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14799700000022

第22章 黄河桥梁博物馆

黄河河口乡一带几乎成了桥梁的世界。在东西10公里长的黄河河面上,竟然汇聚了9座跨黄河的大桥。然而在1955年兰新铁路河口黄河大桥没有建成之前,整个兰州地区只有一座黄河铁桥。自从1955年河口黄河大桥修成之后,整个兰州黄河段就有了无数的桥子桥孙。

黄河穿城而过,构成了兰州一道美丽的风景,同时也将渡河的艰难留给了兰州人。只有住在河边的人才对桥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

现今兰州的桥非常多,仅是在黄河上的桥就有几十多座。有公路桥,也有铁路桥;有高速公路的跨河大桥,也有各个村镇修建的简易吊桥;有专门用来输送各种灰渣的跨河管道桥,也有为燃气过黄河架设的吊桥。

七里河黄河大桥、东岗黄河大桥、小茨沟黄河大桥、兰州西沙黄河大桥、新城黄河大桥、兰州雁滩黄河大桥、中山铁桥、兰州银滩黄河大桥、兰州小西湖黄河大桥……兰州的桥实在太多了,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多得让人目不暇接。

说起兰州人修桥的往事,则充满了艰辛。兰州南北两山对峙,黄河穿城而过。皋兰山绵延于城南,华林山雄居于城西,向来为关隘要津,交通重镇。在黄河上修一座桥,是几千年来兰州人向往的。但在古代,由于经济科技条件的制约,在黄河上修一座桥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只有在大规模的军事需要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才会投入人力物力修造浮桥。

为了解决过河问题,人们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修建黄河桥。有史料记载,黄河上最早的一座桥称为“飞桥”。据考证,这座桥位于炳灵寺峡谷处,始建于晋义熙元年(405年)至三年(407年)。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伏于此河上作“飞桥”。实际上这种飞桥就是伸臂木梁桥,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卧桥,之所以把它叫作飞桥是因为它比较高。

兰州地区的卧桥有好几座。解放前,在阿干河、兴隆山等地都有。阿干河的桥,就是人们所说的兰州握桥,它又名卧桥,在兰州旧城西,此桥全长27米,宽4.6米。桥上建廊屋,正中三间,左右斜下各四间。始建于唐代,历代均有重修,1952年拓建西津路时拆除。兴隆山的卧桥是一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最初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毁坏又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肃布政使岑春煊拨银重建。1981年,政府拨款进行改建。

浮桥是黄河上比较常见的种类,最出名的浮桥就是明朝初年修建的。据记载,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浮桥,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是今天临夏境内的安乡浮桥。据考证,安乡浮桥位于永靖炳灵寺东北十五里黄河南岸的安乡城和安乡关附近,即今天的临夏州永靖县俺哥集一带,故地现已被刘家峡水库淹没,这座桥是“熙宁六年(1073年)冬十月壬申……在黄河渡口置浮梁筑堡”。北宋时,临夏是北宋和西夏争夺的地区,由于当时河西走廊已经被西夏占据,因此,临洮、临夏成为当时的军事重地。显然修筑此桥的目的是用于军事。接下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夏,人们在修复金城关的同时,也在黄河上修筑了浮桥。

除了这些浮桥和伸臂木梁桥以外,黄河上还有冰桥。冰桥是黄河上的一个特色。冰桥顾名思义就是以冰为桥。这种冰桥一般在每年的十二月中旬形成。因而在古代,甚至在中山桥修好以后的若干年里,冬季自然形成的“冰桥”,仍然是兰州居民过河的首选。一般冰桥是这样形成的。冬天黄河中漂浮着一块块的巨大冰块,随着气温的继续降低,冰块之间逐渐相连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冰块。当一次寒流光临兰州之后,在呼啸的北风声中,冰块终于连成了冰桥,就在冰桥形成一瞬,黄河中的冰块会因碰撞而发出巨大的响声。冰桥形成后,住在河边的人们就会探路,看看冰桥能不能走人。探路者往往手中拿一根长长的横杆,以防掉到冰窟窿中,横杆起着保险杆的作用。

到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黄河兰州上游水电站的建成,兰州市区工厂的增多,兰州的水温、气温比50年代以前有了升高,冰桥也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到1994年,兰州有各种交通桥梁12座,如今又过了十多年,兰州的桥梁数量翻着跟头往上涨,现在已经达到20多座了。

桥连接了两岸,沟通了南北,在今天人们的眼中,桥是一种沟通的工具,也是一个大型的艺术品。如果把兰州称之为“黄河的桥梁博物馆”,相信每个人都会由衷的赞成。

名城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