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唤醒大我:挖掘你最深的潜能
14791000000027

第27章 成长的公式

一、工作坊——帮助人成长的强有力的方式

有的人对心理学感兴趣,常常买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来看,以为这样就可以学到心理学。其实,这样最多只能够学到一些心理学知识。知识并不是力量,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力量。

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我们成长,是让我们活得更加自在。心理学不仅仅是知识。只有当心理学帮助你解决了问题之后,只有当心理学帮助你获得了成长之后,你才算真正学到了心理学。对心理学感兴趣,不能够仅仅限看心理学的书籍。

什么叫“解决问题”?

有一个关于“蚯蚓”的故事深刻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有一位先生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他总是认为自己是蚯蚓。由于鸡要吃蚯蚓,所以他十分害怕鸡,一见到鸡就要逃跑。-是,他去庙宇求一个和尚:“师傅,我老是觉得自己像蚯蚓,一看见鸡就要跑。”和尚告诉他:“你不是蚯蚓,你是人。”“我不是蚯蚓,我是人。”“对,就这样背诵,每天背500遍。”

-是,这人回家后,每天就开始背诵“我不是蚯蚓,我是人”。

过了一个星期,他觉得已经滚瓜烂熟,就高兴地去找到那和尚:“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不是蚯蚓,我是人!’”

就在这个时候,一只鸡走过来了。他看见鸡拔腿就跑。

“你的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为什么跑?”

“我知道我不是蚯蚓了,但鸡还不知道!”

很显然,这算解决问题了吗?

否!只有见了鸡不跑,才算解决了问题。

传统的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培养只会背诵“我不是蚯蚓,我是人”的学生。避免这种情况的一种最强有力的方式就是参加工作坊。

关于心理学帮助人们成长的方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体咨询。其实,具有更大威力的方式是“工作坊”。目前在我国,在帮助人成长方面,“工作坊”的形式正在普及,甚至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普及的心理消费形式。

所谓工作坊,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游戏式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导师的启发下,大家逐渐开放自己,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来,并且得到处理。与个体咨询相比较,工作坊的成本大大降低。工作坊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具有团体效应,参加者在别人处理某些问题的时候,也会受到启发,解决自己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工作坊的人数以15~30人为宜。人数太少,气氛不够,不便互动和分享;人数太多,导师不能够关注到每一个人。

关于心理学工作坊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也是我正在做的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之一。

如果找不到实际的方法让一种理论变成现实,说明你对这种理论的把握还不彻底。为了把我关于全人心理学的研究变成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我举办了“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该工作坊是为正常的、没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设计的,它适合所有追求心灵成长,希望进一步发挥潜能的人。该工作坊着重点既不是理论,甚至也不是技术,而是学员的成长。在成长中学通理论,掌握技术。你越能够开放自己,你就越能够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工作坊的形式: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游戏式。

工作坊的重点在于帮助你发现、突破和解决自己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情结,帮助你成长。它可以帮助你增强对自己的了解,包括了解自己的成长点,发挥潜能的关键点,提高你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你的影响力。它可以疏通你的能量,使你感觉更加充实;它可以增强、巩固你的自信,开发你的真正牢固的自信——“大自信”,走向“身、心、灵”的“大健康”。

二、成长的“公式”

“看破、放下、自在”是被佛教的不同宗派所接受的关于修行的纲领性的话语。它只有三个词,六个字,但它言简意赅,精练地概括了修行的全过程。它也可以作为正常人不断成长,走向更加健康、充分发挥潜能的纲领性的文字,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公式”。所谓“公式”,是指普遍适用,能够反复得到验证的模式。我从自然科学借来这一概念,把它用在心理学上,指普遍适用,能够反复得到验证的行为模式。

成长公式是这样的:“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

所谓活得“自在”,是我们的人生目的,也是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自在”,主要是指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也是我们的一种舒适区。我们要活得更加自在,要扩大我们的舒适区,首先就要发现和面对自己的不自在。凡是感到有不自在的地方,皆因还有东西没有放下。

所谓“放下”,是指对某些束缚我们心灵的东西的摆脱。如果我们感觉有些东西在束缚我们心灵,想放下却放不下,皆因还有我们没有看破的地方。

所谓“看破”,是指看清楚某些束缚、影响我们的东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凡是有没有看破的东西,皆因还有东西我们还没有看到、看清楚、看透。

我们一旦看破我们的不自在,就能够放下;放下了,我们就能够自在。

“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这一成长、修行的过程,可以贯穿我们整整一生。

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发现不自在,不断修行、成长,向大自在前进。

我们不仅要看破、放下我们意识层面的包袱,也要看破、放下我们潜意识中的心理情结。

“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这一成长公式,可以用在我们的潜力开发上,不断地走向深入。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从根本上应该帮助我们活得更加自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遵循了这一成长公式。

“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的修行过程,也可以看成是我们满足需要的过程。我们的修行做得好,我们就能够在需要的满足上不断地上升。整个成长、修行过程就是看破、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最终走向大我实现的过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的行为的动力结构,在心理治疗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已经把5种基本需要补充为7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和“大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满足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的健康的程度。人的需要满足的优势,应该至少最终发展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优势。当然,这还不算达到了最高层次。最高层次应该是“自我超越需要”和“大我实现需要”。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尽管人有巨大的潜能。人的需要的满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我们在什么需要上投注多少能量,这完全是可变的,要取决于很多因素。我们只有节制较低需要的满足才能够有更多的能量用大我实现。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看破较低需要的满足。

看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透需要满足的实质。需要的一定满足是必要的。如果一种需要从来没有满足过,是很难看破的。

“看破”、不只是为了获得一种知识,而是要在体验上、情绪上、生活上、生命上发生一种改变。要发生这种改变,需要在“看破”上下细致的工夫。不仅要改变认识,而且要改变体验、情绪以及潜意识。

成长强调“看破”。但在看破问题上,容易引起一些误解。看破固然非常重要,但一味地强调看破,也是一种执著,也可能产生一种副作用,这就是忽略基本需要的满足。

“看破”并不是放弃一切,而是看破在需要满足上的“贪、嗔、痴”,放弃多余的、有害的。

“看破”是修行、成长关键的第一步。

看,要看得彻底,要看到源头,问题从哪里产生,就从哪里开始解决。

看破有时候是指看明白、透彻,有时候是指开悟。

怎样才算真正的看破、开悟?

真正的看破、开悟必须回到生命的动力系统,也就是和需要的满足联系起来,即开悟后必须回到基本需要的满足之上,从基本需要那里获得能量。如果一种看破、开悟不能够与基本需要的满足联系起来,人的能量还没有做到贯通,这种看破、开悟是不彻底的。

人的基本需要是不能够放弃的。看破以后的基本需要的满足能够摈弃“贪、嗔、痴”,追求适当的满足。只有回到基本需要的适当满足之上,一个人才算真正有所成长。这是整个生命的进步。看破、开悟是为了让基本需要更通畅地得到满足,扫清成长的障碍。基本需要能够通畅地满足,就能够最后走向大我实现。

其实,人的看破也是受基本需要满足制约的。这表现为:

1.在不同的需要满足层次上,人的看破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2.基本需要满足匮乏的状态一般不利看破。

例如,一个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获取食物。他感觉“天堂就是充满食物的地方”。在这个时候,和他谈论“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是不合时宜的。又如,一个从小缺乏爱的人,常常会表现出对爱的需要的无穷的渴求,想要弥补幼时的这一遗憾,在他还没有得到爱的一定的满足时,要让他超越归属需要,去讲奉献,去追求自我实现,这是不可能的。

对于基本需要,看破就是看到自己在满足上为什么会“贪、嗔、痴”。这样就能够在基本需要的满足上适可而止。

人的很多病态表现为对需要满足的无限渴求,或者说沉溺。例如,一个曾经在爱情上受过挫折的人,有可能成为一个谈恋爱迷。如果要使他摆脱沉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看清楚自己早年的情况。对于沉溺的治疗不是让他放弃谈恋爱,而是让他正确地、适度地满足爱情的需要。

有时候我们似乎是看破了,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看破了,该放下时却不能够放下。这说明,我们其实还没有完全看破,还没有真正看破。或者说,还没有看破与我们想看破的东西相关联的一些因素。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系统。因此,我们为了放下,常常需要看破比我们预想的多得多的东西。

也许可以说:看破一个面,才能放下一个点。

在我的工作坊上,我常常会引导学员发现自己不自在的地方,面对自己的烦恼,发现自己没有放下的心结,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他看破。

一旦学员看破了他的问题,他就能够更容易更快地放下了,从而越来越自在。当然,放下也是一个需要下工夫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