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一阴一阳谓之道。有山的地方必定要有水作配,有光的地方也一定有暗来反衬,偌大一个兴庆宫,若是没有湖泊来沉淀下帝王宫妃们光鲜亮丽的生活,这座宫殿建造得再华美,怕也只会让住在其中的人颇感寂寞难耐。
水这种至情至柔之物,偏偏像是一位上善之人,把所有见不得人的污垢都涤荡出去,只留给前来观赏兴庆宫景色的人们一片光洁。
在兴庆宫内,有一潭湖泊叫做龙池,也叫兴庆池。据说兴庆池所处之地最早的时候还只是陆地,只因地势低洼,有一次井水突然冒出来而蓄成了小池;另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常年累月淫雨霏霏,雨水聚集此地而成湖。
又传说,兴庆池上经常会有云雾雾笼罩。有人曾经见过一条黄龙盘旋在池子中间。人们都是愿意相信这样的故事的,尤其是在面对神龙这种吉祥之物的时候。若不是天子有德,又怎么会有符瑞降生于世呢?天子的功德,对百姓来说恰恰也正是盛世的好光景。人人都顶礼膜拜这里曾经出现的那条黄龙,就像是每个人都渴望着能够过上好日子一样,众人也都期待有一天能够亲眼目睹黄龙再现,以沾福瑞,连皇帝也不算是个例外。
为此,张九龄还曾写过一首诗来描写这件事情:
奉和圣制龙池篇
天启神龙生碧泉,泉水灵源浸迤延。
飞龙已向珠潭出,积水仍将银汉连。
岸傍花柳看胜画,浦上楼台问是仙。
我后元符从此得,方为万岁寿图川。
隶属于上天的神龙出现在人世间,自然是值得朝拜歌颂的。尤其是神龙降生在这一泓碧泉上,不恰恰说明了此地也是有灵之所吗?此时,应该再不会有人去怀疑有关于兴庆池的任何传说了吧。从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就知道此地必非等闲之所,既然能够源源不断得流水而成龙池,这已经证明了这一片活水的源头之灵了。
你若是从笼罩在池水之上的一片云雾中望过去,若是虔诚之心足够的话,必定能够看见神龙正从泛着水珠的池面上飞跃而出。它全身金光闪闪,向着遥远的天河飞驰而去。如果非要给兴庆池寻找一个源头,又怎么会是人世间的等闲之物呢,除非同天上的银河相连接,否则是断不能有现如今的光景的。
再回头看一眼池水边的绿树红花,这一幅景象分明是从画卷里摘取出来的,普天之大又从哪里看得到这番美景?就算是所有的湖泊之畔都建造有凉亭,可还有哪座的凉亭能够和此地做比,也是要供着天上的神仙们下界乘凉的呢?万事万物都是有个源头的,这番吉象都是应该归结于天命的吧。
当朝圣上治国有方,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这份源头也正是因为玄宗皇帝最初是从此地走出,是在履行着上天赋予他的使命。能够坐上帝王的宝座,能够使得江山永固,必定不是凡人可以够做到的事情。如此一想,谁还不会对兴庆池中的这条神龙更多一份顶礼呢?
既然如此,还是应该大声称颂,称颂上天有好生之德,称颂玄宗皇帝有承天之命,这是百姓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好世道的时候,是理应值得大书特书的。
然而,张九龄在诗中说到的这一切,果真是事实吗?这一切的缘由,还是要从他的从官经历说起。
张九龄于唐中宗景龙初年得中进士,于唐玄宗开元时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并因此而为后世人所推崇、仰慕。在职期间,他忠耿尽职,秉公执守,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于是,明眼人不仅恍然大悟,所有的神话传说原来都只不过是笼罩在兴庆池上的那团迷雾,等真正把迷雾吹散之后,所显露出来的真容也终究不过是一潭装饰稍有些考究的湖水。湖水终究只是湖水,再考究的装饰也改变不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若论起上天的功德,怕也只有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了。至于偶见神龙,全当是心诚则灵的一种信仰吧。
当神话变成政治的附加时,再美的故事一旦被揭露了面庞也终将露出丑陋的獠牙。
好在上天许给世人的是一片开元盛世,所以也理所应当且安然自得地享受着所有人的朝奉。
后来,又从长安城东郊的浐河引水到龙池中,使得兴庆池的面积逐渐变大,其面积一度增加至数公顷,深度可达数丈。兴庆宫中自从有了这一湖泊,所有其他景色都变得逊色起来。凡是帝王游玩之时,必定也和兴庆池脱离不了干系。是时,很多的游乐活动都在龙池中的龙舟上或湖岸不远处举行。唐玄宗曾经多次在龙池上举行盛大的宴会,且每次参加的官员均不可计数。这样的盛况若是不留下一些诗词歌赋用作纪念,该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因而,玄宗皇帝也经常命大臣们赋诗留念。在所有的诗歌中,唯独韦元旦的《兴庆池侍宴应制》一诗说尽了当时的繁华:
兴庆池侍宴应制
韦元旦
沧池漭沆帝城边,殊胜昆明凿汉年。
夹岸旌旗疏辇道,中流箫鼓振楼船。
云峰四起迎宸幄,水树千重入御筵。
宴光已深鱼藻咏,承恩更欲奏甘泉。
这样的故事是不需要再去赘述了。越多的文字描述反倒越衬得人们对当朝皇帝的溜须拍马。虽然在当时的情景下。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然而最美的诗词终究是不应该带有如此明显的谄媚意图的。又或者说,纵然有着一番人间美景,终也抵不过岁月之水的摧残,留下来的,仍不过是一片黄土。
后世记载,一直到了宋元之时兴庆宫还依然存在。到了六百年以后的元顺帝至元元年,镇守在西安的元安西王王妃还曾经在兴庆宫中举行过盛大的宴会。
大约是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兴庆宫中的龙池才逐渐干涸,整个兴庆宫也终于变成了一片良田。很难说清楚到底上天是在偏信帝王,还是在宠爱百姓。当曾经的辉煌之所如今已被牲畜耕作时,故事写到这里也是应该画上句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