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苑缤纷
14806200000121

第121章 “五月风暴”的回忆

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今年已是它开始的四十周年,结束的三十周年。“文化大革命”原来只是在中国国内进行的,不及于国境之外,香港当年还在英国统治之下,不算中国,但却沾了“文化大革命”的边,而又回头波及到“文化大革命”的中心——北京去,也算是怪事了。

“文化大革命”以五月十六日而展开,那是有名的“五一六通知”。香港的“文化大革命”也在五月发生,以五月六日新蒲岗的人造花厂的劳资纠纷开始,因此有人把它称为“五月风暴”。

一场劳资纠纷发展为风暴,是因为警方横加镇压,引起各方面广泛的对工人的支援和反抗,造成死伤,事情越闹越大,示威的锋芒直指港督府。终于形成了反对港英迫害斗争的高潮。

示威的人赤手空拳,手上唯一的“武器”就是一本《毛主席语录》,被引用的语录有两条,一是“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一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宣称就是要凭这两条语录,打败港英。这就完全是“文化大革命”味道了。

后来毛泽东的像章风行,示威者就往往在胸前挂上一枚像章。胸悬像章,手持语录,形象就有如红卫兵。

在宣传上,几份左派报纸后来集中到一点,说港英不许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报纸上天天都刊登有关毛泽东思想的文章,左派书店里满摆着毛的著作和语录,哪里是不许宣传?

在几间左派中学里,也像内地一样,学生们印行了好几十份小字报,报道有关反英抗暴的讯息和文章。这就更是红卫兵的作风了。

香港政府虽然对新蒲岗人造花厂的劳资纠纷武力镇压,但最初对各方的支援、示威采取的却是容忍的态度,甚至容许人们到港督府作抗议示威,港督府大门内外因此被反对迫害的标语贴得满墙满壁,港督府大门内外也充满了示威、抗议的队伍,直到五月二十二日,港府才采取了镇压的行动,把示威队伍打得东逃西散,头破血流。“六七暴动”,这才真正开始,而施暴的却是官方,不是左派,左派只是去呐喊示威,表现得一点也不暴。“六七暴动”,暴动因何而起,这事实是明白无误的。

“五二二”镇压后,左派只是有时在街头巷尾,“飞行集会”,偶作示威而己。表现得最暴的,是施放真假“菠萝”。所谓“菠萝”,就是土制的真假炸弹。这些炸弹有真有假,但以假的居多。因为制造炸弹的炸药没有来源,内地并不供应,不能不用假的来充数。“菠萝”上面,总是写有警告文字:“同胞毋近”,以免误伤无辜。只是偶有小孩不识这些文字,还是去接触了这些“菠萝”,而引起爆炸,造成伤亡。

左派制造的马路上的死亡,还有火焚汽车、烧死商业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林彬的事件。这是有人为了报复林彬天天在节目中对左派的“语言暴力”而下的毒手。这实际上不足为训,左派并不就此大事宣传,多少还是讳言其事的。

真正暴的,不是左派的工人而是官方的警察。人们只见警察攻打工会,造成死伤,不见工人滋扰警署,发生骚乱。

说得上大规模具有暴的色彩的行动,并不发生在香港,只是出现在千里外的北京。北京的红卫兵攻打并火烧了英国驻北京的代办处。事后,周恩来向英国道了歉,并负责修复了代办处。这样做是符合外交原则的。

这一切,洋溢着红卫兵的色彩。因此,一九六七年这一场动乱也就被称为“香港式的文化大革命”。

香港是不搞“文化大革命”的,和海外其他地方的使领馆一样。“香港式的文化大革命”不是周恩来的本意,也不是毛泽东的本意。

毛泽东的本意是“盘马弯弓故不发”,拔箭作势,但不射出。这和香港左派初时的设想是大异其趣的。左派原来只想凭语录取胜,以为只凭“认真对待帝国主义”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两条语录就可以战胜港英,固然和这差之十万八千里,也和后来一心一意希望北京出兵相助,扑灭港英,收回香港,渺不相干。左派的希望是落空了。

按照毛泽东“盘马弯弓故不发”的大计,至少也应在中港边境陈兵布阵,威慑对方,但实际上连这一点也没有。这是什么缘故?很可能和周恩来连“盘马弯弓”也不赞成,因此没有付诸实践,叫香港的左派连这一点作出兵状的安慰也得不到。

不过,香港的左派是得到了中央文革的支持的,因此《人民日报》上支持的声音不断。而去火烧英国代办处的红卫兵,自然也是受到他们的怂恿和支持。

香港的左派以为,有压迫就有反抗,港英不但压迫左派工人,也以帝国主义的统治压迫居民,反对这样的统治是应该得到居民的支持的。根据二十年代的经验,省港大罢工把香港变成死港,使港英当局狼狈不堪,这回也想以同样办法,发动罢工,迫港英低头。工是罢成了,但是不大,并没有得到广大工人的响应。原以为电车、巴士的罢工,可以使交通瘫痪,却没有这样的局面出现。接着又发动了罢市,也没有多少行业响应,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罢工、罢市都不灵,最后也就只得罢了。

真假“菠萝”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固然炸死了几个警方人员,但更大的却是起了妨碍居民的作用。真伪“菠萝”一上市,警方就马上封锁交通,几个小时之后,才加以引爆、拆除,这几个小时就对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而引起怨声载道。这“菠萝”阵曾经赢得左派头子的赞赏,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为未来世界性的城市斗争增加了一项新的武器。他后来才知道,这实在是得不偿失,为港英制造麻烦于一时,却大失民心于长远。

真假“菠萝”的结果,是引来爆竹的被禁止,以杜绝炸药的来源。从此市上爆竹无声,也是几十年了。

左派的反对港英迫害,是不是有所失而无所得呢?也不。

首先,在所有居民中树立了一个这样的观念:彼可斗而胜之也。港英并非只是一只纸老虎,但也不是完全碰不得的恶兽,斗它,就可能胜它,不一定是非败不可的。“五月风暴”以后,许多人都有勇气站出来和官方比一下高低了。

其次,官方也自知它在各方面的不足,加以改进。整肃贪污,建立廉政,改进教育,培养青年……逐渐使香港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

“六七暴动”并没有改变香港的现状,直到三十年以后的九七年,香港才脱离英国,回归中国。这恐怕不是“六七”当年所想像得到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中共已经告诉它在港的党员,收复香港不是他们的任务,意思是要他们作长期生存的准备,到了六七年,又一次提醒它的党员,收复香港是中央的工作,这就终于有了九七的变局。六七的时候没有人想得到九七,香港果然不是靠中共在港的党员们努力而得回的。“六七”时左派的口号:“港英不低头就走头!”港英当年没有低头,也没有走头,因为中共当时并没有要他们走。九七要他们走了,但也并没有要他们低头。他们是走得满体面的。中国能收回香港当然更是体面!

不大体面的是“六七暴动”。我不大能接受这样一个提法。我认为“六七”有暴,但主要不在左派方面,而在警方,左派有暴,但规模较小,不像警方的那么大。“反英抗暴”吧,有的人也许不能接受,但港英对待工人,对待群众,确实用了暴力。我以为中间一点,“五月风暴”就好!五月风暴,有风暴,不是平静,但也说明气候有些暴烈。至于“香港式的文化大革命”,是有那么一点,是得其神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