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兴宅
推荐词
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诗人超脱的心境,一种东方式的禅悟。诗人企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大自然的律动里,领略大自然的情趣,获得无所关心的满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写诗人经过一夜酣睡之后对春晓的所闻所想。第一句说明他一夜酣睡,不觉天已大亮;第二句写他醒来后听觉的感受——啼鸟声;第三句写他昨夜睡梦中听觉的记忆——风雨声。二、三两句虚实相生,构成一个美妙而又缥缈的大自然音乐世界。最后一句是诗人对春晓的意识反应,他淡淡地自我问道:“花落知多少?”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变动不居的顿悟。而这顿悟则是在不经意的联想中获得的,它不是出于对人间的强烈关心,而是对大自然的淡漠的发现。因此,《春晓》一诗与其说是伤春的感慨,毋宁说是无所关心的觉醒。
中国旧诗中描写春天的诗真是汗牛充栋,赏春、惜春、伤春……应有尽有。它们充满着春天迷人景色的描摹和强烈的情绪色彩。但《春晓》一诗写春天却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它所提供的主要是听觉形象,构成依稀隐约、淡远朦胧的美学境界,它给人的感受更多的是空灵的美感。其次,诗中的感情色彩非常淡薄,淡到几乎等于无。但淡薄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态度,是对社会人生漠不关心的超脱,是看破红尘的疏淡心情的表现。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诗人超脱的心境,一种东方式的禅悟。也就是诗人企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大自然的律动里,领略大自然的情趣,获得无所关心的满足。因而,诗人借大自然的春晓来表现他的心境,用自己的听觉表象建造自我陶醉的逃路。诗中充满着超脱、宁静的意趣。
我们懂得了这首诗的主旨以后,那么对它的内容就可以有新的理解了。“春眠不觉晓”,这对那些白天里奔波劳碌的人来说,是多么舒适的享受啊!但为什么能得到这样的享受呢?这说明诗人已经超脱了现实生活的痛苦,尽情接受春天的抚慰,让心灵平静地休息。假如诗人的心中整日萦怀的是眼前的功名利禄,他怎能得到灵魂的休息而尝到“春眠不觉晓”的生活乐趣呢?很明显,诗的第一句对全诗主旨的表现起了定音的作用。接着描写诗人一觉醒来后听到悦耳的鸟啼声。这种大自然的美妙音乐好像在欢迎他从梦的世界回到现实的世界。他聚精会神地谛听春天的声音。这时,人世的喧闹声在这大自然的音乐中消逝了、忘却了。自己的心灵完全沉入大自然的律动里、领略大自然的美妙。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啊!于是,诗人忆起依稀在耳的“夜来风雨声”。春天的微风细雨所发出的声音也是大自然的美妙音乐,仿佛在为诗人灵魂的休息伴奏催眠。这二、三两句是诗人听觉的联觉现象,情绪色调不可能是相反的。因此,这里的风雨声并不会引起风刀雨箭那样凌厉凄冷的气氛的联想,相反,它们共同构成大自然美妙音乐的虚实共生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恬静、优美的音符弥漫着诗人醒前觉后的心灵,也把读者引入一个超脱人世纷扰的境界。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用大自然的喧闹反衬了心灵的宁静。啼鸟声、风雨声,都是大自然的喧闹声。然而,只有摆脱了人生的喧闹,才能倾听到大自然的喧闹。因此,能从大自然的喧闹声中感受到美的人,不正证明他心灵的宁静吗?诗人在这种美妙的大自然音乐世界里,他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关心。“花落知多少”的发问,既是问人,也是自问。然而他不深究,也不究人。只是诗人在沉醉大自然的音乐世界中的瞬间感念,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变动不居的顿悟。诗人完全忘却俗世的痛苦,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诗人又巧妙地用对大自然变化的关心来反衬对世事的不关心。试想想,一个一心想着功名利禄的人能够关心大自然花开花落的微小变化吗?只有超脱了世俗的功利获得心灵宁静的人才能真正与大自然取得和谐。总之,二、三、四三句是用两个相反的旋律来加强第一句对全诗主旨的定音。我们只有把这短短的四句诗看成一个整体,让我们的审美注意沉入诗中的意境,细细揣摩诗中透露的诗人的心境,才能看到诗的真正旨趣。
佛教主张“从自我在宇宙中流逝经历的对立中解脱出来,看到自我遁入宇宙之中,或者和绝对的统一”。诗人在经历了仕途失意之后,转而向往佛家的理想境界。《春眠》一诗表现的正是这种思想。叔本华说过:“生命意志的否定经常总是从意志的清静剂中产生的,而这清静剂就是对于意志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本上的虚无性的认识……没有彻底的意志的否定,真正的得救,从生命和痛苦中得到的解脱,都是不能想象的。”这一段话对我们理解《春晓》一诗的思想也是很有帮助的。《春晓》一诗正是诗人苦心炮制出来的自我意志否定的清静剂。
这样说来这首诗的思想是消极的了?是的。这是诗人对现实矛盾的消极态度的表现。但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诗人在表现他对现实的消极态度时,却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审美境界。使人们从诗中获得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从而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的超越感的象征。
确实,啼鸟声、风雨声,正是人类的一种良好的催眠剂。据说日本发明了一种枕头,它能模拟下雨的声音,代替安眠药而起到良好的催眠作用。苏联黑海之滨的阿扎里亚疗养院,医生们让神经衰弱病人听鸟语啁啾的录音,而治好了他们的病。这是现代科学的成就,但古代的诗人早就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音乐对人类心灵的抚慰作用了。春天的微风细雨、鸟语花香,构成一种宁静、舒适、优美的境界,使古人劳碌、苦难的心灵获得某种程度的解脱、超升。俗语说“难得浮生半日闲”,那些经历了大半生宦海浮沉、人世倥偬的人,是多么向往灵魂的休息,需要大自然的抚慰啊!而“春眠不觉晓”的吟咏,不正是为这些人提供一支心灵的摇篮曲吗?当我们闭目潜心地反复吟咏这首诗,想象诗中那隐约、淡远的境界时,我们便会昏昏欲睡,进入半睡眠的状态,而获得一种无所关心的满足。康德说过:“无关心的满足就是美的。”《春晓》给人的就是这种无所关心的审美愉悦。这就是《春晓》一诗千古流传的深刻原因。
(发表于《名作欣赏》1985年第5期:超脱、宁静的意趣——孟浩然《春晓》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