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世心理误区你怎样跨越
14805400000003

第3章 怎样化解你的“考研情结”

马老师:您好!我现在心里很乱,不知怎样表达我的困惑,我的信可能很乱。

我是一个大四的学生,就要毕业了。但我并不想这么早就找工作,想报考研究生。可是,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虽然在别人眼里这个专业很热,我却有一种无法化解的物理情结。我当初高考时报的是物理专业,没有被录取,现在的专业是调配过来的。因此,我要改变现在的命运,准备报考理论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我已经开始准备,有些课程开始自学。但是,凭这样的自学与专业毕业生相比是没有竞争力的。许多同学劝我考本专业的,我还真的动摇过。因为实力才是最重要的。还有,我的家境并不富裕。基于此,我又打算先工作一两年再考研。可是听说以前许多像我这样打算的人,步入社会后就意志消沉了。我真怕自己那样。还有,我的行为有点“另类”,这意味着孤立无援。如果困难太多,我是否能够坚持就是一个未知数了。也许您说我意志不坚定。可我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不可能总是想着考研。在这个时代,那些古典的艰苦朴素的理论已经不适用了,在奋斗的同时还要生活得好。这又要求我必须尽快考上研究生。我总是给自己鼓励:你对物理的理解很好,你能行,相信自己,前进吧!但是,一个跨专业的人在专业人群里有多大竞争力很难说。

面对选择我该怎么办?工作,还是考研?本专业,还是外专业?家庭社会的现实和我的另类的发展计划,纠缠在一起,我现在快要疯了,这是世界太复杂了,太可怕了!真害怕这样下去会出现什么严重的心理问题,那样我就全完了。救救我!

渴望帮助的年轻人郑海山郑海山同学:你好!你的来信的确文路很乱,马老师知道这是因为你的心很乱。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值得赞同。20多岁的小伙子了,这么一个问题就“快要疯了”,就“太可怕了”,那么,不论工作还是考研,都难以设想你怎样面对未来的生活道路。所以,马老师要说,你先少安毋躁,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以便做出理性的选择。

你的心所以如此混乱,依马老师看,与其说是“物理情结”,不如叫作“考研情结”。幸而最后你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概括:第一,毕业先工作还是先考研;第二,如果考研考本专业还是外专业。这的确是不少将要毕业的年轻朋友们面临的选择或者叫作“考研情结”。应该怎样面对这样的选择化解考研情结呢?

我们先来谈你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考研考本专业还是外专业。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现实中,确有跨专业考研而成功的实例。但是,毋庸讳言,一般来说跨专业总不如本专业更有竞争力。更何况你刚刚开始准备外专业的课程,这与你已经学了四年的本专业课程,哪个更有优势,不是明摆着吗?对此,你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几乎是无需讨论的。重要的是,你所以考研,很大程度上是高考时专业不如愿留下的一个“情结”,为此而考研就是一种意气用事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每个人从事了怎样的专业,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既有个人的主观努力,也有客观现实的制约,就是说,一切都是随缘的,不是可以妄为的。比如马老师现在做心理咨询工作,就绝非年轻时设定的,而是社会的个人的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把握好现实,把握好自己,做什么都一样可以拥有成功的人生。你说是吗?何必为当年的一个专业不如人意,而耿耿于怀,而对考研意气用事?

这样说来,就不是考研考什么专业的问题,根本上是先工作还是先考研的问题了。那么,究竟是先工作好,还是先考研好?

我们来不妨来看看如今毕业生考研的动机。

不用说,社会需要有人去考研,不少毕业生考研也是理性的选择。但是必须看到,不少毕业生考研的动机存在偏差。其一,有的毕业生考研,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层次。就是你说的“生活得好”。事实是否能够如愿呢?就人才培养目标说,研究生毕业后本应要去做研究工作。而就社会需求说,社会需要的更多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就我国目前人才市场的现实情况看,研究生供大于求。就是说,就业的现实是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研究生,研究生就业前景并不是多么乐观,更不是研究生毕业就什么都有了。而且,由于研究生对就业自我期望过高,高不成低不就,结果有些反而没有本科生好就业。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生活已经不是新闻。这样的考研动机缺乏现实性,可以叫作盲目心态。其二,有些毕业生一直从来没有走出校门,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面对社会感到一片茫然,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不敢承当自己本已应该承当的责任。于是,把考研作为退守校园逃避社会的出路。且不说社会责任,有些毕业生不管父母多么艰辛,不问自己有无实力,一味考研就是这种情况。这样的考研动机显然是逃避现实生活,是一种退缩心态的表现。其三,还有的毕业生面对这样的重大人生选择,意气用事,简单幼稚,甚至仅仅是一种执拗,而置现实情况于不顾。这是幼稚心态的表现。

就你的情况说,扪心自问,你的所谓“另类”发展计划,是否存在上面的种种心态?也许,正是由于你意识到了这些心态的存在,才犹豫不决。因为你隐隐地感觉到选择考研有很大的盲目性。你的“家境并不富裕”,你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不可能总是想着考研”,就是说,家里需要你,父母需要你,需要你承当责任,因此,你才“打算先工作”。这是你理性的一面,是值得肯定的。理性的选择才是智慧的选择。

有一点你说得很对,那就是步入社会后很可能不再坚持考研。事实上,许多人工作之后,确实消磨了考研的热情。但,这不是说明意志的薄弱,而是恰恰说明他们人格的成熟。他们不再头脑发热,而选择了现实的生活。

那么,究竟你是该先工作还是先考研?马老师感觉上面的沟通你本来比较清楚,你只是面临动机的冲突,左右为难。你该怎样解决动机的冲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动机常常较为复杂,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动机起作用的。当这些动机不能同时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产生了动机的冲突。其中一种叫作双趋冲突,就是既想得到这个,又想得到那个,两样都想要,所谓鱼和熊掌想兼得。你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现实就是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时候是不多的,我们面对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常常不能同时拥有。既然美好的东西不可能都得到,怎么办?必须有所放弃。有时候放弃某些美好的东西,不仅会带来许多现实的好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意味着我们人格的成熟。

现在你知道了你只是需要放弃。一面是考研,一面是工作,到底该放弃什么?心理咨询师不能替人做决定,大主意还得自己拿。再说,这样的选择过程,也许是一种人格的催熟过程呢。相信你会有成熟的选择。祝福你!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高职生,你也一样收获成功高职,在不少人的眼中还有严重的偏见。常常有年轻人因为自己是高职生,而找不到感觉,而陷入困扰。你听:从重点高中毕业后,我考到了这个破学校——一所高职校。我一直不承认自己是个大学生,高职就是高职,对大学生这个称号自己受之有愧。因此,如果是刚到这的时候,决不会用这样的信纸给您写信,我不愿意看到这上面印着的这个学校的校名。后来,我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决定用忙碌的生活充实自己。于是,我参加了各种学生社团,推荐自己做班委,申请入党,参加主持人、球类等各种比赛,在学习方面不允许自己成绩掉下来……可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发现我错了,努力了半天结果是,班委没当成,主持人和球类比赛失败,入党当然更是茫然,唯一可以自慰的成绩也没有被大家认可,大家眼里成绩好的同学中并没有我。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却从未遇见伯乐。我对自己已经失望透顶,对学校也不抱多大希望了。因为在这里不允许这,不允许那。我觉得我好可怜。可这些我又不能和同学讲。对他们说我竞赛失败不服气,他们会笑我的。他们觉得失败很正常,可我总觉得这样我永远也不会被人重视,班内活动,我总觉得他们不会考虑到我。是我想的太多,太多疑吗?除此,我还烦家里人,他们总让我休假的时候去姐姐家。每次去他们就会唠唠叨叨。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可是我心烦。学校不如意,回家也不顺心,有时我真怀疑是自己的心理有问题。马老师,请您帮助我!

但愿我们的交流对他以及更多的年轻人有所帮助。我的复信如下:读过你的来信,马老师简直为你庆幸了。真的,尽管你有很多的烦恼和困扰,但是,马老师高兴地看到,你已经开始“怀疑是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没错,你的确是心理出了问题。那么,你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让我们来一起看看。

你为什么有那么多烦恼和困扰?是因为你不满意自己。

从来信开头“破学校”中的一个“破”字,从你不肯用标有学校名字的信纸,看出你对考入高职校是多么失望。再加上家人的唠唠叨叨又让你那么心烦,同学的不重视又让你那么不高兴。表面看来,这都是你对生活的不满意。但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大凡对生活不满意的人,都是不满意自己。你是不满意学校吗?是不满意家人吗?是不满意同学吗?都不是,你是不满意自己:我考进了这么一所“破”学校,该是个多么失败的人。但是你自己并不清楚这一点。这是因为你在潜意识里运用了心理防卫机制,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把对自己的不满转为对别人对生活的不满,把不满意自己转换成别人不满意你。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作用”。这样可以减轻一些内心的压力。但是,并不能真正化解心理困扰。

你为什么不满意自己?是因为你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怀有盲目的过高期望。你从重点高中考进现在这所“破”学校,让你体验到安全感的缺乏。这种缺乏需要补偿,通过什么途径补偿呢?追求完美便是让安全感得到保护的一个途径。你“参加了各种学生社团,推荐自己做班委,申请入党,参加主持人、球类等各种比赛,在学习方面不允许自己成绩掉下来”,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想维护自己一个“千里马”的光辉形象。但是,给自己设立目标不顾现实,必然让自己感到失望。失望让你的心空更加没有了阳光,让你对生活对自己的体验更加消极,情绪更加消沉。

你能主动求询,实在是可喜的自救的开始。接下来你该怎样拯救自己的心灵?

首先学会转换视角,你就会接纳这所学校。

心理学告诉我们,决定人的情绪积极还是消极的,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理解。考入怎样的学校,对于一个人成才确实有很大的作用。但人的成才与否绝不是由一个什么学校就简单决定的。你一定也知道,古今中外没有多么好的学历而成才者的故事并非绝无仅有。这道理马老师不想多讲。马老师特别想说的是,考进一所高职,难免让人萌生失落感。但是,换个角度看,你会有新的体验。不管怎样的原因,以考入高职的分数,如果非要去重点本科或名牌大学,那么面对更强的竞争对象,岂不是更让你与“千里马”无缘了?等待你的很可能是对自己更大的失望。而在这里,也许正好是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一个恰当的环境呢。想想看,之所以你敢说自己事“千里马”,还不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况且,对过去的成败得失有所反思之后,会帮助你找到前进的方向。当你持之以恒的奋斗之后,你会以自身证实:高职生一样能够成功。

再有是学会接纳自我,你就会稳步走向成功。

你也许说,正是因为这样的学校我才做了那么多的努力来发展自己,可是失败了呀!问题是万里长征要一步一步走过。并不因为你自诩“千里马”就会一蹴而就。你刚刚走进一段新生活,主要的是适应,不是发展。但是,你的心太高了,又心太急了。你参与了那么多“竞赛”,做了那么多“努力”,都是在不顾现实地情况下在很情绪化的心态下进行的。你怀着一颗急切的心,焦躁的心,浮躁的心,好高骛远的心,这样的心态下怎能收获成功感?怎能找到满意的自我?你的同学说的好,生活中的“失败很正常”,难道这不是最寻常的道理吗?何况你又是心太高,心太急?失败就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以,你需要换一颗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你就会坦然地接纳自我,就会现实地确定目标,就会扎实地稳步前进,就会理性地对待失败,也就会从失败中收获智慧,收获成熟,进而一步一步收获成功。

你是个很有悟性的青年,过去,你已经意识到是自己的心理有了问题。现在,你又明白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哪里,并且看清了心理自救之路。马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很快地让自己的心走进阳光地带。

面对毕业求职的困惑马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某高校今年即将毕业的专科女生,面临求职就业问题我产生了无限的困惑,希望能得到您的建议和帮助。

情况是这样的:我来自农村,为了我能读完书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这些年以来我的父母吃尽了苦头,但是今天我仍然让他们为我的工作而操心。在和我同班的很多同学中,他们都因为家里有关系而早已确定好了工作单位。并不是我的能力不如他们,在与他们一起到用人学校试讲时我给老师们的印象都比他们都好。可是他们凭家庭关系“成功”了,而我只能在背地里惋惜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我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至今仍然在求职的路上“单枪匹马”的闯荡。只是因为不能现在报答父母而深深的苦恼,面对社会上这种黑暗腐败的现实我无能为力,总是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之中。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而且,近来我越来越感觉到“读书无用”了。我处在苦恼之中,为父母的关爱,也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而深感无能为力……马老师,我急切的希望得到您的一些建议和帮助,我现在该怎么自救呢?

一个求助的青年项郁秋项郁秋同学:你好!初读你的来信,马老师简直要与你一起愤怒了,偌大一个社会怎么居然让一个“比他们都好”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岂有此理!这怎能不让一个“怀才不遇”的英雄诅咒这个社会的黑暗腐败?可仔细一想,不对呀!固然,如今的社会的确还有阴暗的腐败的东西,如今的用人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有人靠父母靠关系,但是,难道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都是靠关系?难道那些成功的年轻人都是靠父母才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你也知道这样这不符合事实逻辑。你自己就可以列出很多没有靠父母关系而自己艰难求职创业的实例。

可是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困惑?这是因为你的心态出了偏差。

首先是你的以偏概全。在你的思维中放大了消极面,沉溺于消极观念和困难事件中,夸大了对这些观念和事件的感觉。进而你进行了过分概括化,仅仅根据非常片面的根本没有反应事物本质的信息就作出概括。于是以偏概全,让自己抱怨丛生,陷入痛苦。可是,一个麻雀并不代表整个夏天。你需要多视角看事物,看看事情别的方面,就知道以偏概全不可取。

其次是你的期望过高。你对生活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了。你以为,你大学毕业,理应有一份工作等着你,你以为,你是其中的佼佼者,更应先给你一份工作。可是,你凭什么这样期望?大学毕业就业双向选择,国家不包分配,自己去求职,如今不已经是常事了吗?你和大家一样不都是一名普通的毕业生吗?你的“英雄”之处在哪里?你又有什么超群之“才”?至于一些人的印象,难道可以作为你出类拔萃首先安排工作的凭据?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中消磨宝贵时光,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也许,日后你会成为出类拔萃的英雄或人才,但今天你还是先认定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毕业生,没有理由期望什么特别的优待,只能靠自己一步步的来找工作。这样你的心就会少一些困惑,多一些智慧。

再有是你的急功近利。太多的大学生来自农村,无不背负着父母的艰辛和期望。你知道报答父母,是一个好女孩。但是求职应聘都要有一个或短或长的过程,并不因为来自农村父母辛苦就有特别的恩赐。你不过是可能求职的路程长一些,但是你缺乏心理准备,过于急功近利。于是,你陷入严重的情绪化心态。情绪化心态之下,人好像变得思维混乱,缺乏理性,甚至理性一片空白,心态和行为完全被情绪所左右,对事物不看证据从假设出发得出草率性结论,推理过于依赖情绪而拒绝理性,以至于你“心急如焚”,感到“读书无用”了。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确压力较大,社会正在共同努力寻求解决的出路。但是,只会抱怨他人抱怨社会的人,一定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马老师知道你不是这样的人,你在积极努力,“仍然在求职的路上‘单枪匹马’的闯荡”。这说明你具有自立精神。马老师很欣赏你的自信的态度和自立的精神。马老师的女儿也是今年毕业,也在自己找工作。有句话说,靠天靠地靠祖宗,不是好汉。马老师把这句话一起送给你们,好吗?

有了以上的沟通,相信你已经知道怎样自救了。对,不再以偏概全,不再期望过高,不再急功近利。这样,你就少了一些困惑,多了一些理性,你就会继续勇敢自信地闯荡出自己的就业之路。也许,不久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工作,也许还要一段路程,不管怎样,作为现代青年,你不认为求职就业的“闯荡”本身就是一段很有意义的人生旅程吗?

马老师太忙,求询者太多,今天才轮到给你复信。虽然不能给你一份好工作,但愿能给你一个好心态。只要心态不乱,人生之路就会希望在前!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走好涉世第一步迈出涉世第一步,这是人生旅途的又一个转折期。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职业适应期”,一般要经历兴奋期→冲突期→协调期→稳定期几个阶段。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冲突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我的心理咨询中,就常常有刚刚走出校园走上社会的青年朋友,倾诉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要走好涉世第一步,关键在于针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调适。这里,就结合心理咨询实践,和年轻的朋友谈谈这个问题。

目标障碍的表现与调适目标障碍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目标不明。有些青年把职业与目标和事业混为一谈,以为有了职业,就有了目标,就有了事业;二是目标不定。有些青年虽然知道要有奋斗目标,但目标太多,朝秦暮楚,摇摆不定;三是目标过高。青年人往往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未来的目标期望值也大多偏高。

对目标障碍的调试策略如下:首先,应结合职业明确目标。有了职业,只能说有了谋生的保证。但职业不等于目标,有了职业,不等于事业的成功。要成就一番事业,还应在头脑中有个明晰而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便是你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具有动力作用,能促使你为之奋斗。古今中外,虽然不乏事业取向与当初职业不相吻合而仍获成功的实例,但更多的还是二者基本一致的成功者。因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确定事业的目标还是以结合职业、与职业保持同一取向较为理想。

其次,根据社会需要制定正确目标。法国的蒙田说过:“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青年最忌目标太多、摇摇不定。因为只有目标确定,才能充分发挥一切可资利用的主客观条件,以求事业成功。否则,将如古罗马的小塞涅卡所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当然,制定目标,方向应该正确。目标正确,多一份努力,就多一分收获;目标不正确,多一份努力,就多一份荒谬。所谓正确与否,关键在于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应审时度势,根据社会需要,在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中确定一个方向,才有望事业的成功。

最后,合理调控目标期望值。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某一事物的内心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就越大。一般而言,在期望实现值一定的情况下,内心期望值越高,其情绪指数越低,人就越容易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反之,情绪指数就越高,人就越容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青年,特别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天之骄子”,其理想的自我往往高于现实的自我,对目标的期望值容易偏高。目标太低,固然不好;目标过高,往往也徒增烦恼,加重失败感,容易对目标丧失信心。因之,青年初涉职业社会,合理调控目标期望值,是减少乃至消除职业适应心理障碍的基本前提。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斯·亨特·摩尔根的话,对青年朋友也许不无启迪:“不要把志向立得太高,太高近乎妄想。没有人耻笑你,而是你自己磨灭目标。目标不妨设得近点,近了就有百发百中的把提,标标中的,志必大成!”

角色障碍的表现与调适在社会生活这个大勇台上,每个人都扮议着一定的角色,而且这种角色不是单一的固定的。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学得的。青年走上工作岗位,便是社会角色的一次转变。在角色转换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的角色障碍。

一是职业角色意识不强。青年刚走上工作岗位,往往对自己担任的职业角色缺乏理解,对自己在职业生活中应履行的权利、义务以及应遵循的职业规范和行为模式缺乏认识,没有职业归属感。比如,有的青年师范毕业当了教师,还像一名学生,言行举止与教师身份很不相称。二是职业角色行为不当。一位女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某机关工作。一次要下基层,她不愿去,便习惯地以在学校时一直当学生干部的劲头,把这一任务派给上司。上司火冒三丈:“你是处长,还是我是处长?”三是职业角色技能不熟。这是刚从事职业生活的青年中较普遍的现象。

对角色障碍的调试策略如下:首先要促进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的一致,减少角色偏差。期望角色,即社会对处于某一地位的人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领悟角色,即每个人对自己所充当的角色的理解,它因诸多因素固人而异;至于实践角色,则指角色行为的实施。这三者完全一致很难,但初就业者应努力缩小三者的差距。社会对某一社会角色行为的期望有可变性和灵活性,如今天的教师与古代的教师、这位老师与那位老师,其角色行为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可变性仅表现为演进,灵活性也有一定限度。就个人而言,只有在一定限度内,遵循社会的角色期待,来调整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实施角色行为,使自己的实践角色、领悟角色力求尽快地贴近社会的期望角色,才能减少角色偏差。

其次,从三个方面进行角色扮演,以尽快进入社会角色。一是角色扮演的数量方面。一个人能够扮演的角色数量越多,越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例如,一个人在下属面前是个好上司,在领导面前是个好下属,在同行面前是个好同事,以及在妻子面前是个好丈夫,在孩子面前是个好父亲,他就是成功的角色扮演者。二是角色扮演的程度方面。进入角色的程度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应该适宜。比如就职于一个工程技术部门,身为技术人员,在本职岗位上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尽职尽责,但在本职以外介入过深说三道四,则不可取。三是角色扮演的时间方面。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用的时间应掌握好。比如,成为一名科技人员,还像学生时较多地在娱乐中度时日,便与角色不符了。

评价障碍的表现与调适如今就业已是双向选择,社会也给这种选择创造了条件,职业一般是由自己选定的,因此青年大都在就职初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大多公出现职业评价障碍。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带来的评价障碍。正如日本心理学家指出的:多数青年认为“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和就职前所说的条件差别过大。”二是自我评价与舆论评阶的反差带来的评价障碍。大单位、小单位;全民单位、集体单位;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国企、私企、外企;地位高、地位低;地区好、地区差,等等。即使你已经就职,说三道四的还大有人在,这些势必跟自我评价形成冲突,也搅得人心神不安。三是个人愿望与家长期望的反差带来的评价障碍。

对个职业评价障碍可取的心理调试对策有:首先,是克服职业理想化倾何。有位心理学家在分析青年的职业评价障碍时指出:“对社会和工作抱太大的希望,是其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招收工作人员而一味宣传那种工作安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青年对待职业的理想化倾向,对职业作出许多美好的构想,把前景描绘得五颜六色。可现实并非如此。不少工厂的厂区并不像花园,厂房也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单位既没有现代化医院,也没有铺着洁白台布的餐桌;有的单位既见不到环境幽雅的工作室,也看不见排列有序的图书架,甚至有的单位连办公桌椅都难配齐。于是评价一落千丈,大呼“太令人失望了”。因此,青年应该明了:理想总是臻于完美的,因而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是必然的,应该自觉地克服职业理想化倾向。通俗点说,别把职业前景想得那么好,就职后对职业的评价就不会那么糟。

其次,协调三种评价。对一门职业、一个单位,总有来自各方面的看法:自我感觉、社会舆论、家长亲友的看法。选定的职业,其社会舆论地位比较高,家长亲友也较满意,自己干着又合适,是最好不过的。可事实上如前所述,这三者的反差也是不可避免的。怎样使三者协调统一起来?简言之:保持自我,兼顾其他。就是说,首先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特点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只要职业适合自己的个性,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就是好职业。至于对这一职业的社会评价、家长亲友的意见,可以考虑;但如有冲突,还是坚持自我。

最后,把握由表及里地评价工作单位的方法。具体评价一个单位应该由表及里。“表”,即单位的外在特征:一是单位的知名度;二是单位的环境;三是单位的效益;四是单位的福利。“里”,即单位的实力:就企业单位而言,一是企业的生存能力;二是企业的开拓能力;三是企业的发展能力。表里相符,自然好说。有时候,表里会出现时间差,即单位潜在实力很大,但暂时尚未显现出优越的外在特征;或者,单位实力已衰退,优越的外在特征尚未消失。这就需要注意不被单位一时的外部特征所惑。

§§七

交往障碍的表现及调适走上工作岗位,迈开涉世头一步,最大的障碍还是人际交往障碍。有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最苦恼的问题是“人际关系”,占被调查对象的61%。初涉社会交往障碍的表现,一是现实方面的:有语言障碍,如北方人分到广东,内地人分到少数民族地区就有语言障碍;有文化程度的障碍;有空间距离障碍,如一个大单位,交往的中间传播环节过多,容易使信息失真,影响交往。二是心理方面的:有人际关系理想化带来的心理障碍,对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缺乏思想准备;有人际关系非利益化带来的心理障碍,对社会上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不理解不适应;有人际关系非技巧化带来的心理障碍,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缺乏技巧准备,为人处事难以应付。

日本一青年心理学家指出:“关于青年对工作的适应,还不能忽略人事关系所起的作用。和同事搞不好关系,或者与上级领导的关系有问题时,对工作就更难适应了。反之,如果人事关系好。即使劳动条件差些,也能很好地适应。”的确,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缩短职业适应担、减少工作难度和心理负担,进而获得事业的成功。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可见,对交往障碍的心理调适何等重要。

具体的心理调适对策有:首先,利用“首因效应”,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认为,交往中,最先获得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引起人更大的注意,并被首先加工处理,因而产生的心理效应最强,给人的印象最深刻、最鲜明。这便是首因效应,也就是平时讲的“第一印象”。它是日后进一步交往的重要心理背景。尽管在求职过程中,已经注意了第一印象的作用,可就职后将面对单位更多的人,因而在谈吐、服饰、仪表、举止、神态等方面,更应该留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学习交往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52%发生在上下级之间,33%发生在同级之间。可见。讲究交往技巧,主要是指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对领导,一是避免对其工作下车伊始乱发议论,因为就职之初实在没多少“发言权”;二是积极的双向沟通,了解领导,也让领导了解自己,在传播环节较多时,利用可能条件进行直接沟通;三是对“嫉贤妒能”的领导组织上服从,工作上支持,关系上维持,感情上疏通;四是不参与领导之间的私人交往;五是因种种原因与领导个人感情甚笃,也应注意含而不露。对同事,一是真诚相待,热情相助;二是对同事的要求不要简单拒绝,可采取“部分满足”“逐步满足”“转嫁满足”“迂回答复”“巧妙谢绝”等方式,以免同事的自尊心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三是热情合作,正当竞争。同事既是天然的“合作者”,也是潜在的“竞争者”。在现代,只有既真诚合作又公平竞争,才能“关系”和“事业”两不误。一再者,在领导和同事之间,切忌“一边倒”,只跟领导形影不离或只跟同事打得火热都有失偏颇。当然,对领导提建议,对同事做批评,都是健康真诚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但那还是等渡过职业适应期再说。

其次,破除“交往中心”观念。人际交往固然重要,但绝非为交往而交往;交往不免涉及物质利益,但“万能胶”式的人物或“酒肉朋友”绝不可取。因之,破除“交往中心论”,初上工作岗位,争得人品上的信社,任何时候都是克服交往障碍伪“拿手戏”。此可谓“功夫在诗外”、“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后,克服人际关系理想化定势。社会的人际关系原本就那么复杂,这并非意味着人和人之间没有团结友爱。可是初涉社会,如果一味以头脑中理想化的人际关系定势做为参照系,来审视社会人际关系的现实,就会徒增烦恼。因而,青年要克服多少年来在学校生活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理想化定势,以现实的态度来对待就职后的人际交往。这样,就会感到走过交往障碍并非如走“蜀道”,就更有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会领悟到“人间自存真情在”。

职业适应期是人生之旅的必经一步。青年朋友们,成功就在你的脚下,请从走好涉世第一步开始吧!

青年初涉世,烦恼哪里来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将要结束的时候,电话铃声再一次响起,我驱走已经袭来的倦意再次拿起话筒,只听一个青年恳切地声音:“我已经拨打好几次了,都占线,我知道很晚了,请您再帮帮我好吗?”

我怎能说不?于是,年轻人开始讲述他心中的烦恼——我今年28岁了,大专毕业后一直做乡镇干部,一干就是七八年。最近我越来越感到不满意,不顺心,没什么奔头。现在乡镇的头头很有点“家长制”的工作作风,让我很压抑。最近与人合伙投资又赔了几万元,心里更烦。我现在开始回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而且感到身体不适,医生没看出什么就给我开药。我感觉真的像个病人了……“你不要再去求医问药了。”我说,“因为你自己清楚你没有什么病,可是你总是盲目吃药说不定真的会把你‘吃’成一个病人。这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暗示。你不断地求医问药,就是在给自己贴一个标签——‘我有病’,这样就会通过消极的自我暗示,真的导致身心的某些疾病。如果说你有病也是有‘心病’。”

“您说得对,我也知道自己原本没有什么病,主要是心情不好。”他表示领悟,“我工作这么多年了也没有什么突破,没有什么进展——不过,我在工作上还是有成绩的,获得过几次奖励和荣誉称号,也在交流会上介绍过经验。但是我还是感觉现在的工作没有什么奔头,也不和我的专业兴趣。我想转行……”

“转行你去做什么?”

“想去作与英语有关的工作。”

“你学得是英语专业?”

“不,我学得是思想政治专业,但是我中学时的英语基础比较好。”

“以你的专业在乡镇机关当干部应该说是挺幸运的。现在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也未必就有专业对口的工作?以你的那点基础可以竞争吗?”

“我想把英语学好了再去找对口的工作。”

“马老师很佩服你敢于扔掉铁饭碗的这种精神。不过你想过吗,等你学好了英语,30多岁的人,还有更好的饭碗等你吗?”

“您是说我的想法很不现实?”他开始思考现实性的问题,转而又说,“可是,现在的工作真的没有突破,没有进展,没有奔头。”

我笑了:“你说的‘突破’、‘进展’、‘奔头’,指的是什么?是弄个乡长镇长的干干?还是弄个局长县长的干干?想想也是,都工作七八年了,还没弄个像样的‘官’当当,真是太没‘进展’了!”

小伙子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是说一定要当官。我一个月工资才七八百块,有人却挣一千多,甚至两三千的呢!”

“那就是说,你想转行是因为钱太少?”

他想了想说:“也不是,是综合的吧,都有。我就是想事业要干出点名堂。现在,家里又逼迫我赶快结婚成家。我想把事业好好干出点名堂再结婚,可是……”

我总算找到小伙子的心病的病根了,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孩子满街买鞋,串过了数不清的鞋店、鞋城,竟没有一双孩子满意的鞋。于是请教专家怎么办?专家答曰:别再带孩子跑鞋店了,带他去看看失去双脚的人吧!那言下之意十分明白:孩子的目标太高了,应该想办法降低他对目标的期望值。

令人遗憾的是,受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心理所困扰的,绝非仅仅是稚童。对人生目标的合理调控,眼下成了许多人面临的难题。不错,成功使人欢乐,失败使人苦痛。但是,心理学发现决定人苦乐感受的不只是成功与失败本身,而主要是人原来对某事物所抱的期望值(即目标的高低)。换言之,期望值越高,成功带来的满足感越弱,失败带来的挫折感越强。就是说,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心理学上用“情绪指数”来衡量人的情绪,其公式为: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内心期望值。这一公式告诉我们,在期望值一定的情况下,内心期望值高,其情绪指数就低,人就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反之,情绪指数就高,人就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

“您是说我的烦恼是因为我心太高了?”在我们进行了如上的沟通之后,小伙子脱口而出。

我很高兴他能这样领悟,继续说道:人原本几乎是出于本能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的。这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是个人进取、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因此,实事求是地低调人生的自我期望值,也许正是智者所为。

也许你说:于“官”念,于“钱”途,于物欲,低调期望值,确乎大智;然而于事业也该如此吗?正是。虽然,“志当存高远”一向为人称道,但没有芸芸众生何谓社会?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赏,但没有小小兵卒何谓军队?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的高大,同样勃勃向上。

“对,您说的对。”小伙子对生活好像有了新的领悟。

“我们都是平常人,都该有颗平常心,都该做好每一件平常事。正是这似乎微不足道的平常的生活成就着我们的事业,成就着你的‘名堂’。”随后我话锋一转,“再说,即使圣人伟人也极少拒绝婚姻的。怎么样,志存高远的小伙儿,你懂得婚姻和事业可以两不误了?说不定,婚姻还会成为你事业的加速器呢?”

“真谢谢您的指点迷津!”他对自己的人生又充满了希望。

为小事弯弯腰常常遇到这样一些年轻的朋友,他们胸怀壮志,渴望成功,说自己要作一番大事业,对于一些普通平凡的工作不屑一顾。可是,他们往往不被重用,或者干脆没人聘用,大有怀才不遇的感伤。

每到这时,我常常给年轻的朋友讲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个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就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里换来三文钱,并用这三文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赶路,走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这时,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樱桃,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最后,耶稣笑笑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不屑于小事,将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肯于弯弯腰,做好眼前很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做不来,怎么可能做好大事?所以,能否肯于低就认真做好该做的每件小事,往往成了一些部门选拔和训练人才的首要准则。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麦当劳总公司看好台湾市场。打算正式进军台湾岛之前,他们需要在当地先培训一批高级管理人员。于是,进行公开招考甄选。由于要求的标准颇高,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企业家都未能通过。

经过一再筛选,一位名叫韩定国的某公司经理脱颖而出。最后一轮面试前,麦当劳的总裁和韩定国夫妇谈了三次,并且问了他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你先去洗厕所,你还愿意来就职吗?”韩定国还未及开口,一旁的韩太太便随口说道:“我们家的厕所一向都是他洗的。”总裁大喜,免去了最后的面试,当场拍板录用了韩定国。

后来韩定国才知道,麦当劳训练员工的第一堂课,就是从洗厕所开始的。因为服务业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只有先从卑微的工作开始做起,才有可能了解并实践“以客为尊”的准则。韩定国后来所以能成为知名的企业家,与他一开始就能从近乎卑微的小事做起,干别人不愿干的事情,不能不说直接相关。

肯于低就从小事做起,也容易给自己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

有一个年轻的机械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为了求职,他走遍了能去的所有对口单位,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他。想想也是无奈,如此高级的人才,谁敢随便聘用?他只好转换角色屈就,以一个很普通的机械维修工的身份进了一家造纸厂。

实在是大材小用,可他却干得很认真。不久,他运用连环传动方式,将一台电动机带动一台搅拌机,改为一台电动机带动两台搅拌机。小小的成就引来了人们的刮目相看。可他还不露声色,静静地作者自己本职的事情。

后来,纸机的真空泵转子在仅有0.25毫米的间隙里卡死,设备科长对这台机器判了“死刑”。他似乎是不经意地近乎低声下气地说:“让我试试,好吗?”他的“试试”,让这台即将被运出车间的“死机”又轰鸣了起来。人们在惊愕中才意识到他非同小可。直到此刻,他适时地亮出了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的身份。厂长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下子把他提升为主管设备的副厂长。

都说“少年壮志”。是啊,哪一个年轻的朋友不是壮志凌云?但是,又有那么一些年轻的朋友总是壮志难酬,似乎事业生活总是难以品尝到收获的快乐。

这是为什么?原因也许很多,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年轻人往往不屑于及时做好该做的每一件小事。结果是空留壮志,很少有收获的快乐。

怎么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生活中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心中的凌云壮志,也是由一点一点小事积累才得以实现的。古今中外成就大业的人,有几个一开始就轰轰烈烈?生活一再揭示这样的真谛: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绝不是因为他一开始就作出了石破天惊的大决定,以及惊天动地的大行动,而在于他每天所做的小小的决定,以及根据这个决定所拿出来的小小的行动。人生少年时,谁甘居人后?那么我们就该从小事做起,及时地认真地做好我们每时每刻该做的每一件小事。

肯于做好小事并非就是胸无大志,肯于低就一步并非就是低人一等。对于许多即将或者刚刚走向社会谋职就业的年轻人来说,首要的不是先瞄准一个令人羡慕的岗位,而是一开始就树立好正确的就业观念走好成功的地一步。如果一开始就好高骛远,不屑于平凡的工作,干什么都挑三拣四,那么,你就可能永远是真正的低人一等。

肯于为小事弯弯腰,最终将会捡起人生的成功。

成功之路为什么这么难走马老师:您好!我大学毕业后分配于一家企业。几年后这家企业倒闭了,我在家里发愤写作,三年中发表了一些作品。但我的收入很不稳定。于是,通过妻子的关系,我在一家晚报打工当记者。刚刚实习一个月就有十几篇文章见报,超过了正式记者。但是,晚报没有承诺给我转正。我一急之下送礼到社长家。不久,他借口说我送礼是人品不好,把我给炒了。我工资和稿费分文未取,就茫然地走到了今天。

一个多月前,妻子帮我来到了现在这家杂志社作编辑,开始了新的人生的竞争。我负责的栏目如果每期上不了稿子,很有可能被炒。我坚信自己有能力做得好。但是,同事们经常在主编面前说我的坏话,甚至说我发表的小说不是自己写的。因此,主编也怀疑我的写作和编辑能力。现在,我每天工作学习到深夜两三点钟,我要用自己的实力证实自己。我尽管在工作上很用功,很努力,但还是得不到领导的理解和帮助。

您说,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打击别人,利用别人?人生的成功之路为什么这么难走?请您百忙中帮我解除心中的困惑。谢谢您!

您的年轻的朋友徐兆欣兆欣朋友:你好!你的困惑来自哪里?既然是朋友就该来点“真格的”,你愿意听马老师实话实说吗?我以为你的困惑主要源于你的认知偏差。

首先,你的成功期望出现了偏差。你的成功期望一是过高,二是过急。因此,你刚刚写了三年就耐不住性子了,因此,你到报社刚刚一个月就急于转正而不顾辱没自己的人品而送礼,因此,你到杂志社刚刚一个多月便开始抱怨得不到理解和帮助,因此,你开始抱怨人生的成功之路难走。其实,人生的成功之路本来就是一条漫长的路,要一步一步走来的。也许有一天早上忽突然成功的特例,但大多都要慢慢来。就马老师的切身体验说,且不说我工作已经30多年,单是心理学研究写作少说也有20年,才慢慢地被大家所认可接受。你说用实力证实自己,这很好,但需要有一个过程,怎么能心太高,怎么能心太急?其实你到两个单位都时间不长,大家认可你也需要一个时间,同事怀疑你的小说是否自己写的,领导怀疑你的能力,其实,都是还没有走完必经的一段逐渐被人了解认可的过程的表现,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你再用功,再努力,刚刚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又能怎样待你?对你众星捧月?对你顶礼膜拜?对你呵护有加?初来乍到,你凭什么这样期望人家?你的成功期望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差距,于是,你陷入了困惑。

其次,你的人际认知出现了偏差。人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互利的,越是社会现代化越是需要人际合作,才能成就事业。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人际之间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但是,你似乎光看到了竞争甚至是争夺的一面,而忽略了合作的一面。再加上前面说的你的心太急太高,于是,你来到一个单位,便难免有抢别人饭碗的劲头:你急于给领导送礼,你急于让大家肯定你,你急于让领导器重你,你急于……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你过于心急的表现。初来乍到,你越是这样过于心切,大家越是对你有所防范,越是难于接纳你。这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反之也一样,你对于一个虎视眈眈要争夺你的利益的人会怎样待他?接纳合作者,排斥争夺者,这是人们的天性,是无可厚非的,原本说不上什么“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打击别人,利用别人”。再说,由于你的人际认知的偏差,你以“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打击别人,利用别人”的眼光看人看事,而且你给领导送礼,希望得到领导帮助,恰恰是你希望“利用别人”的心态的折射。你说是吗?按照心理防卫机制中的“投射作用”的规律,你的这种心态就会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都是“打击别人,利用别人”,于是,把别人本来无可厚非的一些言行也看成是对你的打击和利用。于是,让你感到困惑。

再次,你的自我评价出现了偏差。从来信中看,你的自我评价偏高了。你认为自己很有能力,是别人不识“千里马”,让你感到怀才不遇。其实,别人眼中的你未必是如此。实事求是地说,由于前几年的“铁饭碗”浪费了你的潜能,你的写作才开始,你的编辑工作更是才起步,你的能力发展还不够高,还需要一个开发锻炼的过程。不然,有些本来做编辑记者的人砸了“铁饭碗”做了自由撰稿人,你为什么偏要急着转正?再说,即使你很有发展潜能,也需要一个逐渐发展和逐渐被人了解的过程。反过来,你也不会随便就看中一个人的。你对别人不是也要有一个逐渐认识了解的过程吗?由于初来乍到,别人眼里的你很可能是这样的形象:不靠正常的招聘而靠关系,甚至靠夫人关系的人怎会有真才实学?急不可耐请客送礼的人怎会有真才实学?这样的人怎会自己写小说?由于你心中的你和别人眼中的你相去较远,也让你感到待遇不公,因而陷于困惑。

马老师知道你在努力创造成功,你只需要在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上来点小小的心理策略的转换,就会走出困惑。一是平和心态。成功者极少是“暴发户”。来点平常心,求成之心不要太高太急。其实你在前一家报社如果慢慢来也许已经站稳了脚跟。不忘前车之鉴,现在你一定要静下心来,慢慢地让大家了解你,接纳你。二是学会合作。人们都愿意接纳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给别人一个鲜明的态度,我是来和大家合作的,不是来和大家争“饭碗”的。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首先考虑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在共事之初更是如此。三是心理换位。对所遇到的问题,在心理上换位,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看人看事,就会对人对事多一分理解,就会悟透,初来乍到人家要有个了解过程是人之常情,于是少了抱怨,多了宽容。

如此,以一颗平和、合作、宽容的心来看生活,你会发现人生成功之路固然艰难,但永远充满希望。这是因为你心中有了希望的阳光。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延缓判断,创造潜能助你成功许多人年轻的朋友为自己没有成功而抱怨,殊不知,原本可能属于自己的成功是被自我扼杀在心灵的深处。

马克·吐温讲过这样一个寓言:一位游客来到天堂,问圣彼得:“是否可以见见生前世上最伟大的一位将军?”圣彼得指指站在身边的一位天使。游客认定这位天使不是什么将军,而是鞋匠。“是的。”圣彼得回答说,“如果他在世时当上将军,他就会是最伟大的将军了。”

鞋匠本是将军之材,之所以在世时没有成为将军,只因为他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这便是寓言的寓意。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指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大脑潜力的10%。

人类学家玛格丽·米德认为不到10%,而是6%;心理学家赫伯特·奥托估测,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潜力,只是他全部潜力的4%。

对于数字的确切性,我们无需苛求。科学的确告诉我们:普通人所发挥出的潜能,只是他头脑中蕴藏的潜能的极小部分。这便是我们许多人没有走向更加辉煌的缘由。

那么,许多人的创造潜能,为什么没有被挖掘出来呢?

首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最初的闪烁之时,就被他人或自己过早地误判并给“扼杀”了。

人们都是天生的评判专家。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一旦闪烁,它的典型的遭遇是,第一个人把他打翻在地,第二个人再踏上一只脚,第三个人向他吐口唾沫。如果他还不死心,摇摇晃晃地颤抖着挣扎着站起来,就会有好事者再度将他打翻。

同样,每个人对自己创造性思维的闪光,也习惯于先行评判。有时候不等别人的评判来扼杀,自己就先过早地用“理智”将想象的东西判了死刑。

在一次少年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主持者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请大胆想象,你想创造一个怎样的新铅笔?”题目一出,孩子竞相发言,新颖、独到、创新的主意一个个脱口而出。然而,也有不少学生一直在咬指头,皱眉头,一副冥思苦想的模样,就是没有从嘴里跑出一个创新的主意。他们的头脑中没有想象的闪光吗?未必。关键在于他们想象的灵光一闪,立即就有理智的判断:行吗?对吗?可以吗?于是,想象的灵光没等跑出嘴来,先自行“枪毙”了。

孩子如此,成人更是多有这样的情形。

柯纳曾给席勒写信,抱怨自己写不出创造性的东西。席勒回信道:“你抱怨的原因,在我看,似乎是在于你的理智给你的想象加上了拘束。我可以用一个比喻把我的意思说得更具体些。当观念涌进来时,理智仿佛就在门口,如果给予它们太严密的检查,这似乎是一种坏事,而且对心灵的创作活动是有害的……你抱怨你的创作没有结果,这是因为你剔除的太早,你辨别的太严。”事实完全如此。受到传统观念和常规思路束缚的“理智”,对创造性想象的这种审查、限制、挑剔、鉴别、判断,如果过早地进行,就足以扼杀创造性的灵光。

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创造潜力,就必须对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延缓判断。我们应该给创造思维的大量意念统统放行,不论优劣,一概暂不予评判。在没有想出尽可能多的意念之前,切莫阻塞向各种意念开放的道路,切莫将各种意念拒之于千里之外,切莫作茧自缚。当然,这需要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开放的氛围。我们需要批评,但更需要给各种观念以表现的机会。

延缓判断,可以说是我们的显意识对潜意识的开放。

心理学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平时,不为自己意识到的大量的各种潜知潜能,在大脑里潜伏着,不可能同时在人的意识中一齐展现涌动。德国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意识阈的概念。他说:“一个观念若要从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个界线就是意识阈。”这个意识阈,仿佛一道门,它在特定情况下打开,让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或者把意识的东西逐进潜意识。在这道门旁,理性的判断好像一位检察官。面对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人需要动用大脑潜意识中有关范畴的潜知潜能。但是,意识阈门旁的理性判断——这位检察官过早过严地检查,就会把在门口刚一露头的潜在创造意念吓回去。于是,我们将对问题束手无策或没有创新的办法。

当我们延缓判断时,就是暂时撤去门旁的检察官或使之放松检查。这样,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意识阈之门才真正开放了,才有了真正的自由的沟通和交流。人,才能让潜意识中的潜知潜能为我所用,才能更大限度地表现出创造潜力。

可以这样小结:许多人之所以没有走向更辉煌的成功,是因为只发挥了潜在能力的极小部分;之所以许多人的创造潜力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是因为人们习惯于用理性过早过严地对潜意识里的创造意念进行评判,从而扼杀了在意识阈门口刚刚露头的创造思维的闪光。原来,人生的成功,往往就起源于一个创造的灵光有幸没有被过早地判断所扼杀。

为了更辉煌的成功,我们应该学会延缓判断,洞开意识阈之门,让大脑中潜意识与意识两个世界更加自由地沟通,给你的创造灵光放行。

擦亮眼,给自己寻找希望这是一封读者给我的有点特殊的咨询来信,开篇就是责备。你听:马老师,您为什么久久不给我回信呢?难道您也看不起我,也耻笑我吗?这几天我日夜在攻读,也日夜在盼望着您的来信,可您……却没有给一个需要滋润的小苗以希望,哪怕只是一线希望!马老师,您也把我当成您的学生,您难道就不能听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一个指点,好让她找到自己的位置?

马老师,我现在真的很绝望,我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该怎样走?我没有文凭,没有技术,我真不知道我该干什么?怎样立足于现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我后悔我没有读到高中毕业,我更绝望。我的愿望也是当一个女兵。今天,我听到我很要好的朋友去当兵了,我不甘心……马老师,在这一点上,现在我想开了,不去当兵了,即使是自学完高中课程自己也会超龄了,对吧?我想您也是这样看的吧?不过,马老师,即使我打消了当兵的念头,我也不会放弃自学的道路。现在,社会高速发展,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是不行的,我想自学一门技能,我喜欢英语,所以我托您买一本英汉词典,我真的很渴望。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哪怕花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我也要把它学到底。哪怕没有一点用,毕竟我战胜了自己。

马老师,现在这是我唯一的一个愿望,一个让我看清整个世界的愿望,您能给我擦亮眼前的迷茫吗?马老师,求您一定给我回信,求您了……我记不清这是这个女孩的第几封信了,我只记得大约在一个月前,我接到了她的第一封信。信上她诉说了她如何热爱祖国,如何想去当兵,如何为此和家里发生冲突,问我为什么国家不让更多的女孩去当兵。我立即给她回信,表示了对她的理解,说明了女孩表达爱国之情不一定非要去当兵,整个军营里女兵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的道理,并且指出她主要是不甘于现在的平凡的生活,针对她的情况提了具体的建议。我的信寄出后,很快收到了她的回信,里面有前后两信,一封是看了国庆50周年阅兵式后等不及我回信抒发的自己激动的心情,她说,我要把自己心中的火焰通通发泄出来,总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别想走进军营。一封是接到我的回信后写的,一面感激一面失望,又表达了她想干一番事业的决心,说年逾花甲时如果不能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做过什么难忘的大事,那是多么懊悔啊!她说,当兵是我最好的选择。紧接着又接到了她的信,上面用很长的篇幅抄录了一篇文章写的英雄李向群的事迹,后面又表达了她更为强烈的当兵的愿望,说一定要自学完高中课程争取明年当兵。

咨询工作的实践告诉我,这个女孩此时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给她回信是没有用的。她需要的是自己的冲动慢慢平静下来,学会能够理性地来思考问题,学会给自己寻找希望。于是,我只有无言地等待,于是,就收到了开头她责备我久久不给她回信的那封信。

她的这封信到让我有几分欣慰,因为,她的冲动开始初步平静下来,她开始较能进行理性思维,她开始学会自己寻找希望。于是,我这才给她再次回信,我说:很高兴你终于“想开了”,打消了当兵的念头。我说过,爱国之情不是一定要靠当兵来表达,从心理学来看,你的问题也不是当不当兵。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几乎每个年轻人涉世之初都会遇到一段人生的困惑,都有过不甘寂寞又不清楚自己的人生走向在哪里而急于四处探索的人生经历。几乎不用别人指导,走过这段路,自己就有了平常心,就接受了现实,就清楚了自己应牢牢地站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从平平常常的小事做起,才能铸造自己的人生。积沙成丘,集腋成裘,就是这个意思。

我也很高兴你不放弃自学之路,对自己充满信心。年轻的时候多学习一些知识,不会一点用也没有。只是,别把这看得太重了,别把读书看成一定为了要做什么难忘的大事。至于你说要买英汉词典,几乎卖书的地方都有。你那么想自学,就从学会买一本英汉词典做起。试想,买一本词典的事都做不来的人,人们怎能相信他的豪情壮志?人生的成功,不是单靠豪情壮志,还是那句话,更靠做好面前的一件一件的小事。

我想提醒你,对你的来信我都是认真分析的。希望你也能仔细地领会我的话,不能只顾了自己想,自己说。否则,我们的咨询通信就没有意义了。

好,我想现在你能够理解,唯一能够帮你擦亮眼前的迷茫的人,只有你自己。你这次信中的思想就比以前的清楚多了嘛。相信你能越来越看清生活之路。

一个周六晚上,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一个女孩欢快的声音:“马老师,我是那个想当兵的女孩,现在我知道该怎样开始我的生活之路了。谢谢您擦亮了我的眼睛,让我不再迷茫。”

我知道是她自己擦亮了眼睛,我为她学会自己寻找希望而欣慰。

成功的垫脚石心理咨询中,常常有年轻朋友为失败而痛不欲生。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失败?最好的心理策略应当是,不自暴自弃,不自怜自艾。

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故意无视所面对的困难,而是要看清,自暴自弃,自怜自艾,会阻绝你拿出改变人生的行动。我们理应相信,纵使事情的局面很是悲观,我们也都确有扭转局面的潜能。别忘了,每个人都不免会碰上麻烦、困难、挫折或者失望,我们怎样去面对,就注定了我们有怎样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数年前,有一位年轻人想在音乐界发展,因而放弃了学业转而投入了实际工作。一个没有工作经验且又高中辍学的人,要想找份工作还真不容易。最后,他只有将就在一些较低级的酒吧中弹琴和演唱来糊口度日。由于他没什么钱,晚上只好在自助洗衣店里打地铺睡觉。想想看,这个年轻人对音乐事业抱着那么高的憧憬,却终日得面对那些无视他的存在且喝得醉醺醺的酒徒,那种沮丧和屈辱让他真是“情何以堪”?

幸好还有一位极其相爱的女友的安慰,使他还能撑下去。可是有一天,就连女友也受不了而离他远去。这给他的打击何其惨重?他觉得人生毫无指望了,因此决定自杀。

就在要付诸行动之前,他联系了一位心理医生,希望得到帮助。在医院里,与心理医生的交流与合作,使他的人生有了改变,不仅不再沮丧,甚而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他明白了痛苦全是自己寻找的,意志消沉无济于事,今后要竭尽一切努力,成为所企望的成功音乐家。任何的失望,都不足以让一个人因而自杀,毕竟生命宝贵,值得为它好好珍惜。

就这么持续的努力,虽然未能马上看见回报,但最终他还是成功了。今天,他所作的曲子被唱遍了全球的每个地方。

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比利·乔。

事实上,我们经历那漫长的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岁月之后,我们会发现:成功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源于过去的经验,而经验又多源于错误的尝试。

坚持下去吧!如果你有心想把事情做得更好,那就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学习。因为,失败是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应该时常记住这句话:上帝并未耽延,只是还在等候时机。因此别忘了,没有什么失败,失败只是让你等待成功的时机。

让你迎接成功的上帝就是你自己。

成功,也许从“刷盘子”开始我今年已经28岁,两年前就毕业了,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就闲在家里。今年春天,我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闲在家里了,于是,我一个人离开家乡,开始继续面试求职的历程。可是,我出来已经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有稳定的工作。我曾经到一家中外合资的公司去应聘,属于较高层的白领,我非常看中。但是,在最后一次的面试过后,我却听不到了下文。我知道我自卑心理太重,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我心里非常紧张,说话一点也不从容,给人的印象一定很不好……后来又有过几次类似的经历,大致都是我很看中的单位,最后由于我的缺乏自信,表现不好,而没能就职。我现在一面继续寻找机会,一面学习电脑打字,一面读书,特别是那本关于潜能成功学的书,我很爱读,可是,我感觉越来越没有希望,心里真的很没底。不是没有可以去面试的单位,而是我怕。明天,有一家单位约定了面试的时间,这也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可是我怕我的自卑心理还是让我砸锅……我实在困惑茫然,真的,我的心理快要变态了,就拨通了您的电话。您说我该怎么办?为什么我的自卑总是让我最后砸锅?我怎样才能应聘成功?

一个周六的晚上,一个女孩通过我的心理咨询专线这样讲述着她的故事。女孩一连的问题,表现出她内心的困惑。如何解读她的困惑?是她的自卑让他没有好好地表现而砸锅吗?我心存疑问。

于是我问:“你没有尝试先找一份简单的工作干起来?”

“难道让我去给别人刷盘子吗?”女孩似乎认为我轻视了她,表示着抗议。

女孩的话证实了我的推测。她应聘失败不是什么自卑表现不好,而是从根本上的定位太高,她选中的单位和工作都是超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比如,她很看中那份在中外合资的白领工作,但是,她居然对电脑基本无知,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反问道:“你为什么不能去刷盘子?”

这时女孩继续说:“如果我真的去刷盘子,一个大专毕业生,这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让家人亲友同学知道了,我的面子往哪里放?”

“难道现在你的面子就有了吗?你已经到了早该自食其力的年龄,可是你一直还只是消费着父母的血汗,这样你就有面子了?”我感到女孩是一个不善于反思而很固执的人,于是我狠下心来有意触动她的疼处。

果然有效,女孩久久地沉默不语了。

为了激起她的反思,我说:“马老师知道你很在乎面子,所以不如干脆你去应聘当人家的老板,不是更有面子吗?”女孩还是沉默,我继续说道,“你应该知道,谋职就业的一个很简单又很重要的规则就是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叫‘双向选择’,单是你自己看中了什么工作还不行,还要看人家是不是看中了你。人家没有看中你,就说明总体来说是你的情况不适合人家的要求。以马老师来看,你的心理误区就在于你没有好好地读懂自己,不了解自己,就在于你心太高。”

“心高了不好吗?”女孩插话说,心态平和了许多。

于是,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当年,美国麦当劳总公司看好台湾市场。打算正式进军台湾岛之前,他们需要在当地先培训一批高级干部,于是进行公开招考甄选。由于要求的标准颇高,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企业家都未能通过。经过一再筛选,一位名叫韩定国的某公司经理脱颖而出。最后一轮面试前,麦当劳的总裁和韩定国夫妇谈了三次,并且问了他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你先去洗厕所,你会愿意吗?”韩定国还未及开口,一旁的韩太太便随意答道:“我们家的厕所一向都是他洗的。”总裁大喜,免去了最后的面试,当场拍板录用了韩定国。后来韩定国才知道,麦当劳训练员工的第一堂课就是从洗厕所开始的。韩定国后来所以能成为知名的企业家,就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能从卑微做起,干别人不愿干的事情。

随后我说:“你说很爱读潜能成功学,你知道创造了潜能成功学的罗宾自己也是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我说,“其实你应该知道古今中外哪一个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人,都有过并不辉煌的历史。你如果了解一下就会发现,成功者中有些人曾经有过比刷盘子更艰难的境遇。馒头要一口一口地吃,谁想一口吃个胖子准是和自己过不去。所以,成功的一条心理策略就是,善于把大目标化为小目标。每一个成功者几乎都难逃这样的法则。对于许多择业的人们来说,首要的不是先瞄准好一个令人羡慕的岗位,而是一开始就树立好正确的就业观念。如果干什么都挑三拣四,或者以为选准一个岗位便可一劳永逸,那么你就可能永远是真正的低人一等。所以,马老师以为现在对你而言,头等重要的事情是‘我在工作着’,而不是‘我在做什么’。人应该先求生存,再求发展。也许,给人家刷盘子就是你成功的开始。只要你工作起来,你就开始了自食其力的人生,这比起花父母的血汗钱不是要成功许多吗?”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谢谢您!”女孩的语气平和中又有几分坚定。

§§八

你是否听过桑德斯上校的故事?

桑德斯是“肯德基炸鸡”连锁店的创办人。桑德斯上校于65岁高龄时才开始从事这个事业。他那时身无分文且孑然一身。当他拿到生平第一张救济金支票时,金额只有105美元,内心实在是极度沮丧。他不怪这个社会,也未写信去骂国会,仅是心平气和地思索,试图找出可为之处。

头一个浮上他心头的答案是:“很好,我拥有一份人人都曾喜欢的炸鸡秘方,不知道餐馆要不要?我这么做是否划算?”随即他又想到:“我真是笨得可以,卖掉这份秘方所赚的钱还不够我付房租呢!如果餐馆生意因此提升的话,那又该如何呢?如果上门的顾客增加,且指名要点用炸鸡,或许餐馆会让我从其中抽成也说不定。”

随之,他便挨家挨户的敲门,把想法告诉每家餐馆:“我有一份上好的炸鸡秘方,如果你能采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够提升,而我希望能从增加的营业额里抽成。”很多人都当面嘲笑他。

桑德斯上校从不为前一家餐馆的拒绝而懊恼,反倒用心修正说词,以更有效的方法去说服下一家餐馆。桑德斯上校的点子最终被接受。

你可知此前被拒绝了多少次吗?整整一千零九次之后,他才听到第一声“同意”。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他驾着自己那辆又旧又破的车,足迹几乎遍及美国每一个角落。

历经一千零九次的拒绝,有多少人还能够锲而不舍地继续下去呢?

还有一个年轻人的故事。

1974年,16岁的孙正义受日本商界英豪富士田的鼓励来到美国求学。他在一所美国高中继续未完成的高中学业,校方直接将他编入高二就读。他读了一个星期的高二,四天的高三,一个星期的高四,在学校创造了连续跳级的“天方夜谭”。然而他还不满足,他跑到校长室像往常一样请求:“请学校帮我写推荐函,让我进大学。”

这回,即使校长再通情达理也无法答应他的请求:“你到我们学校才两个星期,连一次考试也没考过,我怎么帮你写推荐函呢?”校长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可是孙正义坚信自己有上大学的水平,最后,校长想出了一个办法:“试试参加高中同等学历考试,如果你六科都能及格,就可以用同等学历申请上大学。”

考试那天,孙正义傻了眼——考卷有50页,厚达一公分,全都是英文。这对才从短期语言学校出来的孙正义来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孙正义举手说:“老师,我是外国人,用英文来考题很花时间,而且又有不懂的单词,单词不懂就不能理解问题,可以让我查字典吗?另外,查字典很耗时间,答题时间可不可以延长呢?”监考老师摇摇头说不行。孙正义据理力争:“能否进大学,不能以英文能力为依据,而是看有没有高中的学识,为什么不能让我查字典呢?您能否马上打电话给州立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请求他允许我的合理要求?”10分钟后,监考老师向孙正义转告了教育委员会的回话:不行。

孙正义并不就此罢休,他问:“你照我的话说了吗?你传达了我的热情吗?让我自己去再说一次吧!”最后孙正义真的折服了主任委员。经过考场上的持久奋战,两周后,孙正义收到了考试委员会寄来的考试合格的通知书。

历史上那些成大功立大业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轻易为“拒绝”所打败,不轻易被“无望”所吓退,持之以恒地去尝试。

正因此,面对来访的年轻朋友,我常说:为了成功,你尝试了多少次?

现实离理想究竟有多远现在,我的书桌上展开的是一封年轻人的来信:尊敬的马老师,您好!想了很多天,决定还是给您写信,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我是一名中专毕业生,家人托熟人帮我找到了一家化工厂去上班。刚开始,我过的很开心。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越来越不开心了。那里的员工全是凭裙带关系进去的,我很不适应那里的人际关系,也不适应那里的工作制度。所以,我产生了辞职的念头。可是,这份工作是家里费了很多辛苦才找到的,而且现在我的爸爸妈妈全都下岗,只做点小买卖,收入很少。我想进修大专,以便找个好工作。可是非常没有把握。所以,我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去上班,感到很辛苦,心里很不好受,压力很大。现在,我感到我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我愿意做的,可是我到底想要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的梦想都是遥不可及的。我不知道理想和现实究竟有多远?是为了理想来穷尽我的一生,还是沉沦于残酷的现实生活?现在我每天都是哭着醒来,我已经快承受不住了。现在,我真的什么都不想去想,不想去干,只想留在妈妈身边。我已经21岁了,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无休止的恐慌和忧虑之中,请您帮帮我,我是不是得了精神病?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烦恼?

我的心理咨询中常常预告这样的个案,本来是生活带来的心灵的困扰,却以为是得了什么心理疾病。但愿下面的回信对更多的青年朋友有所帮助:首先马老师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不是得了精神病,如果说你得了什么病,可以说是社会适应期给你带来了心灵的困扰。只要你能够进行很好的自我心理调节,就会告别烦恼。

一是接受自己适应期不适的感觉。你过分在意不适的感觉,在心理上夸大了它的存在,这就使你的体验比较强烈。人的心理活动常常如此,有些内心感受,你越是在意它,关注它,它就越是有了本事和你过不去,让你陷入痛苦。年轻人走上社会,都要有一个适应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行为规范,心理上常常要体验到或轻或重的心理冲突,出现适应障碍。这是几乎每一个刚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都曾体验过的。既然如此,你就可以顺其自然由它去。其实,只要接受自己的这种感觉,不必过分在意,一面顺其自然,一面不逃避生活,很快就会度过这段适应期。

二是重新认识和勇敢面对生活。如果马老师猜得不错,你可能是在妈妈的百般呵护中长大的。你对生活缺乏应有的认识,你的全部生活经验也许就是面对书本。对自己将面临的必须付出汗水和艰辛的现实的生活,你没有起码的心理准备。你没有想到生活不仅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想”,更要有实实在在的“做”。所以,你受不了单位里的制度约束,你感觉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你想做的,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去想,不想去干,只想留在妈妈身边。你可以进修大专,或者找一个好工作。但即使如此,生活还是首先要去谋生存,去想,去做,去做你愿意干的事和你不愿意干的事。那首歌唱得好,生活就是爬大山,生活就是趟大河。你说辛苦,生活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付出很多很多。可是,你走过生活的大山大河之后,你会体验到躺在妈妈身边体验不到的一种幸福。

三是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你对问题有极端化的思维倾向,你把事情看得很绝对,很极端。你以为要谈理想就是穷尽一生也遥不可及,要谈现实就是承受残酷的沉沦自己。其实,理想也不是完美的再完美的事,现实也不是糟糕再糟糕的事。比如,你明明自己可以靠了关系去找到工作,何必看不惯别人的裙带关系?何况你想去进修大专,说明你也知道在我们这个社会求生存不是全靠裙带关系呀!有一份现实的工作等着你,你何必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不去行动?何况就是如你所说现实再残酷,也能让你自己养活自己,而你编织的梦想再美妙,也会让你饿肚皮!就是这样,理想就在现实的生活之中,现实是孕育理想的土壤。现实离理想很近很近。但是,不能脚踏实地面对现实的生活,理想就永远与你无缘。理想不是一步登天,也是在现实的土地上洒一滴滴的汗水。做好每一天现实生活中很平常很平常的事,你就是在建造理想的大厦。

小伙子,你20多岁了,是该自己养活自己的时候了,别再为现实和理想究竟有多远的困扰而流泪了。再留在妈妈身边,怕是到头来你连抹眼泪的份都没有了。流泪不如流汗。行动起来,你就不再恐慌和忧虑。抹一把苦涩的汗水,你就会尝到现实生活的甘甜,你就会看到理想正在向你走来。

不记得过了多久的一个周六晚上,这个小伙子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他告诉我他又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说“行动起来”让他心中的恐慌和忧虑正在化解,他说懂得了理想就在一点一滴的现实的行动中。

我为小伙子能有这样的领悟和行动感到欣慰。

工作压力,让我进退两难马老师:您好!久闻您的大名,看得出工作上您严谨治学,奉献爱心,是我学习的榜样。可是,我的工作却遇到了很大困难,很大压力。我是一名山区女教师,工作三年了。开始一切都好,学生也听话,成绩也好。可是后来,有些学生就不听话了。我没有经验,又不愿和同事交流,情况就越来越严重。现在我上课的时候,学生不好好听课,纪律非常差。领导给我很多帮助,也让我很感动,可我依然面对压力。

我知道这不怪学生,问题在自己身上。如果我能战胜自己,就会好转的。我的问题,一是不够耐心,二是缺乏爱心。我知道,学生年龄小,难免犯错,需要不断教育和引导。学生犯了错误,我开始还能耐心,一旦反复犯错,就开始讨厌他们了。我是希望能够以宽容的心继续爱他们,但一看到他们那恶劣的样子,我就没有耐心和爱心了。平时我注意心理健康,喜欢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知道自己需要改善心态。比如,如果我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对学生,很多困难会迎刃而解的。可我做不到!我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能盼望有一天我会顿悟。

我现在进退两难。一面工作有压力,很不开心,心里很苦,一面想辞职,也很难。我家里条件不好,我还要负担弟弟读大学的学费。至少在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教师还是比较稳定的职业,工资也不错,不少人羡慕。有时候我想离开这个落后的山区县,到发达的地区工作,避开这里的压力。这样的话,谈了对象也麻烦。所以,我不想现在谈对象。我已经做过一些职业测试,结果说我不适宜做教师。可是,如果不当老师了,我又能做什么呢?真是进退两难,我该怎么办?请您帮助我。

一个困惑的女孩徐佳佳徐佳佳朋友:你好!仔细读过你的来信,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态,理解你面临压力的痛苦。怎样解脱痛苦呢?马老师以为看清如下的两个问题很重要。

一是你的工作压力来自哪里?

你的工作压力,不是因为职业技术方面的障碍,而是源于职业态度方面的障碍,就是平常说的是否安心本职工作的问题,是工作态度问题。一个人的工作绩效直接与工作态度相关。所谓态度,是人对事物的认知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就是说,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三因素所构成。不言而喻,这三个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效率。如果对行为目标态度积极,就会付出很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而达到目的,自然也就提高了效率。如果对行为目标态度消极,就会不求进取,得过且过,发挥不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因而降低效率。

从你的来信明显看出,你之所以说自己缺乏耐心和爱心,之所以明明知道有了耐心和爱心很多困难会迎刃而解你却做不到,并非你缺乏善良,并非你讨厌学生,而是因为你不安心现在的工作,不喜欢这个地方,心里想着逃离这个落后的山区县,向往到发达地区去工作。就是说,你的心没在这里。以致因此在这里连男友都不想谈。以如此消极的态度,你的工作怎么会有好的效果?所以,你的障碍不是业务水平问题,不是怎样对学生的问题,而是自身态度问题。很高兴你对此有所意识,知道“不怪学生,问题在自己身上”。这个自身态度问题不解决,任何的具体业务上的帮助都没用,正如你所说“如果我能战胜自己,就会好转的。”

作为心理咨询师,马老师无意在这里高谈阔论“服从祖国需要”、“巩固专业思想”,个人志趣应该考虑,改行跳槽更是平常。但是,马老师还是想说,不安心现在的工作,你可以换个什么工作?对落后的山区不满意,你可以换个什么地方?如果没有好的去处,又不安心眼下的工作,到头来,岂不是面临砸了自己饭碗的危险?如果这样干一行砸一行,到头来,即使改行谁还敢要这样的员工?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养成尽职尽责的职业操守,不论是坚守现在的岗位,还是改行,都会多一些成功机会。又何况你心中还有“如果不当老师了,我又能做什么”这样的迷茫?这正应了那句话,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如此迷茫不安的心灵,怎么不痛苦?所以,马老师以为,还是先做好现在的工作,再慢慢发展自己。这样,你的心就会安宁下来。

二是你是否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

你可能说,对现在的工作,不是我不安心,是我不适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些职业确实需要考虑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些特殊职业在选拔培训人才的时候,还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测试,比如培训运动员、飞行员、宇航员。所以,职业心理测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就大多情况来说,是许多因素制约的,不好片面地从个人志趣出发。更重要的是,通常的一些职业是许多人都可以胜任的。一来是通常的职业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没有特殊要求,二来人的个性心理又有可变性,可以慢慢适应职业需要。教师,应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职业。你说测试结果说你不适宜做教师。且不说你的测试是否准确,即使按你测得的结果说,也是“不适宜”,并非“不能”。就是说,如果你经过上面的认知调整,让自己工作起来心安了,你“就会好转”,就会胜任教师工作。如果不能安心,不仅现在的工作难以做好,即使换个工作也未必就能做好。你说是吗?

此外,还有一个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每个人的职业或者说是事业,都不是单凭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社会与个人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如果你能离开那个小学校,来到大城市,甚至来到教育部,当个教育部长什么的,马老师当然高兴,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离开社会的现实谈个人的理想,岂不成了“空想”?

说到这里,还要感谢你对马老师的鼓励。其实,马老师没有你说的那么好。我从事现在的工作,不是因为喜欢,也并非什么个人理想,不过是前赶后错,是多种因素把我推倒了这个地方。如果说马老师有点只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对自己的工作安心罢了。

生活就是这样。何必让心悬在半空中,四处飘荡,找不到家园,平添痛苦和压力?心安了,工作做好了,个人也发展了,心灵的压力也烟消云散了。多好!我们的沟通即使不能让你顿悟,也一定会帮你有所领悟,希望听到你的好消息。祝福你!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