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14803200000019

第19章 超世拔俗的心灵“桃花源” 柳宗元《江雪》赏析

林兴宅

作者介绍

林兴宅,1941年生,福建德化人。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有著作《艺术魅力的探寻》、《文艺象征论》、《象征论文艺学导论》、《批评的实验》等出版。

推荐词

我们更应该注意这首诗千古传诵的事实。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的精神产品,一旦它被作家生产出来,就为公众所有。尽管我们必须对它的产生作出历史性的解释,但从欣赏的要求看,却主要是探寻魅力的根底,精妙的秘密,而加重心灵的叩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寒江独钓图,但它尺幅万里,展示的是一个多么寥廓的空间。让你的想象力飞奔吧:“千山”、“万径”是多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众鸟飞尽,自然界一片静悄悄。在这个世界里,人迹罕至,人间到处是寂寥,这里没有春天,没有欢乐,也没有音乐,没有生命,这是艾略特笔下的“荒原”!是《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所描写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景象。诗人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把读者的心灵抛进了空阔、静寂、死灭的宇宙洪荒之中,让人们体验世界末日的凄凉。正当我们心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一点闪烁的亮光在无边的荒原冉冉升起,我们快要死寂的灵魂得救了。“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诗人在惩罚了世俗的灵魂之后所给予的一点慰安。这是荒原上的春天,是冷峻里的温暖,是死灭后的生命,是静寂中的召唤。在这漫天大雪的静寂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孤舟蓑笠翁”的伟大生命,看到了“独钓寒江雪”的伟岸形象。是的,渔翁的存在显得多么寂寞孤单,但它却给人一种战风雪、抗严寒的力量,在这“千山”、“万径”的土地上,它无非是渺小的一点,但它却在这广漠的背景下孑然挺立,给读者留下了崇高的印象。正是它,使我们的感情得到一次荡涤,使我们的灵魂迈向人格的峰巅。

毫无疑问,柳宗元为我们提供的是一幅自然景物图,但是,当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境界以后,我们却看到了诗人完全敞开的心灵,看到诗人灵魂的颤动。这时,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情感信息,这种情感信息概括起来就是遗世独立的情趣。不是吗?诗人铺展了如此广阔的空间,诗人摄下了雪漫江边的特写,让渔翁垂杆钓雪。这一切,不正是为了表现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吗?在这里,虽然冷寂却不绝望,虽然孤独却不悲观,这里不是诗人灵魂的地狱,而是诗人向往超世拔俗的灵魂的桃花源。

应当承认,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后的特殊感受的产物,这是带有他的时代和阶级的痕迹的。但我们更应该注意这首诗千古传诵的事实。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的精神产品,一旦它被作家生产出来,就为公众所有,尽管我们必须对它的产生作出历史性的解释,但从欣赏的要求看,却主要是探寻魅力的根底、精妙的秘密,而加重心灵的叩击。“江雪”一诗常常成为画家的题材,更是后世文人出口成诵的名篇。难道他们向往那里面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冷寂世界吗?难道他们羡慕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处境吗?不,显然不是,而是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趣在激荡着后世读者的心。诗中展示的空阔静寂的世界图景隐含着某些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念,而那“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则是中国读者的民族心理的补偿。《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解”有这样两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这是佛、老思想对人生的理解,而《江雪》中的世界正是它的反面,历史上有多少失意知识分子在经历一番仕途凶险之后,都厌倦了,看破了,站在超世拔俗的云头,俯瞰现实的生活,把人世看成是熙熙攘攘的戏场。而戏总有散场的时候,散场之后便是一片虚空,这不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世界吗?这个世界就成了他们对人生大彻大悟的禅境,他们便在这虚无缥缈的禅境里做着遗世脱俗的幻梦。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多么渴望着生命的“绿洲”,而“独钓寒江雪”就是在他们眼前闪烁的海市蜃楼。现实社会充满着美德与罪恶、苦难与欢乐,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像“独钓寒江雪”那样静寂的境界确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但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人格的独立不羁,意志的桀骜伟岸。对于那些苦难而又懦弱的人们,这无疑是一种心理的补偿。鲁迅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奴性心理作过精辟的剖析:无特操,缺乏独立人格,就是民族心理的一个表现。而“独钓寒江雪”的形象正是这种无特操的民族性格的反面。愚弱的国民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了奴性心理的劣根性。但他们的独立人格只是带上层层镣铐,却没有泯灭。因此,《江雪》一诗所表现的遗世独立的情趣,在封建时代的愚弱国民的心灵里,无疑是燃起了一盏人性的灯火。

很清楚,《江雪》一诗是诗人虚拟出来的超现实的世界,它是现实生活的反面,却又是人性的正面,它是诗人对社会的消极抗议,同时又是诗人对愚弱国民的积极引导。在这里,积极与消极竟是有机的组合,不可分割。总之,《江雪》一诗既是落拓不羁的知识分子心灵的桃花源,又是企图超脱俗世纷扰、保持人格独立的人性的烛光,这既是一次逃遁,又是一次挣扎。也许,正是这种奇异的对立力量的平衡,成了疗救那些进退维谷的士人们的灵魂的一帖万灵药方吧!

谈到这里,我们便会发现这四句二十个字竟是一个解释不尽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凝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感受,而且蕴藏着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伦理的以及哲学的丰富内涵,而这一切都是在字面之外的无言之言。这二十个字的信息载体,承载着多么巨大的信息量啊!我们完全可以套用古文论中的那句话,叫“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江雪》一诗艺术表现的秘密又在哪里呢?

从诗人的构思轨迹来看,“千山鸟飞”和“万径人踪”构成了无限延伸的隐喻世界,暗示大自然的喧闹和人世的纷争,其精炼、概括的程度是很不平凡的。对此,诗人用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的否定性词语加以摧毁,以示斩断之意,其决绝的态度表现得无以复加。然后诗人就推出渔翁的意象,占据广漠画面的中心,又用一个“孤”字和一个“独”字与“绝”字“灭”字相呼应,把孑然独立的气氛制造得非常浓烈,诗人就构筑了一个融情入景、富有丰富暗示性的象征境界,永远地释放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在这里,诗人采用了三种艺术方法来增大诗的信息值。

首先是选用具有定型指意的意象。诗中占据画面中心的是渔翁意象。在中国的象征文学里,渔翁经常是被歌咏的对象而获得了定型指意。自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遭遇到第一个文献可征的渔父以后,渔翁便确切变成了“淡泊落拓”的象征。《江雪》一诗以突出地位塑造了渔翁的形象,便使它具有明显的象征性质,能够激发读者的定向联想。

其次是情感的对比表现。如果我们细细揣摩,就可以发现,整首诗的内容是建筑在巨大的比照上的,它把“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放到“千山”、“万径”所暗示的广阔自然和社会背景上来表现,形成强烈的比照。在这个巨大的画面中,包含着多重的对比性:一是众与寡的对比,用“千”、“万”这样的复数反衬“孤”、“独”这样的单数,从而突出“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高自许。二是“闹”与“寂”的对比,“千山鸟飞”、“万径人踪”,这是多么生动热闹的世界图景,但这一切都“绝”了“灭”了。归于虚无,化为沉寂,这种转化所构成的对比衬托出诗人经历人世纷扰之后寻求超脱、复归宁静的旨趣。三是冷与热的对比。渔翁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大雪覆盖、没有生命活动的酷寒世界,但在这个世界里,渔翁却不畏严寒,孤舟独钓,支撑着他的无疑是内在生命的巨大热力,这种冷与热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保持人格独立的情操。总之,《江雪》一诗所蕴涵的多重对比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孤独、超脱、自傲的复杂思想感情,这种同时反衬的手法,构成尖锐冲突的情境,能够使读者产生心灵的撞击,具有强烈的美感效果。

第三是结构的层进聚焦。也就是说这首诗结构的处理方法有点类似于现代电影的镜头推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一个远镜头,然后慢慢摇近,出现孤舟,再推进,出现孤舟中的渔翁,最后镜头对准“独钓”的形象,形成了一个大特写。这样的处理方法能够把读者的审美注意由远而近、由大至小地集中到孤舟独钓的形象上。表面看来,诗的境界越缩越小,实际上渔翁的形象在读者心灵中所占的位置却越来越大。它不仅占据了画面的中心,而且占据了读者的整个心灵。诗人在诗中否定了“千山鸟飞”、“万径人踪”,肯定了“孤舟独钓”,他的目标是突出塑造这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以表现他的遗世独立的意趣。这样的结构处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诗人的创作意图。

(发表于《名作欣赏》1985年第4期:超世拔俗的心灵的“桃花源”——柳宗元《江雪》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