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05

第5章 入海前的绝唱

再气势磅礴的河流,也都是要流进大海的。

好在黄河在入海之前,还有一座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相媲美的鹳雀楼可以让游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氛围,以证明黄河水历经千难万险,走到了这里,是终要把所有的历史都看做浮华烟云的。

鹳雀楼为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修建,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这只有四层格局的楼阁,却有着别一般的情调:

第一层,称之为"千古绝唱",单单从地面到天花板就达15.7米的高度,红绒地毯铺地,明三暗六的结构别具一格。只是原先的木质结果毁于战火中,当今的游人再也寻觅不到当初历史的踪影了;

第二层,唤作"源远流长",因与第一层相通,故使登者觉得空间错落,恍若隔世。此层与名字极为相衬,其展示的全为人类留下来的灿烂历史文化;

到了第三层,就完全摆脱了前两层的文化概念。这层中所有的图案全都是手绘,但真正惊人之处却在于,只有登上第三层之后才能够极目远眺一览千里黄河水的壮阔。只见滔滔黄河在眼前从北向南,后又由西向东,在此地做了一个气势磅礴的转弯。夕阳余晖与之相互映衬,更显出滚滚波涛的诡谲和雄奇威武。

鹳雀楼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喜登临此地而吟诗作赋。其西傍长安、东临洛阳,一时间竟也成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佳地。

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时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意思很简单,单从字面看似乎更无它意。

当夕阳依傍着西山渐渐落去时,黄河水也滚滚地向着大海流去。但若是想要能够把千里风光都看尽,那就只有更上一层高楼了。

王之涣写了这首诗的时候,只有35岁。但此时的他已经经历过一场当官、被诬陷、罢官的黑暗之旅,因而在尚不到而立之年的年岁中,王之涣就过起了千里访友的浪人生活。

人不轻狂枉少年。但历尽磨难之后,依旧会对生活抱有希望的人,却并不算多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中说的不只是鹳雀楼的奇景,更是诗人不满于现状而要积极进取的情结。毕竟,35岁不算是个大年纪,等在王之涣人生后面的事情,是好是坏,依旧还是个未知。

但最起码,现实给不了我们改变的时候,我们还因着自己的梦想而对未来充满了希冀。

后来流传的一段小插曲,正是对当时朝廷的讽刺。据说,王之涣的这首诗一时间流传颇广,连女皇武则天都啧啧称赞,非要问诗的作者是谁。唐朝是个以诗取士的年代,大臣李峤眼见此等上佳机遇,便信口胡诌说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所作。武则天一时高兴,立即将朱佐日召上朝廷,赏彩绸百匹,并加官进爵以示圣上对人才的恩宠。

只是真正的作者王之涣却因人生不得意而穷困潦倒,虽有后人打抱不平,可谁又能解决得了他当下的困境呢?

更上一层楼,这只能成为王之涣心中永远的伤痛。徒留下一份希冀,让腐败的朝野当成了笑话。

再往前走,黄河水终于来到了渤海湾的入海口。只是到了这里,黄河水当初的浩浩荡荡之态已经消失殆尽,只留下一片泥泞不堪的沼泽地和浅滩,荒凉不堪地晒在民众面前,像是一个毫无尊严的乞丐恬不知耻地向人揭露自己的伤疤一样,不但没招来丝毫怜爱,反倒惹了一身嫌弃。

从高山峻岭中走来,穿过黄土高原和开阔的大平原,黄河水到底还是走到了命运的终结。尽管入海口泥泞不堪,但却丝毫掩饰不住黄河水滚滚向前的气魄。要死,也得死得壮烈。更何况,奔流到海只是一个轮回,只是一场注定的劫数。既然是唯一的结局,那又何苦非要悲伤呢?坦然相对,远比凄凄惨惨要壮阔许多。

诗人独孤及曾写下一首五言诗来描述黄河入海时的场景。独孤及幼时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他7岁就开始学习《诗经》,后又读遍五经,自此立下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志向。独孤及自小写文章的时候,看重道义而并不注重技巧的冶炼。因而在他的诗中,处处体现出的是对现实的反讽,其用意却在立法诫世、褒贤贬恶、不徒以词采取胜。

有志者,事竟成。独孤及终于在20岁时榜上高中,被授予华阴尉一职。

安史之乱后,独孤及不得不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逃亡江南避难。后在唐代宗时期,又先后出任了多个官职,并对当下的政治提出极为有力的改革措施。晚年逝世于常州刺史任上,也算是鞠躬尽瘁的典范。

独孤及当时写就的那首五言诗题名为《观海》:

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诗文开篇就毫不吝啬地对黄河入海时的壮阔大加赞赏。一句是谁施展的造物之功,便问住了所有巧夺天工的人造之物。似乎仅凭黄河入海时的气魄,就能够回溯到天地万物的发源之时。人人都说,由小看到老,却不知由老回望小也是别有不同的风味。如果连太阳都能够从水中托起,那还有什么是大自然不能够做到的呢?

明着写景,暗里却说出了自己的一腔豪情。幼年成长时的阴影对独孤及影响颇深,孤儿寡母的日子必定不好过,面对邻里的欺诈和学童的盛气凌人,独孤及所能选择的路只有两条,站起来亦或者是倒下去。尽管艰难,但他选择了第一条,因而在面对黄河水历尽波折而奔流到海的时候,他想到的更多是自己一生的坎坷,只有相信一直走下去就能抵达大海,才不会被途中的任何一个转弯阻挡了脚步。

独孤及还引用了一个典故:当年秦始皇来到此处,望着飘缈的海岛以求登仙之梦。于是,始皇帝树立起召集天神聚会的旗帜,希望他们能用仙法帮助自己移走群山的阻隔。事后,徐福被派往仙岛去寻觅长生不死之物,只是满载童男童女作为献祭品的船只再也没有回来。留给始皇帝的只有门徒献上的一派空言,以及依旧滚滚自我的黄河水,丝毫不为世人的俗情所动。

世人还在追求功名俗利,却只有悠悠黄河水看尽了繁华、遍赏了悲喜,直到入海之时才恍然大悟,再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抵不过时间的摧残。该来的来,该走的走,生有何喜,死又何哀,或许保持一份不悲不恸之心,才能笑看逍遥人生。

但,倘若如此做,做人的感情又被置于何地呢?安安生生做个人,该哭该笑随性情,不羡鸳鸯不羡仙,不也是另一种超然的境界吗,何苦非要追寻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