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77

第77章 莫言求利莫求名

在任何朝代中,商贾之人都是社会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人们口口声声叫嚷着无商不奸,但假若失去了他们,百姓的生活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正是因为有着他们的操忙,才有这城市的繁华,才使得每一个百姓能感受到生活的便利。然而商人终归只是商人,他们若是不唯利是图,怕是连自己的身家都难以养活了。

老百姓一边羡慕着商贾日子的繁华,一边却又自我哀叹,且还要顺嘴诅咒一两声。他们恰恰忘记的是,假如有个机会让他们也从事起这份买卖,却并不见得一定比当前的商贾经营得更好,人们只是见不得同生天地间却有如此差别的命运而已。

但命运垂青的,永远都只是一颗灵活的脑袋,和懂得奋斗的心灵。

因为在钱财上并没有太多的忧愁,商人的生活自然和普通百姓大不一样的。尤其是在远通国境之外的丝绸之路上,当一片片衣着似锦的商人旅队经过时,又怎么能不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驼铃声远去又回,一匹匹丝绸换回来千奇百怪的特产。百姓们欢呼雀跃着,为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而痴迷。此时的他们,早已经忘记了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他们不管关心自己手中的钱财是不是最终全都溜进了商人的腰包,只要能够把这些珍奇之物换回家中,花再多的银钱也是心甘情愿。

偏偏是这些平头百姓,用自己辛苦的汗水来换来一点点自以为是的虚荣心,到最后却还要反怪商人的刻薄。这不才真正是可笑的事情吗?

商人的生活因有着几两银子的花销而富足起来,这正是引起他人妒忌的缘由。一个巴掌拍不响,此事于商人于百姓都是有罪过的。若不是你的奢华,又怎会引起我的谩骂?元稹在《估客乐》一诗中,就说起了唐代商人的富贵生活:

官商句营霸市操,假货充真暴利高。

买卖悠关百姓事,大吏眼瞎耳塞毛。

贞观遗风亦如此,诗人摅愤笔嗔毫。

莫言求利莫求名,名利都是刮钱刀。

这诗中的句句之言,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刺刀插在了社会时弊上。纵然已经鲜血横流,却依旧无法改变世风。官商勾结早就不是新鲜趣闻了,以假乱真的商贾买卖甚至都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只是老百姓不懂得这其中的要害,白白地花了辛苦钱不说,最后却得不到丝毫好处。在盛世贞观年间,这样的事情都屡见不鲜,更不要提及世风日下的当下了。

商人重利士人求名,说来说去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偏偏有些文人为了成名而对社会之风刁钻一番,最终却忘了自己也深陷在其中,想要抽身早已变作不可能。

或许是看着经商实在有利可图,中晚唐时期有不少农民弃耕而做起了小买卖。虽然有些人也出于迫不得已的生计只算,但在城市中以小商小贩的身份出现时,更有着他们难以想象到的困难摆出了凶恶的姿态。经商的生活依旧清苦,却只因为能够吃上一口饱饭,艰苦的日子中却也多出来几分温情。

晚唐世人刘驾写过一首《反贾客乐》,说的就是在市井中在努力谋生的这群人。他们或许是很多人身边的过客,却只因诗人的这一首诗作而为世人重视起来。你我的生活中如果缺少了他们,该是少了几多温暖啊!

反贾客乐

刘驾

无言贾客乐,贾客多无墓。

行舟触风浪,尽入鱼腹去。

农夫更苦辛,所以羡尔身。

在世人的眼中,商人们总是过着吃喝不愁的日子,好似本这便是幸福快乐的象征。可是却没有人知道,有些经商之人是连自己的墓地都寻不到的。一旦在海上遇到大风浪,这尸身怕是再没有人能寻见的。相比起农民的艰辛,商人们或许果真有着一些安逸的日子可以过活,但却要因此遭受的风险也必得算在其中的。但在当下的社会中,农耕已经无法果腹了,若是再单单拘于此等安稳,那才是对人生的浪费。人人都有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只要能活得自由自在,即便最后葬身鱼腹中,也算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了。

毕竟,在社会中谋生,人人都有着难以言说的苦难。命运总是悲惨的,世人唯一可以选择的是以何种态度去面对。最后所剩下的,也只有对生命的这份真诚了。

然而政府重商轻农的姿态却造就了大批百姓的痛苦。他们明明有着土地可以耕种,又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再也寻不到生计而不得不远离故乡。这是整个社会的忧虑,甚至让每一个生存在其中的人都对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毕竟,人们连黄土都不要了,又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寻求根本呢?

庄居野行

姚合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

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

商富民穷,试问以后还会有谁来买走商人的物品,这不恰恰是一个死循环?可怜当朝不自知,依旧还把这虚假的繁荣当成是梦幻中的盛世。

若是有机会出门去走一走,到田野中去看一看,而不是空坐在华美的宫殿中享受着有专人烹调好的美食,这才可以了解到什么叫民生疾苦。村庄中的左邻右舍都紧闭了门户,这些人家都早早地舍了田地而学着别人去经商了。人们各奔西东,却只剩下了无人行的道路一点点地侵占了许多良田。这又怎么是用"可惜"二字就能够形容得了的情景呢!

假若官府不曾征收如此沉重的赋税,又或者农耕的人们不再受到官府的欺压,谁还愿意去登山涉水,只为了能取到一块足以卖出好价钱的玉石而甘冒着生命危险呢?上好的珍珠都潜藏在最黑暗的海底,为了能吃上一口饭,这条老命也是要豁出去了。即便再没有到水面上透出一口气,这一拼也是非做不可的。

当朝者从来都想不明白,百姓们用生命做代价换来的奇珍异宝除了用来点缀之外,再没有其他用途了。如果有一天真的打起仗来,送往军队中的一石粮食或者一件棉衣,其价值也都远远要高于如今赏玩的珍珠翡翠。只是再没有人去耕种了,连国库中都没有了存粮。眼看着良田中长满了荒草,再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也只能是一场虚空。

长此下去,这个国家即便不亡,也只剩下一具空空的躯壳,内心早已腐烂不堪。

很多时候,不是百姓不愿意去做,只是因为他们实在太过于卑微了,在生活面前他们没有人强大到能抬起自己的脑袋骄傲过活。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即便是王朝的消亡,也和百姓再没有半点干系。不论经商还是农耕,他们只是想要吃上一口饱饭,除此外的故事,也不是这些人愿意关心的了。

那太平盛世的光景却不是时时常有的,一生的光景倏忽地就掠了过去。是商是农,也都成了前尘往事。只恨不得明主,所有的梦想最后也只能苦成了一腔怨恨和悲忧。还来不及让世人回味这一辈子的名利,所有的故事便都化作了尘埃,随风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