舌头去舔“血冰棍”。当“血冰棍”上面的血被舔完过后,北极熊的舌头就会开始接触双刃刀,并且被割破,这样它们自己的血开始流出来。但由于北极温度极低,新鲜的血一流出来,马上就冻上了,新的“血冰棍”又形成了,“血冰棍”老也舔不完,直到它们流血过多,倒在地上。

人们也许觉得爱斯基摩人对北极熊很残忍。但有没有想到,我们对待自己,也常常如爱斯基摩人对待北极熊一样残忍呢?这种残忍,不光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也包括对自己的心灵。北极熊之所以会倒在地上,是因为它的舌头早已被冻得麻木了,同时由于吮吸得津津有味,即使有一点痛,它也不会觉察到。我们常常也是这样失去了对自己身体乃至心理的觉察力。

有人也许会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从事那些可以使我们忘我投入的事业吗?这句话没错,但关键是如何理解“忘我”。应该把“忘我”与“缺乏自知”、“迷失自我”等情况区分开。忘我是全心全意地投入一种事业,抛弃以小我为中心,以大我为指导。在这种对于事业的投入中,当事人是活在当下,而不是迷失在事业中。在这过程中,当事人对自己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高度的觉察力,而“缺乏自知”者的情况正是上面所谈的北极熊。其实,真正的忘我除了旺盛的事业心和工作热情外,还应该有一种平常心。事业心和平常心就像鸟的飞翔需要两只翅膀一样,缺少一只都不行。在身体方面,衡量是否有平常心的标准之一,是看能不能避免身体处于疲乏状态。所谓“疲乏”,是指具有长期的难以恢复的劳累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中,已经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那么陈逸飞是属什么情况呢?我认为陈逸飞不属真正的忘我,而是缺乏自知的北极熊。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应该知道如何保持身体健康。这里说的“知道”,不光是指了解关于身体健康的知识,而且包括对自己的实际身心健康状况具有较强的觉察力,能够保持自己的可持续成长。身体觉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避免疲乏状态。“疲劳”与“疲乏”都有累的感觉。“疲劳”的累,是累了以后能够很快地恢复精力;而“疲乏”是难以恢复精力,人就像是一根被拉长后难以恢复的弹簧。

在我的工作坊上,曾经配合课程的练习,给学员们讲北极熊的故事。常常会有一些学员感叹:“哎,我就是北极熊!”这些人中,不乏企业家。

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

在社会上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

持这种看法的人,很可能也有一个心理问题:自以为是,自己的问题不知道,习惯隔离、逃避自己的问题,就像北极熊吸自己的血还全然不知。

谁能够说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到2010年3月止,我已经办过200期左右的“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参加者除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的学习者外,还常常有一些非心理专业的人士参加。他们有的是公司经理,有的是党政干部,有的是成功学培训师。一开始,他们常常说:“我没有问题,我是来学习方法的。”但随着工作坊的进程,看见了其他一些学员问题的解决,-是都开始承认,“哎,有问题……”

如果说,“心理健康”这个词语目前已经开始普及,关于心理健康的消费习惯却还远没有形成。大多数人并没有把心理问题看成是一个问题。身体有病了,他们会去寻求医生;但心理上感到不适,却不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更想不到向心理学家寻求帮助。他们不知道通过心理学的帮助,他们的情绪,乃至整个人格都可以发生改变,变得使他们自己更满意。

我的观点是:人不是神,不管什么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

与其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不如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大多是意识到自己心理有问题的人”。与一般人相比,他们多一个对自己“有问题”的觉察,当然问题各有不同。而且,大凡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或多或少都是看重成长,看重精神价值的人。

还有一些人,他们也明显地觉察到自己有问题,人活得非常痛苦,但由于面子观念,他们怎么也不愿意主动去寻求解决,就是来到工作坊,也把自己包裹得紧紧的。他们只是想学一些方法,回去偷偷地自己解决。其实,一个人是很难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结果是,错过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仍然在痛苦中挣扎。这正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四、“人人需要心理调整”

我研究全人心理学,提出“人人需要心理调整,人人可以终身成长”,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从“身、心、灵”的全面的“大健康”观来看,完全、绝对没有心理问题的人是不存在的。再健康的人也可能有一些小的心理问题。当然,不排除一些心理健康程度很高的人(例如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已经具有一定自我更新的能力。他们善发现自己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并且也确有效果。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凡人总会有自己看不清楚的盲区。就是对于“自我实现的人”,如果有人给他们提供咨询,他们在解决问题上也可以更快一些。

第二,一个人即使没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也需要心理方面的共鸣和交流。例如,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功人士,什么都不缺少,无论智商、情商都是第一流的,他却聘请了12位心理学家做自己的顾问。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表面上看起来状态不错,莱温斯基事件却显示,他在感情方面有缺失和障碍。尽管后来克林顿夫妇都做了心理咨询,但如果早一点找心理学家处理,也不会面临被弹劾的窘境。

第三,说到心理咨询,由于人们习惯认为,去找心理咨询师的人都是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许多人尽管有心理问题、心理情结、心理障碍,自己也想解决,却羞于去找心理咨询师。

社会对心理学的作用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心理学不只是针对心理病人,甚至只是精神病人,而是针对所有的人。现在有一句话:“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这句话正好可以用来说明心理咨询的用处,心理咨询的功能就是帮助人活得高兴、活得自在。也就是说,只要你觉得活得不够自在,心理咨询都能够为你提供一定的帮助。

为了宣传“人人需要心理调整,人人可以终身成长”这一理念,除了举办工作坊,我从2006年开始搞起了“心灵成长万里行”活动,该活动包括大量的公益活动。该活动的口号是“心灵成长,活得更爽;心灵沟通,走向成功”。我希望在今后10年之内,走遍中国的主要大中城市,开办“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宣传心灵成长以及“通心”的理念和方法。详细的情况,请看我在新浪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