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14799700000013

第13章 博大深邃的彩陶文化

一件距今4500年左右的彩陶钵,静静地躺在兰州市博物馆内。这是一件直颈平底敞口陶钵,细泥红陶让人能感觉出它出生时的温暖,钵口处有四组三角纹和一个粗线条的箭头纹,给人们透露出原始先民独特的审美目光。看得出来,古人制作时非常认真,整个陶钵也给人一种精美绝伦的感觉。这就是1976年在兰州市红古区红山大坪出土的彩陶钵,可以说是兰州出土彩陶的代表。

彩陶是甘肃人的骄傲,也是甘肃人的光荣。那些史前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古人生活的信息,也将古人的审美方式展现给了我们。位于彩陶文化的核心地区的兰州,也出土了大量的彩陶。人们常用绚烂多姿来形容兰州出土的彩陶丝毫不为过。研究表明,兰州的彩陶大部分为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家窑文化类型被学术界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因最早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发现而得名。马家窑文化从距今约5000年前延续到距今约4000年前。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类型的最大特色。马家窑文化比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制陶技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彩陶让人耳目一新。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大部分采用了泥条盘筑法成型,陶器的残片断口基本上呈现为橙黄色,非常漂亮。这类陶器外表打磨的非常细腻,可以看出4500年前,陶器的生产也出现了专业分工。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从出土的器形来看,集中了盆、钵、碗、瓶、罐、壶等;从陶器的图案来看,则绘有草叶、旋涡、波浪、圆点等纹饰。同时,出土的还有罐、瓮、甑、砂锅等素陶。1954年在临夏积石山三坪发现的彩陶瓮,其造型优美,花纹精细,被郭沫若称之为“彩陶王”。

兰州出土的彩陶告诉我们,早在五千年左右,人类就在这个地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年人们在兰州境内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主要是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从发现的地点来看,这些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庄浪河、阿干河等河流附近的台地上。尤其是庄浪河中下游西岸、大通河南北两岸和马衔山东南麓,从麻家寺起至小康营止,遗存分布尤其密集。可以这样说,远古时候,兰州地区的沿河流的二级、三级台地上密布着众多聚落。仅仅在黄河沿岸及湟水、庄浪河、大通河等地就已发现几十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它们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兰州市区附近已发现沙井驿、十里店、徐家湾、大沙坪、王保保城、白道沟坪、西固城、土门墩、彭家坪、牟家湾、西果园、青岗岔、龚家湾、兰工坪、四墩坪、华林坪、中山林、雁儿湾等几十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郊各县区则发现了永登的大沙沟、蒋家坪、杜家坪、团庄等,榆中的马家、白虎山等史前文化遗址。其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马空山、郭家湾、红山大坪、团庄、蒋家坪、李家坪、曹家嘴等遗址,这些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度达0.7米~3米,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好,是兰州地区史前时期的代表性遗存。其中的花寨子遗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乡水磨沟东岸第二台地上。它是1977年甘肃省博物馆与兰州市文化馆、七里河区文化馆共同发掘的,当时人们共清理墓葬49座,大部分为木棺墓。随葬品有石器、骨器、纺轮、装饰品和陶器等,出土赭石色颜料1块。其早期陶器接近马家窑类型,晚期向地巴坪式发展。这为研究兰州由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土谷台遗址位于兰州市红古区平安乡湟水北岸的二级台地,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分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类。其彩陶图案繁多,花纹鲜艳,盛行黑、红二彩,常见的有旋纹、四大圈纹、锯齿纹、菱形网纹、神人纹等,为揭示半山和马厂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白道沟坪遗址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道沟,此地高出河面60余米,属黄土高原的一个台地,由圆坪子、徐家坪和刘家坪三大坪组成。其墓葬主要集中在刘家坪。陶窑是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人们在此共清理陶窑12个,它们都是从地面向下挖制而成,上部呈方形,底部为锅底形,开一个火门,四面边缘上有高出15厘米~20厘米的土壁。由窑台、窑壁、通火孔、烧火门、火膛五个部分组成,窑上部开9个直孔,用以通火烧陶。火眼在窑箅上,共有九个眼,成三行排列。此外还发现了研磨颜料的石磨盘和高边分格的陶碟。而位于白塔山东约1公里处,元代王保保城遗址,则是首次发现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墓地。

辉煌过后,作为彩陶文化核心地区的兰州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彩陶的衰落时期。自齐家文化开始,整个彩陶文化开始衰落,因为更先进的生产工具金属出现了。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彩陶时期后,又逐渐进入青铜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