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14799700000039

第39章 金天观:陇上最大的道观

金天观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建筑群,位于兰州市七里河西津东路。由肃庄王兴建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占地54亩。现在大部分为工人文化宫所有。在历史上这一带古寺众多,历史悠久,唐有云峰寺,宋建九阳观,香火长盛不衰。

如今人们都是从西津路进入金天观,而在以前,人们都是从雷坛河新桥边的一个山门进入观内的。史料记载,昔日的金天观殿阁崇巍,回廊幽曲,松柏槐榆错杂遍布,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在这里举办雷坛庙会,热闹异常。

金天观名称的由来与阴阳五行有关。今天金天观处于兰州比较繁华的路段上,但是在明代,这里是城西,相对僻静,在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在修建之初,肃庄王认为,这一带山环水绕,如同仙人舞袖,所以将当时兰州城西的一个城门取名为袖川门。据碑刻记载“皋兰袖川外之金天观”为通省各寺观冠冕,可见金天观是甘肃最大的道观。过去金天观有四大建筑群:东有元坛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坛;西有英武祠;九阳山上有玉皇阁、老子殿;此外还有花园,园内叠石为山,称山字园。

金天观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通省各寺观冠冕,和肃王密切相关。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名叫孙碧云的武当道士,道行深厚,由肃庄王请来主持道观,并时常问道。金天观就是在这位高人的手上才异军突起,声名远播。对于金天观,兰州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就有孙碧云来兰州的故事: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神秘失踪。传说建文帝逃到兰州,当时肃王正在修建金天观,他便让建文帝躲藏在观内。有人从“金天”二字中获得线索认为,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观暗藏天子西去之意。于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年(1412年)下诏,让武当山著名道士孙碧云来兰州打探消息。当时,为了迎接孙碧云,肃王还专门修建了一座望仙桥。同时,开始修建雷坛,请孙碧云主持道场。据说,由于明肃王府和金天观之间暗通地道,因而建文帝的踪迹一直没有暴露。这些仅仅是兰州民间传说而已,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

金天观以唐代槐树、壁画、牡丹而闻名。人们形容这里宫殿高大巍峨,回廊连贯,汉柏唐槐,古木参天。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现存唐槐3株,最高的一株唐槐达20余米,胸径近3米。树龄120年以上的明清柏3株。金天观回廊中人们绘有《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子八十一化图》,据考证,这些壁画是建文帝时候画的。也有人说画于1406年,但缺乏更多的依据。这是一个道教圣迹图,可以和孔子圣迹图、佛教的佛陀故事相比。金天观山字园内广植牡丹等花卉,1956年建文化宫时改为牡丹池。

1956年,金天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并将市委院内原肃王府花园中的明肃王妃“碧血碑”,立于原二清殿西廊。80年代,将散落在观中的石碑树立在南院。碧血碑记载了一段传奇。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大顺军贺锦攻占兰州,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墙上的拂云楼,准备从北城墙上投黄河自尽。当时追兵迫近,颜氏扑向立于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其余妃嫔跳墙、自刎、上吊,全部殉难。后来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留下了一块碗大的血痕,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痕迹就非常明显。清末担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听说这件事情后,命人在墓前建烈妃祠,将碑移至墓旁,取《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意,称“碧血碑”,并题写对联“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

尽管金天观是陇上最大的道观,但是它的历史并不长。从目前史书记载的情况来看,兰州市内比较早的道观是玄妙观。玄妙观又名东华观,在兰州西城东大街,这是一处宋代所建的道观,虽在明清时也曾重修过,但始终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在民国年间东华观曾被改为医院,后来又被警察局所占据。据说重修后的玄妙观匾额乃是肃王所写,给人们留下影响最深的是玄妙观的木造嘛呢法轮,这个法轮共有三层,上面塑有九曜二十八宿,人们一推动法轮,这些星宿就会一一出现,设计非常的巧妙。除了玄妙观,兰州的白云观也非常有名,现在的白云观位于滨河中路南侧,面对兰州著名的风景名胜——白马浪,这里据说是吕洞宾渡黄河的地方。因为兰州没有供奉吕洞宾的道场,所以才在陕甘总督瑚松额的支持下修建,专门供奉吕洞宾,因而也被人们称之为吕祖庙。白云观如今剩下了大殿、钟亭、戏楼。依然静静地俯视着黄河的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