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14799700000035

第35章 兰州有个明“十三陵”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开始屠戮功臣、改组国家中枢机构,同时又大封诸子为王,让他们“控要害,以分制海内”。从洪武二年开始(1369年)实行“诸王之制”,将二十三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其中有九位王被封到沿长城的要塞地区,分别是秦、晋、燕、代、肃、辽、庆、韩、谷等九王。

这些王不仅有非常优厚的俸禄,而且不少人拥有带兵的权力。尤其北方同蒙古族相邻的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按照明代制度,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在所封的23个王中,秦王、晋王、燕王、楚王、齐王等人均授以兵权。他们或屯兵于腹里,或驻防边塞要地,起着“立太子为天下本”、“用宗室以为天子屏藩”的战略作用。

被封在甘州(今张掖)的肃王朱是朱元璋的第十四个儿子,系妾妃所生,初封为汉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为肃王,王府起初设在张掖,建文元年(1399年)移至兰州。1399年肃王迁到兰州以后,由工部派员,在靠近黄河边的地方修建了规模庞大的肃王府,同时协助地方政府对兰州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以今中央广场为中心,修筑了周长6里200步的内城。

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生活,他们在兰州城内及其周边地区还修建了大量的生活设施。在南北两山上修建了不少庙宇、寺观、花园,金天观、白衣寺塔、铜接引佛等等都是历代肃王修建的。1643年,李自成部将贺锦攻破兰州,起义军杀入肃王府,王府大乱,王妃、仆从四处逃散,逃到北城上的王妃颜氏、赵氏二人触佛云楼内肃王诗碑而死。末代肃王朱识在护卫张鼎的背负之下,从水洞中逃出,在靖远他什堡被贺锦部属所获,后被送到西安,李自成下令处死末代肃王。而张鼎因为救主忠心,被释放回家。也有人说,贺锦攻破兰州以后,朱识藏到总兵官营内被郡人告发,后被杀于营中。

历代肃王共计传了九世十一王。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受封为肃王,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朱识被杀,历251年。其世系为:庄王朱、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定王朱弼桄、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宪王朱绅尧、末代肃王朱识。恭王朱贡长子朱真淤早卒,追封为靖王,定王弼桄嫡长子朱缙炯也是死于其父之前,追封为昭王。

那些身前享受荣华富贵的肃王们,在死后也都按照明政府规定的礼仪制度进行埋葬。

历代肃王中的绝大部分被葬在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的明肃王墓群,被人们称之为“十三陵”,类似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其实,按照规制,藩王的墓地只能称之为“墓”,不可以称为“陵”。然而,地方藩王终究不能同王室相比,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的肃王墓,不仅规模形制不能同十三陵相比,而且其文化内涵也远远逊于北京十三陵。

史料显示,榆中县来紫堡分别埋葬着肃庄王朱、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末代肃王朱识和宪王朱绅尧的妻子薛夫人。其他的两位肃王墓则不在此地,肃安王墓地在西郊的西圃子湾,肃宪王墓在西南二十里的周家山外。

肃王之所以选中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作为墓地,主要是因为这里“风水”比较好。民间传说,肃王也曾经选榆中新营王府井一带作为墓地,至今那里还被人们称之为背后,此地有个地名叫温家岔,犯了肃王忌讳,有“猪(朱)瘟”之意。后来选中定远营水岔沟温泉山,结果有煤层,怕老百姓开挖坏了风水。只好再选地方,最后选中了来紫堡乡黄家庄一带的平顶峰。

肃王墓群头枕“王冠”(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背后是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前面的苑川河非常富庶。尤其在明代这里生态环境还比较好,大量的水稻种植于苑川河的两岸,仿佛到了江南水乡一般,对于来自江南的肃王而言,有些回家的感觉。

按照《明史》记载,分封在各地的王,他们享受的待遇只比皇帝低一个等级。自然在埋葬时,也陪葬了不少器物,也正是有了陪葬物品,盗墓贼不断光顾肃王墓。现在,可以初步断定榆中来紫堡的肃王墓群大部分被盗,那些曾经准备供肃王们在天国享用的大批随葬品也不翼而飞。

尽管墓被盗了,但用青砖箍起来的墓室却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明肃王一号墓,成为研究肃王墓的标本。这座墓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平田整地时被挖开的,也是唯一一座被打开的墓。

这座墓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由前殿、中殿、后殿及左右配殿组成。地宫全部用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8厘米的青砖砌成,规整坚固。

历代肃王墓形制都一样,这不是有没有财力的问题。王一级的爵位,该修成什么样的墓,历朝历代都有规定,如果敢违制,就会有灭门之罪。

肃王墓的墓道口离地面约10米左右,顺斜坡进入地宫有三道大门五个墓室。据《兰州风物集》介绍,肃王墓内的情况是这样的:“第一道门是用整块陕西富平青条石凿成,每扇门高2.5米,宽2.2米,门轴直径24厘米,门楣用44厘米×19厘米的整块石条做成。第一墓室长6米,宽6米,顶高10米,呈拱形。第二道门为木制,高2.5米,宽2米,第二道墓室门完整,墓室长6.3米,宽3.3米,高约10米,此墓室左右各有一配殿,按明制规定,这儿应该是安放妃子的地方。通过宽约1.14米,高约1.9米,深约1.9米的券道,便可进入长6米,宽3米,高6米的配殿。第三道墓室粗大的石门轴被砸断,门扇倾斜,是安放灵柩的地方。墓室宽6.7米,长5.8米,顶高约12米,顶呈拱形,墓室三面壁上各有一圆拱形用来供放祭物的神龛,正面宽1.14米,高1.24米,深1.1米,左右龛宽均为0.97厘米,高0.97米,深1.1米。”

据考证这是第一代肃王朱的墓葬,肃王朱于明永乐十七年卒,王妃孙氏在永乐二十一年卒,后来两人被合葬于一处。

今天甘肃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在数百年前就是赫赫有名的肃王府。肃王府是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王府,从建文元年(1399年),朱迁到兰州以后,就开始大规模营建王府。

原先肃王府所在的位置是县衙所在地,建文二年(1400年)被改为王府以后,县衙就移到了城南。从历史记载来看,肃王府的大致范围是北到北城墙,东到东城墙,西到通渭路,南至张掖路。

对于王府的建设规范,明中央政府制定了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王城高2丈9尺,正殿高6尺9寸。整个肃王府四周的围墙长约1000多米,东、西、南三面各开一座门,其中南门是王府的正门,共有三道分别是: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进入承运门后,就是承运殿和存心殿,再往后走就是东、西王宫。王宫的东北面都为花园,统称为凝熙园。《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凝熙园俗名山子石,方广里许,园中蓄水成湖,垒石堆山,兰州方言中称假山为山子,因而这一带也成为了山子石。这里不仅有石山,而且还修建了雷祖殿、玉皇阁、斗母宫、栖云桥等建筑。

在数百年的历史岁月中,肃王府也是历尽沧桑,里面的建筑与当初大相径庭。清康熙五年(1666年)甘肃省成立,肃王府成了甘肃省巡抚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这里又成了陕甘总督衙门所在地。民国元年这里成了甘肃督军府。1949年8月26日以后,成为甘肃行政公署所在地,1950年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今天人们看到的省人民政府大门和中山堂,都是在肃王府遗迹上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