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78

第78章 百姓百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匹夫,说得最多的也就是平民了吧。唐王朝的转折点是在安史之乱,这场战乱使普天下俱都起了纷争。军士各效其主,他们一心只想着攻城略地,却睁眼看不到城里城外的百姓因为这场毫无来由的战争而遭受了怎样的苦难。在饥寒中苦苦挣扎的平民越来越多,未来的日子究竟是何模样,再没有人去考虑这些问题了。果真有一些闲暇倒还不如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祈求天上的神仙能给自己一处庇佑,好在乱世到中苟生一回。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是希望每一天都能够填饱肚子,每一天都有个安稳觉可以睡。

然而即便如此简单的愿望,在中唐之后的年代里,竟也全都化作了奢望。

百姓们看得到的是达官显贵居住的华美宫殿,可是贵族们却看不到破败茅屋中衣不蔽体的饥寒之人。夏天还可以耐得过去,只是每一年的冬天却成为穷苦百姓集体赴黄泉的季节。越是大雪天,人们越愁苦,哪里顾得上瑞雪兆丰年,暂且把当下的光景熬过去才是唯一的解脱。

白居易是个有心人,天下百姓的痛苦他看在眼中,却苦于无力去挣脱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他唯一所能够做的事情,也只有写下两句诗歌,算是给当权者的一个提醒,或者是给后来者的警戒吧。

村居苦寒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元和八年的十二月,大雪一连下了数日。连那些本就不怕冰寒的松柏都被冻死不少,更何况要提起城墙根下衣不蔽体的百姓呢,他们的日子究竟需要多大的耐力才能熬得过这个冬天啊!回头想一想老家的那些人家,十家中却有八九家是穷苦的。像是刀子一样的北风整夜地吹着,怕是连人间的茅草屋顶都给掀翻了。再看看他们身上裹着的破衣服,好似只要出门走一遭就会被风多撕裂几道口子。实在没有办法抵御严寒的时候,就不得不把从路边捡回来的蒿草和荆棘点燃,希望能借着小小的火苗取得一时温暖。可是身上的温暖总也驱不走心中的严寒。这样的夜晚总会过去,明天白天是不是会艳阳高照。没有人能够说得准。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日子必将还会持续着,根本看不到终结的希望。

白居易不禁动了一些恻隐之心。再想想自己的日子,院门深深,早就把严寒拒在门外了。身上穿的和炕上盖的都是皮毛,屋中不论什么何时都保持着恒常的温度。又所幸自己是个读书人,不用去受耕作之苦,也不用背上沉重的赋税,这才有了如今这般惬意的好日子。但上天是有好生之德的,同样是上天的子民,为什么要如此不公允地对待人世间的生灵呢?

假若给白居易一个机会,他必定会对每一个穷苦的百姓伸出援手。只可惜他永远都只是一个凡人,在庞大的政治体系面前他的力量是如此渺小,甚至都不足以骚动当权者的耳朵。这一首诗作,所能起到的作用又有几何?

元和六年到八年的光景中,白居易在家乡为母亲守孝。因暂时离开了高高在上的官场,这才得以见到民间疾苦。这段日子中,白居易也是多病之身,若是不得好友元稹的救助,怕是也难以熬过这个冬天了。因而在他的诗中,虽是口口可怜着老百姓的苦日子,又有哪一句不是在哀叹自己的命运呢?

只是当时的唐王朝外有异族入侵、内有藩镇割据,可以用来耕作的土地大量减少,却偏偏还要供给军队比往常都要多的粮草?国家早已经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命脉,如此繁重的责任及后果最终都还要草草地散到百姓的头上。千年以来以耕作土地为生的百姓忽然在一夜之间发现,他们日日厮守着的黄土地到头来竟然成了最致命的毒药。

惟独高高在上的官吏依旧对百姓的苦难不闻不顾,他们甚至还在用百姓的鲜血来换取自己的位高权重。那穿在身上的大红蟒袍,不正是平民百姓一点一滴染红的吗?既然身为父母官,做的却不是服务劳苦大众的事情。每遇到如此官员时,有些气度的文人也都是要愤慨一番的。诗人杜荀鹤便曾作诗一首,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欺压百姓的典型: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这是个极度悲惨的故事。前一年到此地的时候,诗人纵然也看到了遍地都是尚没有得到解决的冤情,但老百姓还是对这个青天大老爷保持着一份虔诚。他们愿意等待,愿意留出足够的时间给这位县太爷去处理案情。可是他们的等待被当成了懦弱,他们的善良最终被邪恶所欺压。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时间并没有给百姓们换来好的结果。当杜荀鹤再来到此地时,只能看到遍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那县官却因政绩卓越而受到了朝廷的赏赐。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了。那朱绂上的艳丽分明正是百姓的鲜血浸染的,一点点地在诉说着当权者看不到的幽怨。

只恨生缝末世,百姓也只被当做是一个小卒,进退都不由自己,生死也全不在掌控。或是逆来顺受,或是起兵造反,这两种选择哪一条都不是最好的结果。但现实留给他们的道路也别无其他,生或者死竟然都不是一件容易事。