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民中,流传着一个极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故事中提到:在远古时期,天上有一只神牛降落到青藏高原上,它的鼻孔中不停地流出两股水来,这就是万里长江的源头。
在华夏的疆域上,在黄河水冲积成的中原大地上,长江似乎总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一直到北宋南迁,这里才有了些微人气。但在盛唐,长江注定是会被南蛮之族占为据地的。因而,诗歌与这里无关,文明更和这里产生不了丝毫关联。似乎只有被贬谪的罪人,才能无奈地看着长江水幽幽悲戚到天明。
位居世界第三的长江,从遥远的青藏高原腹地倾泻而下,一路上兼收并蓄,并不比黄河水少多少气魄。
从古至今探寻河源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河源唯远。"越是遥远,就越是神秘,也就越能抓住人们的向往。诗人张若虚曾作一首《春江花月夜》,以此来赞颂长江上优美祥和而又带有些梦幻意境的夜景。其实,哪里的夜景不都是一样?景随心动,人随物迁,举凡天下之事,皆不过如此。
张若虚是与贺知章齐名的京都才俊,并且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单从这个名号上来看,其写诗的功底就可见一斑。然而士人均有自己被人诟病之处。在张若虚的诗中,六朝柔靡之风随处可见。春花秋月,亦常被用来表述人生无常。文人总是很多感慨,即便是朝升暮落,也别具有一番幽情。这更说明了一个问题,景色无关乎好坏,好坏的其实又只是人心。
但可惜的是,张若虚所做的富有情韵之诗,在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已经散落大半,徒留在《全唐诗》中的只有两首遗作,而这首《春江花月夜》便是一次千古绝唱。后人在评诗的时候,还为其冠以了"以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五字连珠,怎么看都像是一副临摹下来的美景。诗且不用看,单单这几个字,就足够人们品味上好一阵子。是独自泛舟,还是邀月同游;是偶遇春花,还是邂逅清夜。没有来由,也不需要任何装点,早知船下之水是一定要流往大海的,这份心绪又何必非要为它的不停留而苦恼。人生亦如是,早知终会黄土埋身,何苦还非要为了那生老病死而纠缠不清。有春光、有碧波、有绽开的鲜花,有幽幽的冷月,再配上一剂无人打扰的夜色,仙尘之事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所求。
春潮萌动,海月升空,碧波送皎月行了万千里,却独不见月光泽陂之处。清冷的月光更像是神奇的仙法,所到之处,必定有花相应,一寸寸像是碎掉的白雪,轻手揽过,却留不住丝毫因之撩拨起的情绪。
江水曲折,月色随鱼纹般的波澜而飞;天水一色,物和人偕在梦境般的美景入睡。越是干净的天空,就越显得月亮的孤单。好似也终归是要有个人天天来此地赏月,才能不辜负了这一番春江美色。赏月之人年年换,不变的唯一乃是亘古之月。人们在守候月亮升空的时候,那轮玉盘其实也正在守候着苍茫大地上那一双双炯炯的眼睛,把秋水望穿。
如果一片真心能够飞跃忘川,游子的心中哪里还会因此情此景而泛起涟漪?
于是,人们在美景将尽之时,总是要忍不住悲伤一番。不论是夕阳还是皓月,他们均不曾改变,恰恰是观景之人醉眼看花,全世界在他们眼中也就沾染上些许酒气,摇摇曳曳,裙钗乱响,徒勾起对小楼轩窗的记忆,游子思乡,怨妇念夫,年年如此,却代代未变。
但是再舍不得的景色,也终归是要繁华落尽的。残月深深,掩不住离人泪。忽乘小船急转,却发现夜色早已经淡然,只留下远处的树木掩映住即将跳出的黎明中,再美的想象到了这里也只能够戛然而止。
整首诗中,最富有哲思性的语句在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纵然是游子思妇,终也跳出了个人的恩爱情仇。天底下大凡痴男怨女,都有着这样的情节,王若虚在是个诗人之前,更是个普普通通的痴情种子,面对如此美景,哪里又能抑制得住内心的悸动?只恨不得能够随着月光入化境,见一见思念的人儿才能以表相思情。
上天吝啬,没有给他一双飞翔的翅膀,于是只能借着思想的力量,顺着月光的轨迹,从春江花月夜开始谈起,却终归要"江水流春去欲尽",从平静的江面直流进汪洋大海,然后消失得毫无踪影。
从青藏高原一路往下,首要的难关便是那山高水险的大渡河。因为此地地势差异极大,所以在气候上也有着很大的变化。天宝二年,李白的一位友人将要入蜀地,他在长安城为其送行,因而才写下这首《送友人入蜀》,诗中极力描写了蜀地景色的诡谲。其一反之前做《行路难》时的愤郁,这次却多出了几分离别之苦。
只是因为当时的蜀地还是一片极为荒凉的边疆之地,少有人居住,到了这里,除了吃到一些苦头外,很难让人想到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去尝试。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话中,字字都在告诉这位朋友出行的不便利。两人没有被离别的愁绪感染,相反,既然入蜀已经成了定势,与其依依不舍,倒不如寄去一份平安祝愿。
古时的栈道,是修建在峭壁悬崖上的,至今在边远地区仍留存有供人畜通行的栈道。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插入木梁,上铺木板或再覆土石;也有在石崖上凿成台级,形成攀援上下的梯子崖;还有在陡岩上凿成的隧道或半隧道。
而蜀道却是这里面的佼佼者。其一方面虽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却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美丽的风景便生在这条半天空中的栈道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一个"笼"字,就把本无人烟的蜀地写成了传神的化境。于是,不论是山下春江环绕,还是山上蜀道崎岖,都显出了别一番的情趣。不再有艰难,只要一点一点走过去,心中只会有冒险般的喜悦。毕竟,此刻面对离去的友人,能够给予他的应该是多一些的鼓励和抚慰,而不是对蜀地荒凉之态的滥加评判。
有时候,朋友的热心肠,总是可以融化内心的清冷。
旅途艰险,长江水恶,我们保有的,起码还有一颗温暖的心。在寂无人烟的深山老林,读罢赠诗,亦可见字如面。心中升起的暖流,顺着江水或是波涛汹涌或者平波万里,超越了环境和距离的阻隔后,才能度化得了现实的苦难,唯留真情于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