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苑缤纷
14806200000091

第91章 喻舲居的《故人故事》

《故人故事》,书名看起来旧,其实是一本新书。作者喻舲居是港台传媒中资深而知名之士,以他说出来的故人,故事自然是很有可观。

喻舲居先后在台湾、香港担任过台湾《中国时报》的副总编辑,《民族晚报》的总编辑,又担任过香港《工商日报》的总编辑,《香港时报》的社长兼总主笔。所见所闻的人和事很广泛,一枝笔记下的也就多采多姿。

《故人故事》分为五辑,第一辑“故人故事”,第二辑“世事管窥”,第三辑“采风纪游”,第四辑“说古道今”,第五辑“旧诗零墨”。这本书列为“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文史丛书”。

喻舲居笔下“一个伟大的心灵”是天津南开大学的校长、创办人张伯苓。喻舲居是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完成他的中学学业,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天津的南开大学停办了,和北大、清华到云南昆明合办了西南联合大学。另在重庆办了有名的南开中学,以一间中学而名传海外。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特使华莱士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尔基都去过那间学校演说,这都是很为罕见的。南开的张伯苓和北大的蔡元培都是中国教育界值得尊敬的教育家和校长,但在南开复校以后,一九五〇年十月十七日南开校庆之日,张伯苓当天整束衣冠,要回学校去看看,却被校方派人拦阻于校门口。张伯苓一言不发,回家无语,不久就饮恨而终。喻舲居称之为“一个悲剧的时代”。

这是他在二〇〇五年七月被邀去北京参加了电视剧集《张伯苓》的新闻发表会后,用《一个伟大的心灵,一个悲剧的时代》为题目写的观后感。伟大的是张伯苓,悲剧的是张伯苓的最后遭遇。喻舲居并没有因为受邀前往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剧集发表会而三缄其口,不发表他对张伯苓的遭遇和对电视剧集的意见,而是直言无忌的批评了剧集的不足,尽管也对剧情“掌握之旋律”加以肯定,并没有因为受到隆重的招待而一味说好和默不作声。

喻舲般居笔下的故人,另有使人感到可敬的是在台湾担任过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吴大猷。一九九七年春,吴大猷八十大寿时,台北的南开校友会举行聚会为他祝寿,他说了一件“小事”:蒋介石找他去讨论制造原子弹的问题。事前已经有人要他不要在蒋面前反对造原子弹,这是蒋不欢喜的,但他还是对蒋陈述了反对的意见,理由有三:第一美国不会赞成;第二没有地方可以进行爆炸试验,台湾不行,公海也不行;第三造成后也不能去炸大陆,那是自相残杀。蒋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听完了他的话,事后造原子弹的计划也就停止了。

台湾有个张佛千,是有名的嵌名联专家,最擅长把人的名字嵌进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中,既要对仗好,又要有意义。张佛千曾送了一副嵌名联给吴大猷:

可久可“大”,以简以易;

嘉谟嘉“猷”,有执有容。上下联每一句都是“大学”“中庸”里的句子,对得很巧。吴大猷很喜欢,挂在客厅中。

一九九八年春天,吴大猷九十大寿,他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和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发起替他祝寿,沈君山事先去访问了张佛千,请他替吴大猷写颂词,四言十六句,同时也将“大猷”、“振宁”、“政道”、“君山”、“大中”等名字嵌入,都有出处典故。对得精彩。

张佛千也送了喻舲居一副嵌名联:

“舲”游书境诗情内;

“居”在廉泉让水间。

上一句出《楚辞》,“乘舲船余上沅兮”,下一句出《南史·胡谐之传》,范柏年答宋明帝问,“臣居在廉泉让水之间”。也对得很巧。

《故人故事》里写到的故人还有马彬、余纪忠、胡家健、严仁颖、何世礼、卜少夫、徐东滨、三毛和高行健等多位。马彬是小说家南宫搏;余纪忠是台湾《中国时报》的社长,胡家健是中文大学文学院和社会科学院院长(二〇〇一年以九十九岁高龄逝世于多伦多);“海怪”严仁颖是天津《大公报》美国特派员;何世礼是香港《工商日报》社长,卜少夫是资深记者、《新闻天地》创办人;徐东滨是著名政论家,友联研究所创办人;三毛是著名女作家;高行健是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人。

《回首香港回归》是“世事管窥”中的一篇力作,写作于回归七年之后。文章回顾英国在香港留下的建设,一是交通建设,包括机场、港口,二是房屋政策,三是公医制度,四是社会福利。文章也回顾了英国留下的制度,包括独立的司法制度,中立的文官制度,自由的经济制度,廉政的监察制度,最后还提到英国留下的三笔钱财,一是财政储备港币一千七百亿元,土地基金港币一千五百亿元,外汇储备美金八百亿元。文章要言不繁,把问题就说得清清楚楚了。

第五辑“旧诗零墨”,收七言律诗、绝句三十四首,使人想起一句清人的旧诗:“诗如老将律精学”。诗律甚为谨严。最后附《梦徐东滨》一首是十四行体,就中国而言,那不应是旧诗而是新体诗了。

还有《谭嗣同“狱中题壁”试解》,对“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考证较一般为详尽。使人对诗意有更深的了解。“说古道今”一辑里,《三母·抢亲·夺美》考证出“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关羽好色,看上了吕布手下秦宜禄的老婆,正气的关公因此也有设计夺美的故事,这就不能不佩服作者读书的细心不放过关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