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4803900000045

第45章 承担点家务

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舍不得让他们做家务,等到孩子长大了,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承担点家务的时候,才开始指挥、吆喝孩子做这做那,结果发现孩子不愿意参与家务。追根究底就是没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

刚和父母吃完饭的小雨急于想找点事情来做,以表示自己高兴的心情,于是跟妈妈说:“妈妈,我来帮你洗碗吧。”妈妈劳累了一天,听到小雨能主动提出洗碗,当然很高兴:“好啊!可是有一条,你今天洗碗了,以后的碗可都要归你洗了。”小雨兴趣来了,并没有考虑妈妈话中“以后”两个字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她毫不犹豫答道:“没有问题!”

小雨虽然已经看妈妈洗碗很多次了,但是真正自己动起手来还是第一次,一不小心,手一滑,碗就落到水池边上的水泥台上,碎了。小雨吓得差点哭了出来,一直说:“对不起!”一直在一旁关注小雨的妈妈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毕竟这是女儿第一次洗碗,她只是鼓励小雨说:“没关系!小雨,你做得很好,继续!第一次,谁都一样,关键要逐步掌握要领,集中注意力。”妈妈的鼓励使小雨重新振作起来。

小雨洗碗次数多了,渐渐熟练起来,甚至闭上眼睛也可以把碗洗得很干净,但是洗碗的那股新鲜劲和耐心也逐渐消磨殆尽。

终于有一天,小雨向妈妈撒娇:“妈妈,今天我不想洗了!”

“随你的便,但是可别忘了你答应过妈妈什么。”

“可是还有没用过的碗,我明天洗行吗?”

“洗碗是你的事,你自己决定吧!”

“洗碗没劲,妈,我换个活干干吧!”

“不行!干完再说。而且你答应过的事,就一定要做好,这是你的责任。”妈妈这次回答得很严肃。

小雨的招都使尽了,妈妈还是没有半点要松口的意思,于是小雨开始罢工了。而爸爸妈妈依然像往常一样只管煮饭,洗碗的事就交给小雨。几天过去了,厨房的碗堆了半尺高,筷子也掉到地上了,可爸爸妈妈稳坐钓鱼台,没有碗就等着好了,反正一时半会也饿不坏。小雨终于发现自己的罢工行动无效,只好继续干自己的洗碗活儿。

如果换作其他父母,很可能在孩子再三撒娇之下,自己做出让步,把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又打回原型了。可是小雨的妈妈通过斩钉截铁地要求孩子坚持洗碗这件事,让孩子养成了做家务的好习惯,并从中体会了做人要有责任感的道理。有人统计,我国中小学生中有78%的没有煮过饭,也不会煮饭;有72%的没有洗过衣服,也不会洗衣服。要改变这种状况,父母必须要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劳动。国内有人调查发现:在家常常做家务劳动的孩子,心理问题较少,学习自觉性和责任感较强。孩子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孩子的观察、注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意等能力的发展。所以,让孩子承担点家务,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头脑体操”。

孩子学会做家务,既能让大人省心省时省力,又能对孩子自身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听起来是件一举两得的美事,可想要让它变为现实,的确需要足够的耐心、时间,当然还得有适宜而巧妙的方法。

第一招:“自己来”,依孩子年龄做家务。

对于孩子来说,“家务”的范围并不是和大人所想的家务范围一样,而是还包括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例如,吃饭时可以给孩子一个大小合适的勺子,开饭时先给孩子盛一碗,鼓励孩子“自己吃”,想吃什么菜就自己取;煮好的鸡蛋别忙着帮他剥好,鼓励他自己设法剥蛋壳;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叠被子、打扫自己房间等……如果父母未能在孩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承担家务能力,孩子将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人格的发展上也会出现问题。

要尽早教育。一般说来,1岁以前的婴儿,可以让他自己拿汤匙吃饭,拿拖鞋或递物品给大人,收集垃圾、把衣服、玩具放进篮子里等;两岁的幼儿可以让他擦桌子、练习洗自己用过的盘子、杯子,在限定的空间范围内扫地、擦地板,或将同样式、同颜色衣服叠好放在一起、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内等;3岁的孩子可以训练其将用过的毛巾、牙刷挂好、放整齐,清理自己吃完饭后的桌面;4至5岁的孩子能理解一些简单指令,做些跑腿活、整理玩具、穿衣、收拾用过的碗盘等家务;7岁的孩子已能担当起家庭的职责,父母可安排孩子干些能出色完成的活儿,如倒垃圾、打扫房间、洗碗盘等……但要注意,不应该要求孩子去干过于复杂的活儿,以免孩子无法完成,丧失信心。

要有实事求是的标准。成人干家务活当然比小孩强得多,但要避免包办代替。父母可提供指导意见,但不要急于制止孩子干活。如果孩子一定要按自己的意志从事,父母也不必横加干涉。当孩子干事不尽力时,父母就可坚持要他认真重做一遍,并可给他制定一个适当的标准,绝不要责骂不休。

干家务活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干太多的活儿,使孩子疲劳不堪,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和身心健康。

第二招:“帮帮我”,满足孩子的社会情感。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孩子和成年人都有一种连接他人的愿望——在与他人的相互合作中,履行自己的职责,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社会感情每个人生而有之。而孩子由于生理上的不成熟,需要得到成人的照顾,当孩子和成人形成了紧密依恋的情感之后,他们常常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自己依恋的成人高兴,进而使成人更喜欢自己。所以,当孩子能够稳当地走路之后就可以向他们发出“帮帮我”的邀请,这时孩子不仅不会拒绝,反而会非常高兴地接受。

比如,下班回到家,邀请孩子“宝贝,帮爸爸把拖鞋拿过来”;在厨房择菜时,邀请孩子“宝贝,帮妈妈拿个小板凳吧”,孩子会乐颠颠地跑去完成任务。如果父母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或称赞作为回报,那他们就会感到无上的光荣。

第三招:“一起做”,改变孩子懒惰的坏习惯。

道德取向上,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是最利己者,要想让他们懂得利他,父母就必须引导孩子看到在利他行为中会有利己的成分。所以,对于五六岁的孩子,在他大部分事情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时,就应该也是他承担一些公共家务的时候了,如拿报纸、倒垃圾、晾晒和收取衣服、准备晚餐等等,当成人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别忘了叫上孩子“一起做”,而不是“一边玩去”。如果孩子不愿意做,那么父母可以这样分析给孩子听:如果你来帮忙做这些家务,那么大人就可以省下做这些事情的时间,更多地陪你玩;反之,你就只有等大人将所有的事情做完。这就是“帮人等于是帮自己”的道理最直观的体现,也就是让孩子知道有一种使大家都满意的“双赢”的结局。对于那些极少做家务的孩子,父母可以从现在开始陪孩子做四件简单的家务事:

和孩子一起打扫卫生。孩子的房间要让孩子自己整理,父母要孩子与自己一同拖地、打扫、擦桌子和去墙灰。

和孩子一起进厨房。父母和孩子一起择菜、洗菜、切菜;通过手把手指导,教孩子学会淘米,煮饭,能烹饪简单的家常菜。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和孩子一起洗衣服。主要在双休日,父母洗衣服时把孩子带着,并指导如何动手操作,可以教孩子先洗小件衣服,然后再洗大件衣服。

和孩子一起买菜。双休日父母可以带大一点的孩子到菜市场上一同买菜,钱可以放在孩子身上,教他跟菜主讨价还价,并能识别蔬菜的好坏。这样做,能让孩子学会正确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还能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知识。

第四招:“看妈妈”,做家务的同时获得知识。

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做“真正的”家务了,帮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摘菜、剥豆、掐尖等就非常适合孩子做。父母可以先在地上铺一张报纸或塑料布,将要整理的菜、盛菜篓、垃圾袋井然有序地摆放好,然后卷起袖子边示范,边用简洁的语句进行补充说明,主要是交代重点、难点和几个步骤,这样的示范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做家务也需要动脑筋。接下来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做,因为做家务是“百见不如一做”的事。在孩子动手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孩子刚才听懂了什么,没注意到什么,而这些其实都反映了孩子的学习风格和方式,父母可以及时地给予指导。

再大些的孩子就可以让他接触刀具了,当然刀口不能太锋利。父母可以先示范“滚刀块”,这种技术要求不高,边切边强调“主刀手”与“辅助手”的位置关系,然后将刀刃朝里放好,鼓励孩子来试试,他会感到非常兴奋。西红柿、冬瓜、土豆等是合适的原材料。

还有,通过让孩子一起参与从择菜到洗菜的过程,让孩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经过这些步骤才能食用,从学习中教导孩子做家务;通过父母让孩子一起参与洗米、煮饭,告诉孩子舀量,洗米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这水除洗米外还可以留着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让孩子除了参与家务外,还能教育孩子节约概念……总之,父母可以利用家务活中各个细节,让孩子不断增长一些生活常识。

第五招:“听指令”,从指导到独立完成。

具有一定家务经验的孩子,再学习做新家务时,成人就不必示范了,可改为口头上的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孩子“听”的能力,又给他留出了自己做选择的空间。如家中养了小金鱼,每天换水的事情自然是交给孩子去做了。在没有鱼捞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够不使小金鱼受伤,又能将它们倒腾两次后放回盛装了干净水的鱼缸呢?对孩子来说这是个难题。这时,父母就可以发口头指示:先把洗脸池洗干净,塞上塞子;再把鱼缸里的水和鱼一同倒进洗脸池;洗鱼缸;将洗脸池里的塞子拔了放走脏水,然后再塞上塞子注满水;用鱼网捞出小金鱼,倒入足够的水。当然,做指导时不必面面俱到,在孩子实在做不出来的时候给点提示即可。这样,孩子在下一次做类似的家务时,就可以依此类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