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她之间,终究是脱离不了这一层干系的。
当黄河水从青藏高原上滚滚而下的时候,泥沙俱都震碎了身骨,随着不息的河水一同欢快地叫嚣,奔向各自前程。
很难说这些泥沙不是诗人的化身。黄河水用泥土的颜色包裹起自己的伪装:那曾是一个千古盛世的时代,却用痴人的语句打扮起一份情怀。滔滔奔流的黄河,一路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最后在山东省境内注入渤海。也难怪人们要把华夏文明归结为黄河文明,历史上哪里还有一条河流流经过如此多的繁华、贫瘠和沧桑。
黄河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块冲积平原上的富庶,更是在富庶背后每一个被称为诗人的炽热情感。讴歌只应是一种外化的表达,那不曾袒露出来的真心,才应该是同黄河母亲之间藕断丝连的生养之情。
刘禹锡在浪淘沙(其一)中写道: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在刘禹锡看来,黄河应该是从天上来的。甚至连李白都曾经觉得眼前的瀑布是"银河落九天",更不用提这绵延万里的九曲黄河水了。看着这一份波涛汹涌时的澎湃,人心总是难以平静的,以至于人人都在幻想如何才能溯流而上,会不会就此遇到牛郎和织女两人的桃园。按照这个说法,地上黄河与天上银河本就应该出于一家,地上百姓和天上仙人又还有多大的区别呢?
刘禹锡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人正在夔州,也就是当今的四川奉节县。唐代诗人多嗜酒,就像是魏晋时期流行五石散一样,不喝酒的文人哪里能够算得上诗人呢。唐诗中酒最常见,恰好夔州便是当时酿酒业的中心,此地酒业之盛、酒名流传之广全天下都富有盛名。在夔州所做的诗中,不少篇章都是和酒息息相关的。不知道刘禹锡当时的状态是不是已经醉眼朦胧了,如是的话,泛一叶扁舟游于水上,何尝不也是一份惬意。哪管牛郎和织女好不好客,于清风徐来的江面上,喟叹一下人生的际遇,或洒脱或伤怀,都足以羡煞旁人。
后世的苏东坡把这件事情做了,虽然他泛舟的地方不是黄河,却也在江上禁不住抒发了一番襟怀。面对明月,面对静水,面对徐风,人总是容易生出许多感情。只是东坡先生一时间喝得兴起,不禁乐极生悲,竟然也凄凄地哭出声音来。
最让人心里面不忍的却是李太白。这位高歌一世的才人,在生命的最终也只落得于湖面上划船饮酒的境况。把盏问明月的时候,对影成几人,恐怕他早就算不清楚了。后来又一时感怀身世,竟做出猴子捞月的蠢事,徒给世人剩下一份祭奠。
悲剧总是给人多少唏嘘!
相传,在汉武帝时候,出使西域的张骞曾经背负了一份神圣的职责。皇帝要他循着黄河的源头去拜访牛郎和织女,如果真找的到的话,那汉武帝现在恐怕也已然成为我们供奉的仙人们中的一员了。诗人对这份情怀总是难忘的,刘禹锡便也要迎着狂风巨浪逆流而上,直到叩响牛郎织女的家门,才算得上是给自己一个交待。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游荡在黄河的河面上。很久以前,黄河上游有一个村庄叫黄家庄。黄家庄里有一个叫黄河的姑娘,村霸把姑娘活活逼得投河自尽。家人不忍弃姑娘于不顾,驾着小船一路沿河而下去寻找她的尸体。所到之处,呼唤姑娘名字的声音不绝于缕。声声真情,催人泪下。这条河流也就因此而被命名为黄河。
另外一说是,在两千多年前,此河只是叫单字一个"河"。没有"黄"字的时候,河水也是清亮见底的。只因陕西一带的上游地区植被保留完整,才没有如今泥沙俱下的惨况。在西安,还有着"八水绕京城"的说法。因而,人们都认为这么清亮的河水,除了是从天上的银河泻下来,哪里还能够有这番美景?
李白也说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首《将进酒》唱得恣意,听得人也顿觉得人生之路本就一番开阔,却都是我们凡人自找苦吃,到头来还要埋怨彼此的不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中写道:你可曾看到那滚滚的黄河之水,从天上急坠后又汇流入海,于万里的咆哮声中再也没有回头!你可曾对着高堂上的明镜,为了满头白发而悲愁?年轻时青丝般的秀发丽,到了暮年却变成了雪一般的华白。人生得意时就要尽情地欢饮,千万不要让金杯空对明月。
天生我材必定会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后还可以重新赚来。烹羊宰牛我们要喝个痛快,先饮它三百杯以释我情怀。岑老夫子,丹丘先生,快快地饮酒,不要停下手中的酒杯。让我为诸君高歌一曲吧,请诸君为我倾耳静听。钟鼓美音与佳美饮食都不足为贵,我只愿沉醉在美酒中不再醒来。自古圣人贤士多寂寞,唯有善饮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你看陈王曹植昔日宴请亲朋好友,一斗美酒需要十千金钱,可他只是恣意饮用与欢娱,却从不去计较这些令人闹心的鸡毛蒜皮之事。主人啊,你为什么要说自己的酒钱已经不多,只管去取来喝个底儿朝天。可怜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只管把小厮叫出来,统统拿去换成美酒。今天我要与你一醉方休,才能解开我这万古的情愁。
感怀际遇的诗词歌赋很多,而李白在诗文中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悲伤。即便如此,我们从他的诗句中,看到的除却了满腹才情之外,只有满纸的荒唐言,外加一把辛酸泪。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活得潇洒而狂放,一个生得卑屈而无奈。杜甫最容易惹人怜悯,瑟瑟秋风中,他只能叫着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般的口号,逆风拾掇自己的茅草屋,继续过着困苦的生活。李白恰恰相反,在华美到耀眼的外在下,谁会想到那一颗从来都没被理解过的真心,到底还能够装得下多少世俗中的尘埃。
《将进酒》这首作品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一时兴起而成就此作品。诗中虽是在表达应该畅快淋漓喝酒的好兴致,背后隐藏的深蕴,恐怕只有喝过酒且一醉方休的人才能体会。满腔悲愤借酒发泄,却没想到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样悲伤故事还能够怎么述说,反不如一干而尽来得痛快。
干!
酒杯举起,泪珠也揉碎在脸颊上。
这一切,都和李白的际遇是分不开的。李白是个神童,自小熟读诗书,十岁就能够作赋。且李白性格的形成,和他结交的侠隐之人有密切关系。他自己曾说,年轻时结交的人都是一些豪迈之士,或者是一些修道炼丹的隐者。这使得他的性格属于豪放派,而内心的真感情却要被豪放的外表掩藏起来,只让后人于字里行间拿着放大镜去苦觅线索。
李白还说,他十多岁的时候就练就了一身好剑术。当时天下武功,李白名列第二名。后世可以和他比拟的,除了辛弃疾之外,再无二人。
文韬武略样样在行的李白大多时间都在游览名山大川。当他在小寿山定居后,被前朝宰相许圉师招为孙女婿。仕途的大门就此打开了。可仕途从来不是文人应该待的地方,李白的狂放更引起了高力士等人的不满。李白斥之为小人,可最后往往是小人度了君子之腹。这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现实,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安史之乱中,李白曾随军出征,也正因为这一腔的报国热情,引来了一身的罪过,以至于最后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夜郎。
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却让李白增生了许多感情,因而在他和杜甫相遇的时候,才会感叹道知己难寻。虽然一个是华袍锦服一个是蓝衫步履,同样的命运让他们两人意识到彼此的悲剧,不禁抱头痛哭一回,依依惜别,此情再难续。
晚年的李白已经断绝了经济上的来源。这位曾经盛极一时的骚客,在病榻上给县令李阳冰讲解书稿,青灯苦茶,几乎燃尽了他最后的精气神儿。他留下的最后一首诗是《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首深得楚辞遗风的作品,竟成为已经62岁高龄的李白的绝唱。尽然如此,他还在想着能够有一天"大风起兮云飞扬",只可惜世间已没有了再世的孔子,谁还会为自己的这份情怀落下一地悲伤。
李白去了。随着滔滔黄河水奔流而去,随着历史的洪涛滚滚走远。留给我们的,是满满的诗句,以充实每一个敬仰他的人的精神和内心。
可叹的是,这个悲伤到骨子里的太白星,究竟得几人与之共赴黄河源头去拜访牛郎织女,才能不枉人世走一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