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63

第63章 一世贞观

公元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便是"贞观元年"了。从这一年开始,百姓的生活也终于有了指盼。李世民当时绝对想不到,整个中华大地在自己的手中会变成一场千古绝唱。更兼当时战乱刚刚结束,又有着连年自然灾害,看似每一件事情都是不好的预兆。第二年是蝗灾,第三年是黄河泛滥,人们都说大灾必定预示着凶兆。盘旋在渭河一带的二十万突厥大军单等着一个合适的时机,企图能够一举歼灭唐王朝。

这一年,李世民的龙骑坐得并不安稳。

真正让百姓放下心的事情,是贞观三年太宗派大将李靖率兵征讨突厥一事。然而这一战,可谓大胜。李靖不禁俘获了众多的人口和财物,更活捉了突厥首领。这真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在百姓看来,自然灾害尤可以举全国之力共同抵抗,可一旦被突厥攻占了城池,国将不国,哪里还有和平日子可言。因而这一战,真正的意义反倒是在战争之外了。

这一胜仗更给唐太宗定下了天下。百姓的欢呼声更多地给了这位英名的君主,李白的这首《塞上曲》便是最鲜明的颂歌: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这首诗还是在怀古,即便是如同李白一样的文人,也不愿意如此赤裸裸地去夸赞君主的丰功。只是从词句中,我们看到的分明正是唐王朝时期的边疆往事。那突厥的铁骑横行在边关,更有猖狂者一度侵犯到渭河。若再往前走一些,怕是连长安他们也不放在眼中了吧。青草茂盛,这本应该象征着大唐王朝的茁壮生命力,但却有如今横行的胡马乱了这番景致。若不征讨,君王的颜面岂不扫地?

好在有众多热血男儿愿意为国家洒出一腔忠诚。人们都是喜欢胜仗的,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晓得打一场胜仗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可结果是人人都看得明白的。只要在辽阔的大漠上再看不见突厥军队的影子,才能把悬着的心放下来。

这不只是说给百姓听良言,而是说给唐太宗本人听的警戒。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治理一个国家不容易,更难得太宗把这个国家治理成了千古难遇的盛世。假如当初没有唐太宗,历史究竟会向哪一个方向迈进?他说,百姓才是载着君王行走的小舟,航行的船哪里有不依恋水的道理呢?离开了这汪清泉,他的这个皇帝也只剩下一场虚名。

于是,上天开恩,还给唐王朝一场"贞观之治",太宗的名号也自此留了下来。

史书上的那一笔,必定是浓墨重彩的。可若依着太宗的心思,他还是更看重百姓心中的皇帝的模样。一直到唐肃宗至德二年,杜甫到鄜州(今陕西富县)探亲路过昭陵时,遥遥想起了当年的盛世,这才有了下面的情思,以对太宗当年的念想:

行次昭陵

杜甫

旧俗疲庸主,群雄问独夫。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

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

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指麾安率土,荡涤抚洪炉。

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

松柏瞻虚殿,尘沙立暝途。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

整首诗,只需看"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几个字便足以摄取了灵魂。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够和尧舜禹并列的?杜甫在这里或许有故意拔高的意图,毕竟在一场大动荡后,人们都是愿意想想之前的美好光景。对于杜甫本人来说,这更具有一番别意。

唐太宗登基后,一大治国措施便是任用贤才,也正是因此才使所有的大臣全都忠心耿耿地报效着国家,这才有了国富民强的盛世。可对比起当下,贤才纵然不能说已经寻不到,只是天底下再也没有能明眼辨出赤兔马的伯乐了,这终归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杜甫他自己究竟是不是一匹千里马,也因此没有了定论。

而有关于太宗的传言,鉴于历史的原因大多都流传下来都是善事。人亦是有阴阳,那些生长在他背后的故事却总是被当政者刻意忽略掉,从而塑造了太宗的完美。至臻至善的美,却恰恰成了一种虚假。

太宗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于一流的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更是倍加喜欢。他也曾经大量收集王羲之的书画,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已久。相传,太宗曾用重金悬赏全国,只为能得兰亭真迹。可也一直都没有遂心。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叫辩才的出家人出现在这份名单上。

太宗下令召辩才和尚入宫,一边热情款待,一边想要让他主动献上手中的《兰亭序》。辩才和尚早就铁了心思,他至死也不会把《兰亭序》拿出来的。太宗不知道的是,这真迹本是辩才的师父临死之前交给他的遗物,临终所托意义自然重大。此时交出,《兰亭序》的真迹怕是再也落不回自己手中了。

辩才和尚也明白,既然入得宫中,不交出《兰亭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在入宫前成诗一首:

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

辩才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这番心思,都在最后了。这夜晚,有云有月,本是最好的山外清修日。却没想到会因为手上的一副字画而引来许多故事。然而当政者始终看不透彻,纵然驻颜有术,最后一样也要落得黄土成灰。唯有醉一场,或许才是人生得意处。

还要说起太宗的另一个故事。当年秦始皇曾派人到东海去寻仙问药,最后耗尽了毕生的气力也没有等仙人回来。汉武帝更是癫狂,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他甚至把女儿都嫁给了炼丹药的术士。最后术士的骗术被揭穿,汉武帝一怒之下杀了此人。这分明是太宗讲给臣子的故事,怎奈自己上了年岁后偏偏也中了邪,只知一味地贪恋着生时的荣华,更要服下不少"仙丹"以求长生。

故事的最后,太宗以中毒身亡的结局给故事画上了终点。再想起来这些往事,不觉发现辩才和尚的诗句似乎隐隐说出了一些不寻找的预兆。只是当时太宗的眼中只有《兰亭序》真迹,此后的事情早顾不上多想了。

太宗招待辩才和尚的那次宴会上,辩才和尚百般装疯卖傻,最后却惹得皇帝满是气愤,干脆想要一刀杀了了事。

若不是旁边的太监提醒着还没有到手的《兰亭序》,太宗的杀念怕也早已经变成了现实。

最后的结局其实是不用多思虑的,太宗自然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手段对他来说更是次要。当目的实现的时候,人们心中必定满是狂喜,哪还顾不了对方的忧伤?

这个故事结尾是,太宗临终之际,嘱托身边的太监一定要把《兰亭序》的真迹随着一起葬了,好让自己在天国也能独享这人间的珍品。从此,世上人再也没有见过《兰亭序》的真迹。

至此,颠覆的不仅是太宗的形象了,或许世人对书上写的历史也该怀着多一份谨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