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29

第29章 眠在火焰山中

人们对于此地的热爱,不单单只是因为"丝绸之路"的美名。若不是果真有着异于内地的风光,恐怕在此地戍边的人们早就厌倦了一望无际的单色调。

在丝绸之路的北线上有着一座至关重要的城市--西州。西州坐落在楼兰古城的北面,单是这一项就让人心生出多少向往。此地于当今被称作为吐鲁番,因而一旦提及起来,多半人想到的都是这里炽热的天气。按照地理学上的概念来讲,由于吐鲁番位于一个面积五万多平方公里的低洼盆地里,而盆地的中心比海平面还要低一百五十四米。这里的气候非常干旱,年平均降水量只有十六毫米,可蒸发量却在三千毫米以上,因而在盆地内有着很多戈壁和沙漠。盆地中升温快、散热慢,所以才形成了极其酷热的夏季,在每年的六月份到八月份,气温持续在哦四十摄氏度以上的日子有四十多天,最高时候可达到四十七摄氏度以上,地表温度甚至可以达到八十二摄氏度。据当地的人们,只消将生鸡蛋埋在沙漠中,不久就可以烫熟。

这样的环境,对于惯于醉眠温柔乡的人们来说,终是难以忍受的。

西州的恶劣天气发展到后来的演义小说中,更变成了孙悟空保着唐僧西去取经路上的八百里火焰山。书中写道,在火焰山面前,纵是长着翅膀的鸟儿也难以飞过。若是详细考证,这座火焰山的原型便在吐鲁番盆地的中部,它东西长将近一百公里,由第三纪紫红色的砂岩组成。在炎炎烈日的照射下,空气中都似乎有着火焰的红光在闪烁。寸草不生的整座山看起来就好像燃起了熊熊的大火,火焰山也因此而得名。

诗人岑参在安西大都护府任职时,曾经多次经过西州,对当时有名的火焰山也相当了解。这里的气候究竟如何,且听岑参的娓娓道来

经火山

岑参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在唐代时候,到安西是必须要经过火焰山的。尽管之前并没有亲眼见过,但火焰山早已经名声在外了。只是再奇妙的想象,也终归比及不上眼前的实况。远远看去,天上的云彩似乎都被这座火山照得通红,漫山的热气无处散发而全都聚集在天空中。若不是上天造化有功,谁还能把这些炽热的火炭搬到此地呢?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站在火焰山的脚下还是能够感到吹来的阵阵热风。越是往前走,就越感觉到夏天早已到来。再去看身下的马儿,早就和人们一样全身流着热汗了。

这终究是要算做一份瑰丽的,大自然总是鬼斧神工它正用最奇特的方式惊讶掉所有人的想象力。在此地戍守边疆,新奇过后所剩下的便应该便是无边的折磨了吧。

如果想要把这份炽热当成是炼狱一般的折磨,恐怕是大错特错的事情。除了炎热之外,吐鲁番还是我国最大的"风库",平均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日子多达七十二天。天气特别恶劣时,还会出现飞沙走石的情况,把躲避不及的人打得鼻青脸肿。

这哪里是人常住的地方,狂啸的大风分明是在鬼夜哭,第一次听见时,哪里不会被吓得屁滚尿流?即便如此,留给士兵们的出路也永远都只有一条,那就是坚守岗位。宁可把性命丢在城楼上,若是没有军令,却不得离开半步。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在诗中写下了一番苦战的场面。

或许每一个戍守边关的士兵心中,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战争梦。梦想着有一天战斗来临的时候,自己能够披挂上阵,亲手断了敌人的性命。他们在心底渴望这一战,希望能够凭借一战而成名,从此走上飞黄腾达路。这些都只是刚刚被调遣过来的士兵们心中的美好愿想罢了,对于从没有经历过战事的人来说,战争或许还意味着无限荣光。可对于久经战事的老兵来说,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早就没有了任何实质意义。他们所能够做到的,仅是如同条件反射一般,在敌军到来时,用最快的速度奋起守城,为了身后的家国,更为了自己这条好不容易在战争中留存下来的老命。

可在胡地作战,是从来不讲究章法的。一旦决定突袭,就得快得像是天上的乌云一般,黑压压地从边境压将过去。这气势,像是要一举摧毁整座城。阳光偶尔能从乌云中露出一点光彩,像是赏赐一般点缀在守城士兵的盔甲上,闪着金光。近一些,再近一些,等把敌人囊括进了埋伏圈,就可以吹起战斗的号角从而将其一举歼灭。

每个士兵的脸上写满的都是刚毅,他们心中或许也在害怕,但害怕是从来不能够表现出来的。在军营中,勇气是可以传染的,害怕同样如是。哪怕只是相互鼓吹着勇气,也要用最刚强的一面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生,便要生得光荣;死,更要死得其所。

边塞上的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在夜色中浓艳得呈现着紫气。瑟瑟寒风卷动着红旗,愈显得将士们的镇定自若。男儿生当为国家,只要号角声一响,这条性命就不再只属于自己了。

浓霜已经把战鼓浸湿了,连鼓声听起来都如此沉重,好似作战的气势早就已经泄光了。为了报答皇上的赏赐和厚爱,哪里又需要战鼓来增壮声势呢,手操宝剑的士兵们甘愿为他血战到死,这份心志远比任何事物都更鼓动军心!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了一座黄金台。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将士。这是当朝者的明达,更是兵士们的幸事,如此一来哪里还用担心镇守不住边疆的叛乱呢?

若是没有了飞将,便创造一个出来!此时每一个士兵的心中,怀着的恐怕只有一种被称之为激烈的豪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