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寻找教育规律
14792600000039

第39章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学习模式研究优秀课例

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 熊倩

课题名称: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小学生学习模式的研究

课题类别:北京市教育学会规划课题

课题组长:熊倩

研究时段:2001年7月—2005年7月

成果形式:优秀课例

内容提要: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构建网络环境下新型的课堂学与教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工具来检索各种信息,在查找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表达交流,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探究学习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搜集、分析信息,与他人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解决问题。基于网络环境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个别化、自我激发式的学习,整合知识,以自己适应的方式和步调来建构知识。专题网站学习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不间断的学习、提高、发展的过程。新型学与教模式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改变,使其具有丰富性、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网络教室 网站 学习模式

课题组成员:郝素梅 甘立军 周明霞 李玉山 赵强 齐新 李纲 赵东玲 赵颖 李胜玲 胡伟 唐云 王海涛 张烨 杨燕华 杨玉芬 尹素敏 李国瑞 史国静 陈新颖

一、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呈现给学习者的是众多的相关信息或信息资源的地址,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来检索各种信息,在查找过程中通过阅读、聆听、观察等方式感受信息,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把来自多个信息源上的信息组织起来,并把它们展示和表达出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自主探索和交流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自主结成学习小组,相互合作,围绕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通过集体的力量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享受到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独立探索问题、获取知识的乐趣。当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获得了合作技巧和社会技能。

基本操作程序:

《我爱三峡》一课,把让学生了解、欣赏三峡独特的景色作为重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峡,点击进入页面,进行阅读浏览”。学生既可以阅读课文加以理解,又可以在遇到困难时,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进行小组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

《九寨沟》一课,结合师生共同制作的“九寨沟网页”,为其优美的景物设计导游词。学生自主确定介绍主题,自愿结成合作小组,认真观赏图片影像,仔细阅读课文语言,调动已有知识储备,既分工又合作,围绕着“雪峰”、“湖泊”、“森林”、“瀑布”、“动物”等内容,设计出一篇篇富有个性的导游词,对九寨沟的向往、赞美、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亲身感悟到“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探究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呈现给学习者的是一个或多个问题或疑难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人们探索自然的过程,吸引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分析信息,并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将一些孤立的概念串联起来,建立假设,通过已有知识或实践,建立起这些知识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并验证假设,最后解决问题。

网络环境的任务探究学习模式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

《生物的启示》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科学常识课。课前,师生共同从互联网上下载仿生的实例,由教师将这些资料以网页的形式制成教学课件;课上,学生进行查找浏览。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讨论留言板,学生可以将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提供给其他同学,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同学解答难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课后,引导学生运用仿生得到的启发进行科学发明创造。在将近30分钟的自学讨论中,学生发言107条,突破了普通教学方式下无法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限制,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学生在教学讨论板中寻找教师、同学提供的教学资源,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教师提供的学习软件和信息,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通过人机交互把学习者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分析、推理、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发现知识的本质,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学生利用教师实时提供的资源、思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个别化、自我激发式的学习,整合知识,以自己适应的方式和步调来建构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

美术学科自制《北京的古塔》网络课件链接小组汇报、北京古塔、塔的结构、名塔欣赏、学生作品、我要留言六项内容,集图片、文字于一体,收录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学生通过网上欣赏查阅,扩大视野,自主获取信息,解决学习困难,满足学习需求;运用网上资源,结合自身的信息互动交流;运用神奇画家、水彩笔、油画棒、折纸、剪贴、油水分离等方法创作,充分表达对古塔的感受。

《神奇的音响世界》一课,首先引导学生从网络虚拟环境中体验、实践和感受,利用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的“音响素材库”,将大自然的声音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人手一机,自由操作,任意点击,犹如身临其境,尽情陶醉在其中。在学生自由欣赏、鉴别的基础上,以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汇报的方式,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音响,组成不同的乐章,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对音乐的感悟。

四、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网站学习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

由学校科学学科教师开发的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专题性学习网站——《科学少年网》(http://www。hczedu。dxedu。gov。cn/kxsn),真正实现了同时同地、同时异地、异时异地的自主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搭建了交流的平台。网上的科学论坛,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网上学习、答疑和互动的平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麋鹿》专题学习网站是以乡土教材为基础的自编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的阶梯,学生围绕主题查找到大量的学习信息。在学习的交流阶段,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的收获以Power Point等方式展示给他人,使交流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鲸》的专题网站分为“配有朗读的课文”、“小组合作学习”、“鲸的家族”和“百问百答”四个板块。另外还提供了其他两个鲸的专题学习网站的链接和到广域网学习使用的搜索引擎。充分利用专题知识网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以变换语态的方式,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语言,使常识性课文更富有语文色彩,从而实现语言、知识和精神在转换过程中再一次同构。

2004年9月,《网络环境下学与教模式的研究与实验》获第二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报告刊登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北京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集萃——共同的追求》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