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32

第32章 隐在边疆

由奉天向着西北方向行走大约一百二十公里,就可以到达唐代泾州的州治安定郡。然后西出萧关,经原州、会州,便可以到达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镇--凉州。这条从长安通往凉州的大道,便是自秦汉以来就很有名的"回中道"。在回中道上,坐落着一个重镇--泾州。

这是王昌龄高中进士之前发生的事情。一次偶然的西域游历,泾州的风景成了他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人一旦被吸引住的时候,想得越多,也就越容易对这些事情产生感情。纵然连看风景的本人都不清楚这份感情究竟起于何处,他却依旧禁不住心中奔涌而出的各种念想。唯有诉诸笔端,才算是了解了风情。

山行入泾州

王昌龄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登山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人们是喜欢登高的,只是因为登高便可以了了愿望,便可以满足双目的奢求。只怨两只眼睛生在了前面,才使得彼此都只看得到更远处的路,却忘记了脚下正在行走的艰难。

然而登山也是最消耗体力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漫无目的的时候,更觉得满满的体力不知何时早已消失殆尽。待到困乏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问问客人和车夫,究竟还有多远才能够到达目的地。只是这山路曲折,即便能够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目尽之处也满是重峦叠嶂,单纯数字上的解释还有什么意义可言?此时的疲累,远不是身体上的松懈可以缓解过来的。

太阳早就不知道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大概因为行走了一天的路程,它也累了吧。茫茫前路看不到行进的方向,一旦在原地徘徊起来,对故乡的思念就会趁虚袭来。这本是挡也挡不住的事情,何苦还非要为思乡之情而折磨呢,反倒不如随着眼前的风景心猿意马一会儿,权当是歇歇腿脚时的无聊之情吧。

好在这片刻的休息等过了乌云和细雨,再迷茫的人,也是应该重新打起精神了。西面就是边塞上的泾州,再往北去就是戍守边疆的哨所和烽火台。远望过去,泾州城上空飘着白烟,安定城内的树木已变成了秋天的模样。这里和内地平原地区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竟让人一点都提不起兴奋之情。哪里需要把这归咎于喜欢不喜欢呢,此地的水土也一样养育着此地的人们,心情总是自惹一身枯燥,思来想去,也终是要从这异地他乡遍寻出故乡的千般的,也才让人能舒下心来,好好地过活一场。

只可惜,此地不是旅人的故乡,风景再好,也只是中点;环境再恶劣,也不是终点。何必非要为这无端之物烦忧!

登高一望数千年,若要从故纸堆中寻出几个沉溺于文字中的人,这样的情殇似乎是最适合李商隐的。

唐文宗时期,朝廷中的朋党争权斗争异常激烈,这两派官员分属于牛党和李党,他们各自都用尽权势想要提拔本党成员、排斥异己。李商隐最初是受到了牛党令狐楚的赏识,从而在令狐楚的门下任职多年。纵然是无心,也总是容易被李党之人当成是牛党人士来看的。

政治这件事情,哪里就适合李商隐做了呢?越想越觉得不对头,可历史偏偏就这么上演了,留给后人的只有这么些可有可无的哀叹。

唐文宗开成二年,令狐楚去世,驻守在泾州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请李商隐做自己的幕僚。李商隐来到泾州后,因着一腔才华而深得王茂元的器重,并且还就此做上了金龟婿。只是王茂元属于李党,李商隐同意当他的幕僚并同他的女儿结婚,这在牛党人的眼中看来是真真切切的背叛。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綯认为李商隐有负他的家恩,对李商隐更是怀恨在心。这一婚事,也就自此筑成了李商隐一生的命运。

开成三年,李商隐来到长安参加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本来高中只是探囊取物的事情,可当吏部将录取名单上报给中书省以后,中书省中掌权的官员看见了李商隐的名字,脸色却比寒冰还要冷。只因执掌生杀大权的官员是牛党之人,李商隐的一世理想也就此断送了。

天底下的人儿,竟真的再找不出一个能承受如此苦痛的了。

落榜后,李商隐回到了泾州岳父家中暂住。他心中毕竟是有些不平之气的,这才有了这首七言律诗《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在绵延的安定城墙上,有着高达百尺的城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恐怕在李商隐看来,此时的沉默更是怕惊醒内心的忧愁吧。从年纪轻轻就开始为国事担心,最终却还是得不了功名,前程怎么能就此了断呢?从长安出来后,本想要在这荒遥之地散散心情,却只看到了末路穷途,于是只得一场大哭。当年年轻的贾谊上表痛陈国事却不被汉文帝采用,又有王粲因失意才远游,这些不都是在说尽自己的心事吗?这份忧虑,恐怕只有从前朝人的身上去寻觅出一些影子了。

每个文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愿景,他们大抵都是希望能够用十年寒窗苦换来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后,只需一叶扁舟,便可以了却残生。这样的人生,写满了理想和传奇。可在现实这块大石头面前,再多理想的鸡蛋,也终是要磕得粉碎。谁还能想到那些看重功名利禄的人,见到了如此清扬的异类,就像猫头鹰看见了腐烂的老鼠肉一般,若不争抢干净,又哪里来的罢休的道理?

只是可怜了普天之下的所谓"君子",皆被染上了乌鸦的黑色,于政治中再看不见半点光明。但愿此时流下的一滴眼泪,能化成一泓清泉,洗濯每一个沾染了尘世的心灵。或许这样的梦想,终是要破灭的。可有人曾经为此努力过,便足以值得纪念了。

论尽古今之事,得了一个李商隐,哪里还需复求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