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和大家在一起谈汉语的智慧,应该是一次饶有兴趣、富有意义的交流,感谢大家!
说起语言,大家应该记得《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类在建造通天塔想直达天堂的过程中惊动了上帝,为分而治之,上帝让人类的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以隔断他们的语言交流,阻止他们的统一行动。”世界历史的发展却没有遵循上帝的意愿,因为人类已经将各自创造的不同语言变成智慧而直达天堂。比如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就利用汉语智慧在不断传承和创造自己文明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一道创造世界文明,直达人类天堂。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最重要的载体,相传仓颉造字后神泣鬼哭,因汉字出现,泄露了自然的“天机”,赋予每个汉字神奇的全息性,让每一个汉字都浓缩着不同时空的相应信息,“让每一滴水映射出太阳的光辉”。比起“仓颉造字”,现代人的“智慧”一定汗颜。文字源自生活,文字是民族整体意识的外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在汉字母语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无一例外地源于生活的真实,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便是汉字。汉字之象形,来源于万象峥嵘的自然形态和神韵,蕴含自然之伟力。汉字魅力无限,光芒四射,只要用心考量,你会发现,古汉字的象形结构都与动物、植物、天地、人体、两性、战争、民生、文化等息息相关,体现着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态和内涵,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极高的艺术性。比如“神”字,会意兼形声。从示从申,申亦声。“申”本义为“交媾”、“生殖”。“示”指“先人序列”。“示”与“申”联合起来表示“繁育众庶的先人”。本义:繁育众庶的先人、人民的祖先。引申义:繁育万物的天灵。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汉字构造一般有六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汉字经过数千年来不断创造和改进,字体结构大致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七种变化。罗崇敏演讲集应对不确定性
我们向往的美好的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民主自由、公平正义、和谐幸福的世界,但这个世界离我们还很遥远。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人类世界的主题,但我们却面临着现实中金融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的严重挑战,局部战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生态恶化、疾病肆虐、灾荒频现。由于人类世界的很多不确定性,不得不使人类在心灵恐慌中建设自己的家园,在价值迷茫中寻找自己的未来。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要以不变应万变,以确定性应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人类在自身的发展中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各种危机,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需要我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智慧,但运用人类的语言智慧是必经之途,是最大的智慧。相对于其他语种,汉语更富有人类的智慧,运用汉语智慧,更容易应对世界出现的不确定性,解决人类当下的各种危机。运用汉语智慧这个通天桥,更容易使人类进入天堂。这可能与我是中国人,我喜欢国学,喜欢汉语言文学,喜欢中国书法艺术有很大关系,但绝不是牵强附会,是因为汉语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使它蕴含了丰富的智慧。
怎样应对危机?汉语中“危机”两个字就充满应对危机的最高智慧——转危为机。危险和机会是孪生兄弟,就是在危险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将危险转化为机遇,化险为夷、转败为胜、失而复得、绝处逢生。正如老子所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也正如刘言史在“观绳伎”时所叹“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是什么?庄子说“天人合一”,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生理状态的合一,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生命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生命与天地有对应的关系,所以,人不能过度地去掠夺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智慧是什么?从汉字象形、会意来理解“和谐”两字,“和”者人人都有饭吃也,“谐”者个个都能开口讲话也。它体现着富裕、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特征。
“天下为公”是治国的智慧和理想的家园。出自《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说的是“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能贡献才力,使年幼的人有良好的教育,使无依无靠的人得到供养。男女各尽职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因此,阴谋诡计无法得逞,违法犯罪不会出现。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汉语中表达战争智慧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以战止战”的慎战思想: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战是为了不战。所以战术最好的方法是不战而胜。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特别是汉语中关于教育的智慧就更多了,除了大家熟悉的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等,还有出自《礼记》的教育治学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思维方法论的智慧。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这是看待世界的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
汉字中“通”的智慧体现在方方面面。《黄帝内经》中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名言,也就是说,人体健康都是以气、血、津的正常流通而得以保障,不通则病,通则健康。这一名言普遍适用于政治、经济、交通各个领域,正因为这样,就出现货物流通、货币融通、道路交通、人际沟通的语言表达和管理要求。
危机时刻的决策智慧: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就是平时要居安思危,面临危机事件时应谨慎对待,全面分析,深刻思考,精心谋划才能成功应对,果断处理。如果就事论事,犹豫不决,盲目决策,草率处置,将导致失败和无穷的后患。
总之,汉语中的一字一句、一段一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信息。汉语以它独特的逻辑性、艺术性、包容性、凝炼性、准确性成为一座智慧宝藏,我们可以在汉语中找到生活的智慧、学习的智慧、事业的智慧,找到政治智慧、经济智慧、文化智慧、管理智慧。我们可以自信而负责地说,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需要汉语智慧;建设美好的人类世界,需要汉语智慧;成就每个人的人生,需要汉语智慧;幸福每个家庭,需要汉语智慧。
让我们去学习汉语智慧,发现汉语智慧,运用汉语智慧吧!
2012年4月16日在伦敦国际书展与英国欧若拉、埃及沃法等出版社
签订《天鉴》外文出版协议仪式上的发言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衷心感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出版集团对我的作品《天鉴》参加伦敦书展及外文出版的关心帮助,衷心感谢英国欧若拉、埃及沃法等出版社出版我的作品《天鉴》,衷心感谢大家的光临指导和交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家园,图书是世界的知识宝藏。民族有区别,智慧无国界。我带着我的《天鉴》走进伦敦书展,我相信不虚此行,因为我所希望的是与大家进行文化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
何谓《天鉴》?乃盛天下之理,鉴世间之事。素心真履,天人共鉴。《天鉴》是我人生的感悟、事业的体验、学习的心得而已。《天鉴》阐述的是我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医学、修身的一些观点;表达的是个人实践经验、民众基本立场、国家主流意识和人类基本价值;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思维、批判精神、旷达心境、大爱情怀和坚定意志。
建构人生也许是一个悖论:越是想构建完美的人生,人生的缺憾越多。建构知识也是一个悖论:学习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无知识。事不能至,心总往之;能力所限,不达所愿。《天鉴》之心愿在于求得大家之斧正。我会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不辜负各位的希望和关心。祝大家幸福安康!
2012年4月18日在上海《天鉴》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愉快地接受了研讨会主办单位对我的邀请,我要感谢主办单位为我提供一个向上海专家学者学习的机会,感谢大家光临指导。
上海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上海已成为现代化、国际化、时尚化的大都市,是我国的贸易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上海沃土孕育了丰厚的中国现代文化,上海的文学艺术是我国文学艺术花园内的一朵奇葩,艺术人才济济,作品争奇斗艳,人文文学、大众文学、纪实文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始终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人所做的特殊事是山崩。《天鉴》是一个常人的所思所行,它不会有语出惊人的效果。但《天鉴》出版发行后,还是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读者的青睐、专家的关心。我要借此机会感谢社会、感谢读者、感谢专家们。
我在书中表达的是追求政治关怀走向人文情怀、思维活性走向行为活力、完整学习走向完美人生。我在长期履行领导职责过程中,比较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主体来实现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思维的惰性会导致语言的苍白、行为的苍凉,最终导致人的堕落。我注重思维训练,注重研究探索,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的思维训练和实践探索。我和大家一样,不可能有完美的人生,但始终在追求着完美的人生,这就需要在追求的过程中完整的学习和实践,所以我珍爱各个领域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常识,也包括哲学、艺术、军事、医学等知识。
感谢你们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和对我的热忱关怀,对《天鉴》进行评说。你们对《天鉴》的写作背景、作者心路历程、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文体形式进行了客观的、全面的、深刻的剖析。你们的肯定是对我的激励,你们的批评是对我的鞭策。我以随思、随行、随缘、随笔的形式,记录了我人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感悟,也许有的是区区小事,杂思奇想,有的是不合时宜,过于理想。但我所坚守的真白还是:现实与未来的统一,务实与理想的统一,实践与探索的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也许正是这样的思考和实践,《天鉴》才会引起不同阶层读者的关注。
罗崇敏演讲集在上海《天鉴》研讨会上的发言我在整理书稿时发现,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团体领导,在决策的瞬间都是感性的,并非理性的,但在决策前的研究却是理性的,决策后的实施往往是理性、感性兼容的。正因为这样,我在书中有很多突发奇想,或许称思维火花,或许称写作灵感。表面上看,这些内容没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但正是这种“不严密”,也许会有“革而不震”的效果。我喜欢听漏洞百出的真话,不愿意听滴水不漏的假话;我愿意做上下难懂的真人,不愿意做左右逢源的假人。这样才可能在传承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这也许是《天鉴》承载的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重托。
各位专家、学者在发言中给予本书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充分表达了大家客观、真诚、深刻的情怀和见解。感谢你们,我会继续努力,不负你们的期望。
谢谢大家!
2009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