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65

第65章 声声弥陀往净土

一提到修行之人时,所有的故事便都换了一种颜色。这是不浓不淡的色彩,每个人的身上都披着五彩霞衣,或是朝阳或是落日,静静地行走于深山或老林中,不染尘世的一点风霜。世人都只是以为他们仅需要餐风饮露,却不知道每一个出家之人背后都有着一段难说的辛酸。

毕竟有时候,出家也只能称之为一种选择,究竟有多少缘由是他们口中说的"因缘",总也没有再追究的必要了。而上自皇家下至百姓,人们心中的那份虔诚却多半是出自于人伦。唐高宗为其母亲建造的慈恩寺便是最好佐证,只因"慈恩"儿子,这颗孝心也才让世人一览无遗。

话说这一天,有两位谈笑风生的文人走进了慈恩寺。一人身穿白衫,从略略有些发福的身材便可猜知其生活的安逸。另一人身穿蓝衫,相比起前者则要瘦削许多,眉宇间似乎还有一股散不去的忧愁。两人一路指指点点,蓝衫人听着白衫人的讲解不时点头。及至到了慈恩寺门下,两人在一块题诗板前停下脚步。看着上面早已经写得密密麻麻的诗作,白衫人突然指着其中一首说,若要论起精髓,单单这一首就可以胜过其他了。蓝衫人走进一看,这首诗原来是章八元写就的《题慈恩寺塔》:

题慈恩寺塔

章八元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十层高的大雁塔高耸入云,四面的风从塔上四十扇门吹进来,恍惚间便以为这里真的是仙境了。人站在这里,四周皆是白云,自是该有几分飘飘欲仙的感觉。若是从塔顶再往下看,便有人开始惊奇于鸟儿好似都像是在走平地一般,平平稳稳地从眼下飞过,丝毫没有因为高度而变得紧张起来。在这样的高度,总是不敢高声说话,否则塔下的人单单只听到了声音却看不见人影,岂不是要生出更多怪事来。

游人在塔中回旋的楼梯上攀登就好像是在穿越山洞一样,越是回旋也就越有着想要早些爬到顶上的冲动。及至攀登到了那高高的塔顶,这种感觉又像是飞出笼的小鸟一样,一抹清亮便驱走了笼罩在心头的黑暗和迷茫。再崎岖的道路,也总是有个尽头的,登山是这个道理,爬楼是这个道理。若是再碰到几个心思缜密的人,大抵也要从中悟出一番人生的道理吧。

从塔上望去,长安城在淡淡的暮霭中若隐若现,蒙蒙的细雨也在不断地滋润着满城春树。这一派迷人的景色像是一杯清酒,虽不浓烈,可醉掉的人儿哪里是因为这杯酒,他们醉的完全是自己的心,一颗因为脱离了凡尘反而越显得率真的心性。

这诗这情,和慈恩寺是分不开的,更是同佛门清净有着扯不清的纠葛。游人们看到这一白一蓝两人在题诗板前面指指点点,便觉纳闷,早有人把这事情报告给了慈恩寺的方丈。方丈出门一问才知道,此二人正是赫赫有名的白居易和元稹。有两位大诗人在眼前评诗,方丈自是听其决断。后来,方丈命人把题诗板上的所有诗句都擦掉,单单留下了这首《题慈恩寺塔》,也算是对白、元两人极大的尊敬了。

但于此处题诗的不仅仅只有这两人。天宝十一年的秋天,杜甫也登上了慈恩寺塔,他同样作诗一首: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开篇第一句,就气势磅礴。再不用去细数这座塔到底有多高了,只需要抬头看一看天空,就明白了十分。天底下哪里还有能跨过苍天的巨物呢,似乎连烈风都想要把这座高塔抚摸一番。越是高了,也就越觉得是到了天界。左右一看,仿佛那北斗七星就在身边,果真是伸手就能够碰触到的。若是再侧耳倾听,大概也能够听得到银河水流的哗哗声吧。

传说太阳是由六条龙拉着的车架奔腾向前,又有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不断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站在如此高的地方,不知道会不会挡了羲和的道路,甚至还会让太阳多遭受一些不必要的苦难。

相隔此地不远便是终南山和秦岭。在平地上望过去,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片青苍;而在塔上远眺,却见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许多碎块。这般景致,也只有大自然这个造物主有如此鬼斧神工的妙处了。泾水浊,渭水清,这在地上看是百般鲜明的事情,然而从塔上望去却又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了?清者不再清,浊者也不再浊,清浊混淆了,人世间的其他事情哪里还能再分得清楚。既然站在了高处,一切也都模糊了,谁又能说这不正是最好的境界!

再看皇城,依旧只看到朦胧一片。这是另有含意的故事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在杜甫的眼中,登得越高,却恰恰是越把这些事情看得更清楚。本想做个糊涂人,竟只因着清醒而多了几分痛楚。

回首一望,年华数千,古有尧舜,近有贞观,但这又能改变什么?走进了佛门清净地,若是连清净都还寻不到,这岂不是莫大的悲哀?再回首,只看得见"苍梧云正愁,不见月朗星更稀。

当晨钟暮鼓响起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看云淡风轻的人才真正知晓了何为放下。从来没有放不下的概念,只有愿意和不愿意。

一切因缘,只是起于心。不管是风动还是幡动,最终还是要算作看客的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