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苑缤纷
14806200000093

第93章 北大放逐蔡元培

长时间我都为一件事莫名其妙,最近却无意中把它弄清楚了。

这是关于蔡元培先生的墓地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像蔡先生这样名满天下的人,不得已在抗日战争的年代困死香港,被草草埋葬在海角坟场的坟墓堆里,就像当年穷人寄身挤住在山边的木屋堆里一般,是和他的身份太不相称的,应该迁回内地,“风光大葬”,最好当然是埋葬在他享誉一生的北京大学校园里。

大约在四十年前,我就一再写过文章,提出这一乔迁的意见,但一直没有受到理会。后来我在北京幽居十年,和朋友谈起这事,有人就鼓励我把文章写给《人民日报》,我这样做了,当时《人民日报》的副刊编者、著名作家舒展对我说:“这回不会没有人理了。”

舒展的预料不对,直到我在北京住满了十年,再回香港,也一点没有什么理睬的动静。

又过了两三年,朋友巫宁坤从美国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访问教授,他写信给北大当局,表示如果他们愿意把蔡元培的遗骸迁葬北大校园,他愿负责迁葬的费用。这回总算得到理睬了。北大有信复他,碍难照办。理由是北大虽大,却无蔡先生葬身之地。说是北大校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市府文物,他们不能动用,一部分属于北大,但已经无余地可以给这位老校长长眠了。

这明明是遁词。北大不小,尽管校园中已安葬了美国记者斯诺和别的几位外国教授的骸骨,却不是并无隙地可用的。至于市府文物之说,一座蔡元培墓岂非最好的文物?

问题就在这上面。不久前看到余杰《被背叛的蔡元培》这篇文章。他告诉我们:今年是蔡元培逝世六十周年,几位退休教授发起纪念蔡元培的学术讲座,却被取消。但一本《校园风景中的永恒——我心目中的蔡元培》出版了,记载了两年前北大一百周年的校庆活动,和官方铺张浪费的活动形成强烈对比,北大师生自发组织了话剧《蔡元培》的演出,演到最后一场时,有关部门借故撤除了道具,演员们含泪坚持演完了全剧,使得这一场最后几乎没有道具的演出获得了最好的效果。

北大当局就是这样对待他们的老校长蔡元培的。从纪念讲座的取消,到话剧道具的撤除,都说明了他们的态度。他们是不以蔡元培为然的。蔡元培办北大,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是北大当局以至当局的当局一直到最高当局,所能容得了的么?他们能容许思想自由的学风么?他们还在朝野时,会借用这“兼容并包”、这“思想自由”,现在居于高位,这一切就只能成为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了。

正是因此,蔡元培被逐出了北大,流落海角天涯远地,贬得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